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座姓“青”的城市

  • 發佈時間:2015-04-14 05:16:2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清明節前,一場甘霖普降山東青州市。雨洗長空,放眼望去,城在綠中,人在林中,俯仰皆是讓人心曠神怡的青綠色。青州之“青”,果然名副其實。近年來,青州市注重保護生態和綠色發展的故事廣為傳播。記者走進青州,探訪這座千年古城如何謀劃生態文明建設文章,又如何將綠色發展理念上升為全民自覺行動。

  規劃給大樹“讓路”

  走在青州的大街小巷,時常能看到道路邊的大樹上挂著巴掌大的“身份證”,上面寫著樹種、樹齡等資訊。“從上世紀90年代,青州就開始進行古樹保護,凡百年以上的樹,園林局都會認證、掛牌、存檔並定期養護。”青州市園林局總工程師楊春富告訴記者,“近幾年,隨著青州對綠化的重視,已經不局限在古樹了,只要是樹都要保護。”

  在青州市范公亭路與草場街的交叉口,楊春富指著馬路中間一棵枝繁葉茂的法桐介紹説:“這棵樹有40多年樹齡了,前幾年,一家單位要在這條路上蓋房子,因為大樹妨礙施工想要伐掉,被制止了。這家單位負責人不死心,找到市領導説,不就是一棵樹嗎?伐掉再種唄。沒想到這位領導卻嚴肅地説,凡事講個先來後到,這棵樹立在這兒40多年了,肯定比你們單位‘早到’。大樹也是城市的居民,見證了城市的成長,尊重樹的居留權是城市文明的表現。依我看,讓路的應該是你們。”這個故事在青州近乎家喻戶曉。此後,當地政府更是專門制定了一條規定:新規劃道路與現有大樹發生衝突時,要給大樹“讓路”。

  古色古香的偶園街上,一棵古槐安詳地佇立著。80多歲的王國香老人正在古槐下休息。“這棵樹是看著我長大的,街上的店舖換了好幾茬,老樹一直還立在這兒,跟我小時候一樣。去年五一節,我二姐從包頭來探親,老遠看見這棵樹就説,家鄉還是記憶中的樣子。”王國香説。

  2010年,一些房地産企業看中了青州雲駝風景區優美的生態環境,千方百計想在景區內開發房地産。為此,青州出臺了《關於加強雲駝風景區保護和管理的決議》,在風景區外劃了一道紅線,明確提出景區內不搞建設、不搞房地産開發,保住原生態的山地森林,果斷拒絕了近20個開發項目。

  正是這一道道紅線,使青州留住了“鄉愁”,留住了“青”。

  “接力棒”屆屆相傳

  青州市西南山區的王墳鎮,近30年來歷經了12任黨委書記。但這12任幹部換屆不換方向,換人不換理念,始終堅守生態環境建設職責,把綠色接力棒傳遞至今。他們治山、治水、治路,把一座座荒山禿嶺,變成了淌金流銀的花果山,形成了如今“山頂松柏戴帽,山間果樹纏腰,山下梯田環繞”的立體生態模式。

  1987年1月,李家德來到王墳鎮擔任黨委書記。當時,這個每人平均不足一畝田的山區小鎮財力薄弱,增收是頭等大事兒。這時,有人出主意:“咱眼前就守著一個金飯碗,靠山吃山,要發財,賣石材。”那年月,石料開採一度成為一些山區的支柱産業。王墳鎮境內優質青石儲量多達8億立方米,面對唾手可得的利益,一些農民也眼紅心跳躍躍欲試。“揭了山皮,早晚要餓肚皮。咱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李家德明確對開山賣石的發財捷徑説“不”,以鐵的手腕及時遏制了石料開採的勢頭。

  同時,他發現王墳鎮的群眾種植林果有基礎。“現在人養樹,來日樹養人,要想長遠富,咱還得多栽樹,荒山變青山,將來才不愁吃和穿。”於是,他組織群眾栽樹種果,走上一條綠色發展的致富路。

  現任王墳鎮黨委書記陳湘穎告訴記者,綠色接力棒傳到他手中,深感責任重大。山區生態脆弱,更要遵循自然規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他將堅持“看住山、多栽樹”的理念,為後人留下綠色遺産。

  “綠色接力棒”為王墳鎮帶來漫山遍野的碧樹芳草,成為世代受益的“綠色銀行”。目前,當地建成核桃、蜜桃、柿子、山楂、香椿等經濟林基地7.8萬畝,年産山楂系列製品8萬噸,其他幹鮮果品21萬噸,年産值36億元。現有果品深加工企業143家,其中山楂餅産量佔全國份額的7成,並帶動形成全國最大的山楂鮮果交易集散地。因為當地沒有污染企業,水質、土壤、空氣環境均未受到污染,成為許多投資者眼中的寶地,帶動了現代有機農業和鄉村旅遊兩項“無煙産業”的蓬勃發展。“美麗王墳”已成為遠近聞名的自駕遊、近郊遊、鄉村遊目的地,年接待遊客80萬人次。

  今天的王墳鎮正怡然享用著綠水青山的豐厚回報。

  種樹就是種歷史

  剛下過雨,大田莊村村支書褚興華一早就帶領十幾名村民到山上挖好了600個樹坑。“山頂土層薄,只能種松樹。樹苗是鎮上發的,村民出點力氣。市裏有政策,只要成活率高於85%,可以分兩年領取每畝300元的補助,村民積極性都挺高。”褚興華説。

  近年來,青州市提出“種樹就是種文化”、“種樹就是種歷史”等理念,堅持全域綠化、全年造林,全力構建森林城市。他們採取“財政投入撥一點、項目建設加一點、社會參與添一點、市場運作引一點”的辦法,做到了綠化投入多元化。採取以獎代補政策,對荒山綠化每畝補助300元、新建苗木基地每畝補助400元,連補兩年。同時,通過推廣荒山拍賣、承包、租賃等辦法,進一步明晰林地、林木權屬,調動社會各界造林、營林的積極性。

  認種認養是青州創新機制、倡導全民綠化的重要形式。參與者可採取捐資、投資、認養等方式,通過“成長樹”“愛情樹”“親子樹”“校友林”“青年林”“企業林”,以及機關單位包片等形式認種認養。目前,已有168個單位和個人繳納認種認養費用135萬餘元,認種認養各類樹木15030株,政府無償發放各類綠化苗木24223棵,成活率達到95%以上。

  據青州市林業站站長刁久新介紹,近年來,青州把宜林荒山作為綠化主戰場,每年投入專項資金3000萬元以上,確保每年荒山綠化超過5萬畝。去年以來,青州市又投入資金1億多元,新增綠化道路工程8條,新增街頭綠地5塊,新增綠地面積44.7萬平方米,完成裸露土地綠地面積110萬平方米,並見縫插綠地開展垂直綠化和庭院綠化等活動,讓綠色向墻面、屋頂和空中發展,共提升完善單位庭院綠化210個,栽植各類攀援植物150萬株。

  “目前,青州的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6.54%,綠地率42.19%,每人平均公共綠地面積25.34平方米。市民平均步行不到500米就能看到公園、綠地。”刁久新説。

  綠色騎行低碳減排

  除了青山碧水,青州還有一“綠”令人印象深刻,那就是由眾多景區綠道、城市綠道和社區綠道組成的公共自行車綠道網路。綠道正成為青州市靚麗的風景線。

  家住青州市城北的徐俊剛,每天一大早都要從家門口租輛公共自行車,騎行20分鐘來到城南的東夷文化公園鍛鍊。公共自行車已成為青州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根據青州市城鄉公共交通服務中心統計數據顯示,從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52歲的徐俊剛騎公共自行車時間51476分鐘,借車總次數達3006次。“在城區步行5分鐘便可找到自行車站點,1小時內不花錢,2小時內只花一塊錢,不用擔心丟車,還有專人修車子,太方便了。”徐俊剛讚不絕口。

  青州公共自行車自2010年年底正式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已建成公共自行車服務點550個,投放公共自行車1萬輛,日均騎行超3萬人次。這意味著,每年可節約標準煤3858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33噸。公共自行車成為青州市城鄉、區域生態網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並被列入山東省綠色迴圈示範項目。

  青州公共自行車租賃管理服務系統負責人胡智劍告訴記者,為了更加便捷服務,他們還開通了公共自行車網站、微信、微網志等服務交流互動平臺,市民還可在手機下載“智慧青州”APP程式,直接查詢全市公共自行車服務點位置、可借還車樁數量等相關資訊。

  青州在大力發展公共自行車交通系統的同時,專門打造暢、潔、綠、美的自行車騎行綠道。目前在城區、近郊風景區已修建自行車綠道282.6公里。

  生態文明建設使青州古城煥發勃勃生機。“青州91萬市民中約有100多個姓氏,但大家還有一個共同的姓,那就是‘青’。造綠、護綠、守綠,打造青山青水青城,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青州市主要負責人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