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文化札記:中國外銷瓷講述早期“全球化”

  • 發佈時間:2015-04-14 12:41:17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柏林4月13日電(記者班瑋)“全球化”的提法上世紀末開始流行,雖然是當時的一個新概念,但實際運作歷史上早有雛形。德國西北部東弗裏斯蘭地區正在舉行的中國瓷器展覽講述了一個400年前就開始的連接中西方的“全球化”故事。

  離荷蘭很近的德國小城埃姆登有個東弗裏斯蘭博物館,3月22日至8月23日,“中國造——德國西北部瓷器和飲文化展”在這裡舉行。展覽講的故事主要是荷蘭東印度公司1610年首次將中國茶引入德國,使茶成為東弗裏斯蘭等地人的日常主要飲品。17世紀和18世紀,包括茶具在內的中國外銷瓷在歐洲成為時尚。

  所謂“中國外銷瓷”主要指的是16世紀至20世紀早期由外商到中國收購、訂購、訂制並銷往中國以外地區的中國瓷。在外商訂購訂制的這類中國外銷瓷中,有許多紋飾圖案依照外商從歐洲帶來的樣品,由中國瓷繪工人精心繪製。

  在歐洲,中國瓷器起先主要是王室和各地貴族有機會花錢買到,後來歐洲中産階級也競相購入。因為市場需求巨大,明朝中葉以後,不少外商紛紛到中國購買、訂制中國瓷器,而且數量巨大。

  這些充滿東方情調乃至有中西結合紋飾圖案的中國瓷到了歐洲,就成了王公貴族最好的品味、身份和地位炫耀之物。中國瓷器不僅設計精美,胎薄耐用和便於清洗,而且用之飲茶不會串味和造成銀器等茶具那樣的腐蝕。因此,後來歐洲尋常百姓家也以擁有一兩件中國瓷為榮。

  在埃姆登的博物館,這次展示的中國外銷瓷主要來自東弗裏斯蘭一對退休醫生夫婦的個人收藏,輔以當地其他博物館和別處借來的展品。

  這對不願透露姓名的夫婦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因為當年一名同事對中國外銷瓷有鑽研,並告知有關知識,他們30年前開始收藏中國外銷瓷,少數從東弗裏斯蘭當地人處購得,大部分是從荷蘭各地一些值得信賴的私人收藏者那裏買來。近些年從瑞士等地流傳出來的中國外銷瓷贗品很多,所以收藏得倍加小心,他們的專業參謀之一是荷蘭中國外銷瓷專家克裏斯蒂安·約爾格教授。

  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坎岑巴赫説,她5年前就開始備展,其間僅在東弗裏斯蘭地區一些普通人家就看到過上百件中國瓷藏品。

  從中國角度看,外銷瓷這種早期版的“來料加工”,特別是在清康熙年間,帶來了景德鎮等地産瓷的重新定向和外貿興旺。

  在貿易的另一端歐洲,精美實用的中國瓷不僅改變了歐洲不少地方的飲食文化,導致德國邁森等歐洲多地從仿製到自創的瓷業發展,還在17世紀至18世紀使很多歐洲國家的匠人開始隨心所欲地仿傚中國瓷的圖案,並與巴洛克和洛可可裝飾風格融為一體,産生了後來被統稱為“中國風”的裝飾藝術風格。此“風”後來又影響到了歐洲建築內外裝飾、繪畫、織物和傢具設計等方方面面。

  約爾格教授對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記錄進行過全面研究,他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18世紀大約每年有100多萬件中國瓷器銷到荷蘭,而當時荷蘭人口只有約200萬,連窮人家中都往往有一兩件中國瓷碗、瓷杯。

  約爾格還説,這次在埃姆登展出的中國瓷器雖非歐洲王室貴族收藏的奇珍異品,但品質上乘,特別是那些歐洲人當年得花大價錢從中國訂制的帶有歐洲裝飾紋樣的中國外銷瓷。

  約爾格認為,這些早期由陸路或海路銷到歐洲,並由歐洲轉銷北美的中國外銷瓷就是非常早期的一種貿易全球化的體現。

  約爾格還認為,中國外銷瓷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目前歐洲等地都有,廣受喜愛,加強其系統研究和知識傳播有助於充實中國的軟實力。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