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新舊經濟引擎銜接需更多政策工具

  • 發佈時間:2015-04-16 07:33: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劉世昕 郝帥 寧迪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國家統計局今天披露,今年一季度我國的GDP增速為7%,儘管這個速度為6年來最低,但多數經濟學家表示並不意外。一方面,不久前結束的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今年GDP增速預期就是7%左右;另一方面,支撐傳統經濟增長的力量正在消退,而新引擎還沒有完全成長為支撐經濟的中堅力量,在這個新舊經濟引擎的銜接期,經濟處於下行狀態是可以接受的。

  不少經濟學家在表示不必為經濟增速降至7%大驚小怪的同時也坦言,中央政府還應儘快從政策“工具箱”裏拿出更多有效政策,助推經濟引擎的更新換代。

  7%符合既定的增速預期

  今天,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介紹,一季度國民經濟運作總體平穩,儘管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就業形勢、居民消費價格和市場預期基本穩定,結構調整穩步推進,轉型升級勢頭良好,新生動力加快孕育,積極因素不斷累積。

  北京大學副校長劉偉説,今年一季度7%的經濟增速與我國的政策目標是一致的,可以説還在中央政府的預期之內。另外,這樣的增速已經可以保證2020年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

  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目標中的一項關鍵數據是,當年的GDP總量要比2010年翻一番。很多經濟學家都算過這筆賬,經濟總量在10年間翻一番,只需要年均GDP增速保持在7.2%左右。過去4年,我國的年均GDP增速在8%以上。劉偉表示,剩下的6年,只要GDP增速保持在7%左右,就能保證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劉偉還特別強調,按照當前7%的增速,不僅能保證經濟總量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也能保證每人平均居民收入實現既定的目標。

  除了7%符合既定的增速預期外,GDP之外的其他表徵經濟健康水準的指標也還屬於合理區間。

  盛來運在發佈會上説,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就業情況總體是比較穩定的,一季度城鎮新增就業320萬。“儘管GDP從高速增長換檔到中低速,但就業情況並沒有受到影響。”

  還有經濟學家指出,儘管經濟增速回落到7%,但其中的構成已經發生變化,特別值得一提的數據是,今年一季度,第三産業佔GDP的比重已經超過50%。服務業的增速超過工業,這意味著我國的産業結構正發生深刻變化。

  盛來運也表示,一季度數據反映了産業結構的一個明顯變化,服務業的發展仍在加快,經濟結構由工業主導向服務型主導轉型的趨勢更趨明顯。2013年第三産業佔GDP比重46.9%,這個數據在2014年提高到48.2%,今年一季度是51.6%,比重進一步提高。“服務業佔GDP比重加速提高也對就業有幫助。”

  新老交替的關鍵時刻

  在國家資訊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看來,7%經濟增速的內涵還包括,我國的經濟增長動力正在發生新老交替,也就是經濟學界常説的,正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移,處在新老交替的關鍵時刻。

  范劍平分析説,過去30多年我國的經濟增長依靠的是廉價勞動力、土地和資本要素,而我國在2001年加入WTO之後,出口和外需也對經濟的高速增長有較大貢獻,這些都是30多年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但當下的中國,傳統的三要素已經不再廉價,過去很紅火的産業近幾年都十分困難,必須選擇轉型。

  但也不是“哀鴻遍野”,范劍平説,他經常到各地調研,河北唐山的鋼鐵行業不行了,但不代表中國的經濟不行了,去武漢看看那裏的光電子産業,去江蘇看看當地的數控機床公司……不少高新技術産業、裝備製造業和機器人産業的全球訂單紛至遝來。國家統計局今天公佈的一季度數據也證實,裝備製造業的增長速度要比普通工業的增速高,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增長11.4%,比工業平均增速高5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機器人增長都是50%以上;快遞業務量增長46.8%。

  范劍平説,當前中國還處於經濟新引擎的培育期,傳統産業的比重太大,新興行業的貢獻力還沒有大到足以挑大梁的時候,現在出現一定的經濟減速是可以理解的。

  不少經濟學家對今年後三季度的經濟增速保持在7%左右持樂觀態度,但也有不少經濟學家認為,還需要進一步釋放政策紅利。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説,根據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企穩回升等因素來判斷,我國經濟有可能在第二季度止跌回穩,第三季度有可能回升向好。如果政策能進一步跟進,有望在第四季度繼續保持經濟回升,實現我國經濟在合理區間內運作是有希望的。

  政策工具的新導向

  投資、消費和出口被認為是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在當下新舊引擎的轉型期,這三駕馬車需要通過政策調整被賦予新的含義。

  事實上,從數據看,一些經濟學家都認為是投資不足拖累了當下的經濟。徐洪才説,一方面製造業由於産能過剩投資下降,另一方面房地産投資也是低迷狀態。未來的投資可能要靠基礎設施投入、西部鐵路建設、水利設施修繕等投入來拉動。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表示,房地産市場疲軟,導致購房者對未來預期價格下降,“穩定房地産價格預期應該成為政策重點。”

  劉偉分析,投資疲軟的重要原因是,對地方政府的激勵機制改變了,GDP等目標不再作為重要依據,加上地方債的約束加強,地方政府的投資意願降低,導致其引導性的投資低迷。

  不過,在消費領域,一些經濟學家看到了經濟復蘇的希望。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注意到,網際網路正在改變和提升著服務行業,讓服務業實現了流程再造,有可能帶來消費的革命,當服務業遇到移動端之後有可能使服務更加個性化,成為新的商業定制。當然,這也需要政策進一步鬆綁,給移動互聯時代的個性化服務帶來更多機會。

  盛來運介紹,今年以來,以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新一代資訊技術為代表的資訊化正在加快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城鎮化的融合,催生出很多新業態、新的商業模式。“首先是新主體繼續增加,據有關部門發佈的數據,新登記註冊企業數,一季度增長38.4%。”網際網路網上的零售額在前幾年大幅增加的情況下,一季度增長41%。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濤分析,近年來,各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促進電商等新興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産生了明顯成效。電商特別是網購的快速發展,不僅創造了新的消費點,也成為經濟的重要的新增長點,帶動了上下游很多行業的快速發展。

  范劍平則認為,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中央政府的一些政策已經釋放紅利,對經濟企穩回升是有好處的,但經濟需要的政策紅利遠不止于降息或降準,未來經濟向好更大的希望是通過改革促進有利於創新環境的形成。要把過去過於強勢的政府力量以及一些不必要的審批減少,增強市場配置資源的力量。

  在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張佔斌看來,政策工具主要應該重視“財稅政策”、“金融政策”和“産業政策”。從財政政策上來看,政府可以通過定向調控以及加大投資來實現,比如投資建設保障房、鐵路、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網等;從金融政策上看,可以適當發行專項債券,創新和完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通過盤活資金等方式;在産業政策上,可以通過稅收補貼等政策帶動市場的積極性,還要進一步給企業鬆綁,放活市場。

  本報北京4月15日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