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野生中華鱘還有活路嗎?

  • 發佈時間:2015-04-15 02:29:36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劉志偉 實習生 鄒雪妍

  4月12日,2015年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活動在宜昌市胭脂園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江段舉行。3000尾子二代中華鱘放流長江,這也是截至目前放流大規格子二代中華鱘數量最多的一次,同時,中華鱘研究所將首次在沿江各監測站採用實時傳輸技術,完整監測放流中華鱘的洄遊資訊。

  見證過恐龍和猛犸的繁盛與滅亡,親歷了長江的形成和變遷。有著“水中大熊貓”之稱的野生中華鱘,在長江裏已經不足百條。這也意味著,又一個古老的物種面臨著滅絕的危機。

  活了1.4億年,中華鱘如今遭遇生存危機

  1.4億年前的白堊紀,正是恐龍稱霸的時代,江河中出現的中華鱘顯得如此不起眼。但1.4億年後的今天,恐龍已經成為化石,中華鱘卻仍然在江河大海中游曳,成為最古老的魚類之一。

  據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華鱘研究所副所長高勇介紹,“億萬年來,地球的環境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中華鱘以它超強的適應能力存活了下來。”

  中華鱘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遊性魚類,生在江河,長在大海。它的繁殖能力超強,一次産卵可達30萬—130萬粒。每年夏天,這種全身黝黑,能夠長到3米多長的巨型魚類被涌入大海的江水所吸引,尋著出生時的“味道”,它們從上海崇明的江口逆流而上,溯源3000多公里,回到長江上游金沙江中産卵繁殖。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小鱘開始遊向大海,在海里長大。

  而今,它們成了珍貴物種,面臨著“滅頂之災”。

  高勇回憶説,上世紀50年代,每年遊回長江繁殖的規模在1萬條左右,70年代下降到每年一兩千條,到了90年代,每年有500多條,近年來進一步降低,“最近10年下降更快,每年回江繁殖的不足100條,只剩下原來的百分之一”。

  目前,閩江、珠江、錢塘江和黃河的種群都已經絕跡,長江種群是唯一倖存的中華鱘種群。2010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其列為國際極危物種。

  人工放流正是為了擴大中華鱘的種群,30年過去,人們已經累計放流500余萬尾。而根據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危起偉的統計,在整個長江和珠江流域,不同機構加起來已經放流大約1000萬尾中華鱘。

  不過,伴隨著人們持續努力和美好願望的,卻是殘酷的現實。

  “被寄予厚望的增殖放流看起來效果有限。”從事了多年人工增殖研究的高勇説,他們投下去的絕大部分魚苗,最終都無法到達長江口。“最後到達長江口的中華鱘,只佔總數的5%—10%,甚至更低,絕大多數因為被漁民誤捕、被輪船誤傷、無法獲得足夠的食物等各種原因而死在江中。”

  連續兩年沒監測到自然産卵,“罪魁禍首”是水利工程和污染

  2014年的11月至12月,二十多位科研人員動用了所有可能的手段,包括聲吶探測、江底採卵、水下視頻。結果令人失望,直到12月10日,監測活動仍無成果。

  研究人員不死心,考慮到一些魚類會以中華鱘卵為食,監測人員甚至剖開了一些魚肚皮進行檢查,他們又沿長江中下游1600多公里江岸,走訪漁民,尋找可能繁殖的中華鱘幼魚。同樣毫無收穫。這是繼2013年首次確認中華鱘未進行自然繁殖後,連續第二年沒有發現中華鱘進行自然繁殖活動。

  中華鱘産卵時,需要低於20度的水溫。一些專家指出長江上大壩的滯溫效應,導致了大壩下游秋冬季節水溫的上升。危起偉的電腦裏存儲了多年的水溫數據,從2003年三峽大壩蓄水後,近些年,長江秋冬季水溫平均升高了2—6度。

  事實上,中華鱘早在2003年就向人類發出了危險信號。此前,中華鱘每年的産卵都有兩批次,而此後,産卵次數減為一次,産卵時間也向後推遲了一個月。同時産卵數量也在逐漸減少。到了2013和2014年,待産卵的中華鱘一直等待到12月,水溫還是沒有降到20℃以下,記錄顯示當年産卵期平均水溫23.8℃,它們的性腺退化,最終失去了産卵的時機。

  還有一個實證。2014年11月25日,科研人員對一條不幸身亡的中華鱘解剖後發現,性腺中的脂肪很少,卵已經退化。“成熟的卵應該是橢圓形、一顆顆的,而這只魚的卵已經是成‘稀飯’了。”危起偉説。

  除了水利工程,水域污染也成為新的元兇。相關調查顯示,近10年來,長江流域的工業污水排放量增長了67%,受此影響,長江口幼鱘分佈範圍已經明顯縮小。

  研究顯示,長江沿岸城市生活污水和工廠排污,導致魚類代謝障礙,印染企業排放的高分子有機物,引起了水生生物癌變、畸形和基因突變。有科學家發現,長江野生中華鱘的魚卵中含有TPT(三苯基錫),濃度足以使幼魚致畸。2001年後,科研人員不斷在長江發現軀體畸形和無眼的中華鱘幼魚。

  另一項研究表明,中華鱘雄魚的精子活力也在下降。與此同時,受環境變化影響,野生中華鱘的雌雄性別比例一路走高。數據顯示,2005年中華鱘的雌雄比例就達到7.40:1,目前已經接近10:1。這意味著,雌魚産下大量卵子,也無法進行繁殖。可以説,在地球已經生活了1.4億年的野生中華鱘目前正因為這些原因面臨滅絕的危機。

  37年後人類可能永遠失去它們,人工繁殖中華鱘尋生機

  它們是長江裏的中國“國寶”,三十餘年,三代科研人員的努力,卻眼睜睜看著中華鱘落到了今天的地步。

  高勇介紹説,連續兩年沒有發現野生中華鱘自然産卵意味著,未來最小的野生中華鱘可能就是2012年出生的。按照最保守估計,這批中華鱘最大能活40歲,也就是再過37年,整個物種有可能將在自然界消失。

  中華鱘全人工繁殖技術在2009年已經取得了突破,在中華鱘研究所,子一代的中華鱘在全人工條件下成熟並繁殖成功,人們獲得了“子二代”的中華鱘,填補了過去這個領域的空白。但是,根據監測,從放流地到長江口,人工增殖放流中華鱘的存活率只有5%。“在人工環境下生長的中華鱘,成熟後能否從大洋深處找到長江口,進入長江後能否找到産卵場,現在也還是個謎。”

  “人工養殖的子一代成熟個體要比野生的成熟個體小一半以上。” 危起偉説,雌性中華鱘一般是要達到350斤到600斤才能第一次成熟,而現在人工養殖中華鱘第一次成熟平均不到200斤。有的110斤就成熟了,個體很小,而且抗病能力非常差。

  科學家們僅知有一條全人工繁殖下的中華鱘洄遊到産卵場。那是在2008年,長江水産科學研究所在荊州放流了一條雄魚,後來監測到它往産卵場方向洄遊,危起偉推測應該是洄遊參與繁殖的,但可惜,這條魚隨後被漁民捕上來,等到研究人員趕到時,已經死亡。

  “增殖放流不能直接作用於野生中華鱘自然繁殖,只是一種不得已情況下保種的辦法。”危起偉將希望放在尋找到環境相似、溫度適宜的新産卵場上。他認為如果能利用長江中游的夾江建立半封閉的水體,將洄遊的中華鱘攔在人工干預的適宜的産卵場中,“圈養”人工繁殖和增殖放流的親魚,這樣就不會令他們完全脫離原來的“生活史”。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