一帶一路催生投資機會 專家提醒注意當地法律與宗教文化
- 發佈時間:2015-04-21 11:34:00 來源:中國廣播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導讀】工程基建、建築建材、交通運輸……中國企業發掘“一帶一路”新機遇。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特別專欄《“一帶一路”新觀察》第七篇:“一帶一路”,中國企業如何借風起飛?
央廣網財經4月21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漠上駝鈴聲聲慢,古老的絲綢之路浪漫又神秘,張騫出使西域、馬可波羅遊歷東方的故事讓人們對絲綢之路更增添了一分遐想。絲綢之路記錄了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悠久歷史,沿線留存了豐富的自然和人文遺産,隨著“一帶一路”規劃的提出,已經成為旅遊“大熱”。
國家旅遊局預計,“十三五”時期,中國將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輸送1.5億人次中國遊客、2000億美元中國遊客旅遊消費,同時將吸引沿線國家8500萬人次遊客來華旅遊,拉動旅遊消費約1100億美元。“一帶一路”將為推動沿線各國旅遊合作發展提供新構想和新路徑。
“一帶一路”的實施將為中國企業帶來更多機遇,旅遊業獲得先機只是一個小小的縮影。“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還處於工業化初期階段,不少國家的經濟高度依賴礦産等資源型行業,中國有能力向這些國家提供各種機械和交通運輸設備等,處於産業鏈的相對高點。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我國將在工程基建、建築建材、交通運輸、旅遊餐飲、跨境電商等領域,帶動對沿線國家的産品、設備和勞務輸出。這不僅會有效實現我國産能的向外投放,也會促進國外新興市場的快速發展,兩全其美。
“一帶一路”的實施,將加速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沿線44億人口、26個國家地區、21萬億美元經濟規模,意味著中國工程公司規模提升空間巨大。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認為,基礎設施將是互聯互通的優先領域。
張燕生:優先的領域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一個是交通基礎設施,涉及了公共鐵路、管道、港口和航空,通訊的基礎設施就會涉及到光纜等等,帶來大量的跟公路、鐵路、港口和機場、管道建設涉及到的各種設備、材料,實際上中國的競爭優勢並不是便宜,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講,中國的競爭優勢主要還體現在中國是一個大國,也就是説門類特別的齊全,可以生産高鐵,也可以生産快軌,普軌,港口,管道,機場,可以生産各種各樣的包括物流的一些設備,因此特別適合像"一帶一路"大型的基礎設施建設,這種能力在全世界恐怕沒有哪個國家能跟中國相比。
張燕生説,在基礎設施建設搭好橋梁以後,更多的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就可以加快走出去步伐。
張燕生:“一帶一路”建設實際上投資和貿易是它的重要內容,投資和貿易可以帶動的面比機電和基礎設施更加廣。“一帶一路”可以帶動的,比如勞動密集型産品,因為我們知道沿線國家44億人口,他們的每人平均GDP水準並不高,因此中國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産品像紡織、服裝、箱包、玩具這一類的産品在當地有巨大的需求。那麼為什麼説要致富先修路呢?就是先把交通和通訊的基礎設施修好之後,中國的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産品就可以走出去,像紡織、服裝、箱包、玩具這些傳統勞動密集型産品才能真正造福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因為中國傳統勞動密集型産品最大的特點就是價廉物美,如果中國的産品不進去,像“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買的都是美日歐的産品,無論是家電還是生活日用品,實際上這些美日歐的産品比中國的産品在同一個檔次要貴很多。因此更多的中國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産品的出口,沿線國家的老百姓花更少的錢,可以買到更多更好的東西。
工程基建、建築建材、交通運輸……“一帶一路”為中國企業帶來新的機遇。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繼續評論。
經濟之聲:“一帶一路”規劃的實施,為我國企業“走出去”創造出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哪些行業將會得到比較明顯的提振?
徐洪才:我完全同意張燕生的分析,因為主要是基礎設施領域,我們有競爭優勢。另外就是在互聯互通的過程當中,可以派生出很多投資的機會,像鐵路、公路、港口、碼頭還有電商、通訊等等這些領域,這是我們的強項,我們在國際上有競爭力。另外是製造業,中國的製造業在這些沿線國家也有一定的優勢。我們現在國內的成本在上升,可以向外轉移,在轉移的過程當中,我們也可以合理的佈局,建一些自由貿易區或者高科技園區、開發區等等,通過這樣的形勢産生産業集聚效應,由此派生的一系列的包括投資、貿易還有金融服務等等,這些機會都非常多。
經濟之聲:中國企業應該怎樣把握機遇、順勢而為?具備什麼樣條件的企業有望借風起飛?要想乘上“一帶一路”的東風,中國企業走出去之前需要做哪些準備?
徐洪才:我覺得要注意兩點,一個首先要練好內功,就是説你自身有哪些優勢,你的比較優勢在哪,你的市場定位在哪,把你的資源再配送到哪。當然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人才,人才的準備很重要。因為資本的流動,資訊的流通,以及資金的交易都很方便,但是人的流動相對困難一些,這是第一。第二,要知己知彼,就是對目標市場,對東道國本身的法律、文化、習俗等等,我們也要了解,知己知彼才能夠百戰不殆。
經濟之聲:走出去之後中國企業又應該注意些什麼?
徐洪才:我覺得特別要注意法律和宗教文化方面的東西,這方面的一些東西不能産生衝突,要順勢而為,要本土化,盡可能用本土的人才,了解本土的市場,要熟悉本土的一些法律法規,跟當地的政府還有仲介機構以及各種仲介組織打交道,要讓本土的人才為我所用,這樣的話我們才能合理的規避風險,合理的配製資源,搶佔市場,加快我們的國際化進程。
經濟之聲:機遇多,挑戰也有。在我國“走出去”戰略中,和成套設備出口、企業對外投資、境外工程承包等相比,我國金融“走出去”的成效相對落後。助推中國産業走出去,還有很多課題沒有破解。“一帶一路”吹來政策暖風,中國企業要想成功走出去、持續走出去,需要哪些領域共同發展,為企業走出去加大保障力度?
徐洪才:我覺得要改進金融服務,特別是要推動本地的、雙邊貨幣的直接交易,這樣可以規避風險。我們傳統的金融業,像貿易的一些融資信貸,一些業務我們要創新。與此同時,要促進企業海外投資也需要用一些金融創新、金融支援。比如説我們的外匯資金,很多企業並不足,我們金融機構要和中央銀行進行溝通、銜接,利用好中央銀行的外匯儲備。
其次,我們的資本市場也應該發揮作用,就是發行人民幣計價的債券,乃至發行股票等等,要推廣PPP這樣一種投融資模式,這些東西我覺得都是大有可為的。
另外,我們的很多企業應該要借助國際上的一些仲介機構,金融機構來推動,還有仲介機構,行業組織,我們要進行合理的規範,避免惡性競爭,政府在這方面應該起到一個引導、指導的作用。
經濟之聲:除了金融領域,還有哪些行業可以給“一帶一路”提供更多的支援?
徐洪才:我覺得比如像財務顧問、投資諮詢顧問、商務顧問這些,乃至智庫等等諮詢顧問,文化産品這些方面我們應該發揮積極的作用。因為資本的流動,首先是思想,要了解對方的市場,知己知彼,所以這些服務業應該大有可為。其次,與此相關的一些仲介服務,比如法律、會計、諮詢還有其他的一些諮詢顧問、技術顧問等等,各種諮詢業務應該蓬勃發展。另外,我們可以網際網路+這樣一種形式,插上一個騰飛的翅膀,可以提高我們的工作效果,盡可能的加快對外開放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