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大學生“當老闆”還需精準扶

  • 發佈時間:2015-04-15 05:32:06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連日來,多地政府提出含金量頗高的鼓勵措施,助力大學生創業。隨著大學生投身創業人數的迅速增加,稅費減免、資金支援、場地物業、創業培訓、導師輔導,甚至享受落戶、廉租住房等優惠條件,幾乎成為大學生創業幫扶政策的“標配”,但將創業熱情轉化為紮實的事業開端,大學生需要更多更有針對性的幫扶支援—

  大學畢業開網店可獲50萬元貸款、大學生創業3年內減免相關稅費、建立1億元成長型大學生創業基金……連日來,內蒙古、福建泉州、浙江杭州等地接連出臺含金量頗高的措施,助力大學生創業。這些措施,恰似為大學生創業開花結果的“及時雨”。來自國家工商總局的最新統計數據表明,2014年,我國共有47.76萬大學生投資創業,比2013年增長33.3%。

  專家表示,隨著大學生創業的示範效應日益明顯,其對解決就業壓力、推動産業升級、激發市場活力的重要性將更加凸顯。但是,作為剛剛步入社會的學生,要想真正創業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和勤奮之外,更需要政府、學校、市場等多方面力量有力的托舉。

  不是解決就業的權宜之計

  鼓勵創業,有促進就業的考慮,但更多還是建設創新型國家、促進産業轉型升級的需要

  今年,我國大學畢業生總數高達749萬人,加上此前離校未就業的大學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中,不少高校畢業生也有了“當老闆”的想法。教育部在《關於做好2015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全面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和自主創業工作,重點政策包括要求高校建立彈性學制、允許在校學生休學創業、鼓勵高校積極開展創業教育等。

  然而有個問題需要厘清:鼓勵創業,是否只是為了應對嚴峻就業形勢的權宜之計?

  “有促進就業的考慮,但更多還是建設創新型國家、促進産業轉型升級的需要。”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匡校震認為。該中心發現有不少學生是放棄了別人眼裏的好工作去創業。有關統計表明,畢業3年之後的學生創業率能夠達到20%。同時,中心通過多年跟蹤指導,發現大學生創業主要集中在軟體開發、智力服務、創意設計、生態農業等創新型産業領域,符合當前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

  大學生創業促進聯盟創始人李根文曾指導過在市場上小有名氣的“一起桌遊吧”、“校聯購”等創業團隊。他認為,大學生創業的優勢在於對新興消費群體的了解,成功的項目往往與網際網路和移動互聯網結合,具有極大的增長空間,更能滿足當前經濟新常態下的消費需求。他預計,隨著更多學生離校創業或者在企業工作一段時間後選擇創業,未來的創業潮將會更熱。

  理性選擇創業路徑

  想創業,大學生要弄清項目,練好內功。同時,社會也要建立系統化的創業教育和創業評價體系

  對於人、財、物資源並不豐厚的大學生而言,帶領初創的企業在市場中存活,比找一個有穩定工資的工作難得多。項目選擇、團隊搭建、運營管理、客戶維護,都是需要邁過的坎。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曾做過統計,超過60%的受調查畢業生有創業意願,但最後真正能夠創業的不足4%,而其中絕大多數又沒能成功走出孵化器、走向註冊。

  創業到底有多難?北京一森博創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技術總監劉浩君深有感觸。與記者見面那天,落座後,他掏出隨身攜帶的一瓶免洗洗手液先洗了個手,才跟記者握手。“我曾經在握手環節就失去了客戶。”這個大男孩並非一開始就心細如發,數次因為意想不到的細節失去訂單後,劉浩君做出了不少改變。“創業要操心的事情太多。供貨商選擇、樣機生産、公司財務都要自己跑。”

  “大多數能創業的學生都有專業、興趣或者家庭背景的支援,但最根本的是學生自己。”正因如此,多年來李根文總會問想創業的大學生幾個問題:創業項目是什麼?團隊如何搭建?資金如何解決?股份怎麼分配?而大多數學生連第一個問題都沒有想清楚。少數能拿出商業計劃書或是真正開店的學生,選擇的項目也不一定理想。現在李根文正在指導的一個體育項目,有很好的盈利點,但創業學生就是找不到能夠一起開發APP的技術人員。“總之,沒有一帆風順的。”李根文説,“創業的每一個環節都是考驗,只有那些內心強大、善於溝通、心態良好、領導力強的學生才能夠堅持下來。”

  如何讓學生知道是否適合創業?匡校震建議,建立一套系統化的創業教育和創業評價體系,最好是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而不是僅靠大學裏的一兩門課。高校創業教育最大的作用不是鼓勵學生都去創業,而是培養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幫助學生理性創業。有的學生經過創業教育了解開辦企業的流程,堅定了創業的信心,也有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認識到自己並不適合創業,就像大浪淘沙一樣,留下來的都是真正想創業的,從而提高創業幫扶的精準度。

  政策保護創業熱情

  一系列鼓勵政策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各種便利,今後急需的是針對創業需求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幫助

  北京工業大學今年掛牌成立了就業創業指導中心,但是大學生創業工作到底該怎麼抓,答案不甚明朗。指導中心副主任陳佳楠坦言,“我自己沒有辦過企業,也就是幫他們理一理思路。”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有此困惑的並非北京工業大學一家。儘管鼓勵創業已經是各高校的“一把手”工程,受到高度重視,但學校工作與學生需要確有差距。比如,有老師認為學生們不缺資金,因為社會上多的是風投機構、天使資金,而創業學生卻表示缺錢缺得厲害,根本不知道去哪找資金等等。對此,李根文建議,應成立專門的創業研究院,集合企業、資本、學校的力量,借鑒國外經驗,研究如何指導創業,並在部分高校試點,實踐出更有實效的創業幫扶政策。

  除了學校,財政部、人社部、國家工商總局、稅務總局等部門以及各級地方政府都有各自的支援政策,能夠幫助創業學生獲得稅費減免、資金支援、場地物業、創業培訓、導師輔導,甚至享受落戶、廉租住房等優惠條件。這幾乎是大學生創業幫扶政策的“標配”。李根文承認這些政策大大方便了大學生創業,但似乎還難以真正幫助學生把創業的衝動轉化為事業的開端。

  “真正想創業的學生會抓住一切機會,百折不撓,一個項目行不通,會去找另外一個項目。”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劃創業導師劉永印認為,創業幫扶應針對這些學生,讓他們堅定從頭再來的信心,找到東山再起的路徑,而這恰恰是當前創業幫扶的薄弱點。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