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種地+”加出了什麼?

  • 發佈時間:2015-04-17 01:31:08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4月的麥田,一片蔥綠,滿是希望。在青島平度市西寨村的2塊試驗田裏,一些種地的“老把式”正在現場對比自己用老辦法種的地,小麥出苗率、分蘗率、苗情長勢都相差很大,而且試驗田土壤鬆軟,好比“麵包田”。對比之後,這些“老把式”不約而同地向一位“農業推廣碩士”取真經來了。這位“農業推廣碩士”就是青島市農機局派駐西寨村的“第一書記”張正傑。

  種地+新裝備新技術

  西寨村是傳統的農業村。雖然投入成本連年增加,但糧食産量不見明顯提高。問題出在哪兒?自去年6月份駐村後,張正傑經過一段時間的走訪、調研,又請農業專家聯合會診,和村民們一起拿定了主意,要因地制宜地推廣新裝備新技術,讓每塊兒土地脫胎換骨,擴大節本增效綜合成效。

  在青島市農機局等有關部門的支援下,張正傑累計爭取各類幫扶物資及資金約71萬元,引進推廣了免耕播種機、玉米聯合收穫機、精量播種機、深松整地機和卷盤式噴灌機等新型裝備20多臺,在農業生産中大顯身手。

  清明一過,麥田裏就忙碌起來:一排排卷盤式噴灌機在麥田裏吐出一條30余米長的水龍,霧濛濛的水滴均勻地噴灑在麥田裏。 “以前澆地要找十幾個工人,好幾天才能澆完。有了這個寶貝,澆地再也不用發愁了,一個人可以輕鬆控制好幾臺噴灌機,省時、省勁不説,關鍵是節省了一半兒水,大大降低了成本!”全國種糧大戶侯松山高興地説。

  針對村莊的農業生産條件,張正傑因地制宜地推廣新技術:在水澆地,他積極推廣精量播種技術;在旱作地,他推廣保護性耕作和深松整地技術。一年下來,這些新裝備新技術威力初現:不但減少了揚塵和秸稈焚燒,節約了成本,每畝還少用一袋化肥,少耕一遍地,少澆一遍水,全村共節約成本220多萬元,但是糧食産量提高了10%。特別是隨著深松整地技術的應用,耕深達到了25釐米以上,進一步了打破犁底層,蓄水保墑更加明顯了,相當於新建了一座“土壤水庫”。

  種地+土地流轉規模經營

  全村糧食産量上去了,歡喜挂在每個人的臉上,都搶著使用新裝備新技術。張正傑又發現了新問題:全村耕地面積2200畝,但是戶均不到7畝,這種土地碎片化現象嚴重影響了農機規模化作業和投入産出效益。

  借助農村土地確權改革的春風,他提倡土地規模經營:成立了西寨農機合作社,從本村開始加快土地流轉。一開始,有些農戶不捨得流轉自己的土地,張正傑除了發動黨員幹部帶頭外,就一家一戶地做工作,給他們算經濟賬,大家終於鬆口了,全村60%以上的土地實現了流轉和規模經營。每畝每年800—1000元的租金,也讓流轉戶吃上定心丸。“説實話,自己種地,拋去成本,一年根本賺不到這個數!況且外出打工每月還能賺兩三千元呢!”不少農戶心悅誠服地説。

  後來,張正傑又把土地流轉逐步擴大到周邊幾個村莊,西寨農機合作社的土地規模經營面積也增加到3500多畝。他積極推動“四統一”作業,統一供應良種、統一農機作業、統一種植模式、統一田間管理,規模化效益不斷擴大:農資採購成本節省了10%—15%,農機、植保等作業成本降低30%左右。去年合作社的糧食總産量達到576萬斤,畝均1800斤,經濟效益達到600多萬元,一舉成為全國農機合作社示範社。

   種地+新型職業農民

  西寨村位於田莊鎮政府駐地,周邊有幾家經營不錯的企業和商店,村裏的中青年基本上經商務工去了,甚至出現了田地摞荒的情況。當前,農業生産成本上長升、糧食價格頂到天花板,在“雙重擠壓下”,誰來種地?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張正傑。

  地自然還有人得種,才能把飯碗捧到自己手裏。怎麼辦?張正傑認為,要培養一批新型職業農民,讓會種地的人種好地。圍繞著“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目標,他通過舉辦農機化技術培訓班、現場會、外出考察參觀等方式,不斷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引導他們科學種地,發展現代農業。

  今年53歲的劉明剛原來在村外一家企業從事機械維修,把家務和農活全都扔給了家人。參加了農機培訓班後,他決定棄工務農,加入西寨農機合作社,當起了職業農民:既幹農機維修,又幹農機作業,年收入10萬多元。他一算賬,心裏樂滋滋地:“原來,當個農民,掙錢並不少!”一些婦女也陸續回到村裏,經過培訓後,也幹起了農業植保、糧食後加工等服務工作,每人每天可收入60—80元。僅三夏、三秋兩季,全村婦女就增加家庭收入20多萬元。

  張正傑駐村一年來,充分發揮了單位優勢和個人特長,給西寨村帶來了一次“種地革命”,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種地+?才是現代農業?”張正傑還在努力地探索……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