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是轉型最佳“選秀池”
- 發佈時間:2015-04-21 01:00:08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年以來,上證綜指和深證成指分別累計上行了30.37%和25.94%,股票市場的賺錢效應,使得大量社會資金紛紛涌入A股市場,掀起了“全民炒股”熱潮,並進一步引發了業界對於資金“脫實入虛”的擔憂。新常態下,資本市場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應該如何認識新形勢下股票市場與實體經濟、與改革的關係?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品質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動力轉向傳統與創新“雙引擎”拉動。無論是經濟發展方式、發展動力的變化還是新經濟增長點的培育,都依賴於新的融資方式。
在傳統增長模式下,企業發展的資金主要來源於間接融資。這一融資方式的安全性較高,但其劣勢也十分明顯:出於效率和安全性考慮,金融機構傾向於將大量資金向大企業、國有企業傾斜,對初創型企業、新興企業和小企業則顯得漠不關心。可以説,舊有的以金融機構為核心的融資模式和資源配置方式無法滿足經濟新常態下産業調整、鼓勵創新和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的要求。
證券市場則不然。對於投資者而言,安全邊際誠然重要,但更為關注的卻是企業的成長性,具備創新優勢、新技術、新商業模式的企業更容易受到追捧,也能夠享受更高的估值溢價。同時,由於被賦予了更高的估值,這些企業還能夠以高估值的場內公司收購低估值的場外公司,在推進整個國民經濟資産證券化的同時,也實現了企業跨越式的發展。而在資本運作的微觀層面,無論是新股發行、增發、配股還是橫向以及縱向的並購,能夠使得更多的資源(資金、技術、人員等)向上市公司集中,向更具有前景的行業集中。
從這一意義上來説,證券市場所具有的配置資源和價格發現的基礎性功能,和經濟新常態下對於中國融資體系的需求是能夠實現完美對接的。股市的繁榮,使得更多的居民將家庭財富從儲蓄存款、銀行理財以及房地産等領域,轉移到證券市場,這一過程直接調整了存量,另一方面,更具有前景的創新型企業獲得了更多的資源,又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對於中國經濟的轉型和存量調整來説,證券市場是一個最佳場所,同時它也是新經濟、新産業、新商業模式最佳的“選秀場”。我們看到,過去行政指令推動下的各種産業發展規劃以及國有企業之間的合併,效果均不理想,有的是製造了新的産能過剩,有的是“拉郎配”留下了一堆爛攤子。究其根源,是這種資源配置方式過於低效,副作用過於明顯,無法遴選出更有希望的産業和公司。
當然,在證券市場配置資源的過程中,泡沫必然會産生。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股票市場的快速上漲以及“全民炒股”情形,是在中國家庭財富配置轉變以及管理層做大做強資本市場雙重因素下的特殊情況,它從側面反映了,相對龐大的國民生産總值而言,中國證券市場這一配置資源的“池子”仍然較小,功能仍然較為薄弱。在這種情況下,當務之急是繼續強化證券市場資源配置基礎性功能,做大“池子”,完善各項制度建設,更好地服務於經濟轉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