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在融合中扮“靚”
- 發佈時間:2015-04-18 05:45:40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外墻立面堆砌藏羌風格的山石,屋頂則是川西民居的坡頂,三五“別墅”組成一小院落,每個小院門廊不同,前後都栽種著各式花木和蔬菜。4月11日,記者一來到雅安市雨城區南郊鄉余家村,就被這裡的美景深深吸引。
“以前我們家就住在半山腰,地震一來,房子就垮了。”站在剛裝修好的新房前,村民楊國智高興地説,“這新修的房子不僅結實,而且好看,再過幾天,我們全家就搬進來了。”
余家新村位於周公山下。在災後重建中,該村充分利用山、水、田、林等自然條件,按照“一三”互動、産村相融、旅遊新村的定位,突出歷史文化傳承,新建農房67戶,同時對聚居點附近302戶農房風貌進行集中整治,配套水電路、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鄉村風貌煥然一新。
蘆山地震災區是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生態屏障,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使蘆山地震災區在國家生態建設總體戰略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災後重建中,我們將‘保護生態,突出特色’放在重要位置,合理安排區域生態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空間格局,確保災區生態安全。”據雅安市委副書記、市重建辦主任青理東介紹,除總規實施項目調整後新增的蘆山縣濱河生態修復和防災減災智慧城市建設項目外,目前全市生態環境修復專規項目全部開工。
“以前每次下雨,家裏人都很擔心,尤其是晚上都不敢睡覺,有時只好搬到兩河口那邊搭帳篷住。”在寶興縣冷木溝大壩前,冷木溝村民李潘軍説,現在工程修好了,他們不再害怕下雨了。“溝裏空氣好,還修得這麼漂亮,吸引了不少人來散步,要是地質公園建好了,可能還會有更多人來旅遊,我也打算開個農家樂。”
冷木溝歷史上多次爆發泥石流,嚴重威脅下游縣城和溝內村民的安全。在災後重建中,雅安市將冷木溝綜合治理工程納入《蘆山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規劃》,目前已全部完成綜合治理工程。為最大程度利用資源,冷木溝綜合治理工程完工後,寶興縣對其又進行了再提升。寶興縣旅遊局副局長吳雨桑告訴記者,按省級“地質遺跡公園”的規劃,寶興縣將依次修建冷木溝景觀大門及主題廣場,泥石流科普館、全景圖,以及動物和植物科普展示,充分展現“8·18”和“4·20”泥石流形成場景,重新還原一個山更青、景更美的冷木溝,為熊貓古城再添一景。
“講衛生、人有責、村容亂、人心渙……”記者在蘆山縣龍門鄉青龍場村白夥組村看到,村規民約早已上墻。“隨著新村聚居點陸續完工,自建委開始向自管委過渡,探索建立群眾自治的長效機制和模式。”自管委主任張蘭坪説,現在該村自管委不僅聘請了新村居民負責公共區域環境保潔,還組織開展每月“清潔之家”等評選活動,引導新村住戶養成講衛生的好習慣。
“農曆大年初一我們還沒起床,遊客的車就已經擺滿了停車場。”村民雷光玉告訴記者,白夥組村聚居點位於雅安百公里百萬畝獼猴桃産業生態農業文化旅遊經濟走廊的重要節點,全村按川西特色民居風格建設,以紅心獼猴桃為主導産業,配套建設荷塘魚池,正在打造“荷塘月色、瓜果飄香”的休閒農業旅遊度假村。
“不論是住房建設、産業規劃還是災害治理,我們都與生態文明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青理東表示,按照蘆山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關於“建立國家生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試驗區”的要求,目前雅安市正圍繞3條經濟走廊帶,推進生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力求探索出一條生態發展型重建之路。(本系列報道完)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