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23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勇闖埃博拉禁區的“戰地記者”

  • 發佈時間:2015-04-14 01:30:56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我在第一現場

  “我軍援利抗埃醫療隊抵達賴比瑞亞併入駐SKD體育場”“診療中心建成彰顯‘中國速度’”“中心確診首例埃博拉病人”“三名確診患者康復出院”……透過各種媒體,我軍首批援利醫療隊抗擊埃博拉的消息,第一時間被公眾了解,中國軍人敢打必勝的戰鬥精神,也讓全世界知曉。

  自2014年10月首批援利醫療隊組建以來,在前後66天的“抗埃”行動中,來自第三軍醫大學政治部宣傳處的張遠軍,就以一名“戰地記者”的姿態,扛著“長槍短炮”,和戰友終日奔波于隊伍的各個角落,持續與國內外30多家新聞媒體對接,刊播了550多篇新聞稿件,不斷傳遞“中國軍醫好聲音”。

  “賴比瑞亞與國內有8小時的時差。在賴比瑞亞,我的作息時間幾乎全天候。白天拍攝採訪,晚上寫稿、編輯圖像,到淩晨1點時,國內剛好早上9點上班。”已隨醫療隊回國的張遠軍,談起這段“非常歲月”,難掩興奮的表情:“我抓住這個時機,與媒體編輯記者溝通、傳稿、修改,商量第二天或者下一步的報道選題,經常到淩晨三四點才能休息,幾個小時後又奔赴新的採訪現場。”

  今年38歲的張遠軍,高中畢業就參軍入伍,當戰士、當報道員,十餘年在基層一線摸爬滾打。扛著錄影機投入抗洪搶險、抗擊非典、抗震救災等重大非戰爭軍事行動的經歷,鑄就了一名軍隊新聞工作者。在採訪中,他告訴筆者:“在賴比瑞亞的兩個多月,我沒睡幾個囫圇覺,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支撐我度過一個個不眠之夜。”

  2014年12月23日,中國援利診療中心確診了第一例“埃博拉”患者,隨後接連收治了5名埃博拉確診病人。按醫療隊的制度,一天3次查房,每名隊員每天只能進入“高毒”污染病區1次。在緊張的救治中,張遠軍發現隊員們屢屢“犯規”:幾乎時時刻刻都有人進入病區,平均一名隊員每天要進去兩三次。醫療隊首席專家毛青與隊員有時在病房裏一呆就是3個小時。

  “最讓我難忘的,是兒科醫生陳盛與隊友救治5個月嬰兒的10天10夜。5個月大的嬰兒,在連續高熱39攝氏度的情況下,生命維持了10天,已是‘奇跡’。”張遠軍回憶。

  看著疲憊不堪的醫療隊員,張遠軍心中萌生了一個想法:要與戰友並肩戰鬥,到一線、到病房記錄最珍貴的鏡頭!接連四次,張遠軍的請戰都被醫療隊領導駁回:“不行,這不安全,非醫護人員不能進入病房!”張遠軍卻不服氣:“他們是軍人,我也是軍人;他們都能安全地出入污染區,我也一定能!” 2015年1月7日,毛青終於被説動,同意張遠軍在總護士長遊建平的監督幫助下進入病房,成功拍下了救治埃博拉患者的第一手資料。在現場,身著11件防護裝備的張遠軍,終於切身感受到隊員們所形容的那種“難受”:汗水流進眼睛、濕透口罩,氣味刺鼻,呼吸困難,嗓子又疼又癢,大腦不時出現“空白”。那天,他舉著錄影機,在污染區拍攝、採訪了兩個多小時。

  憑藉10多年的新聞從業閱歷和過硬的業務素質,1月15日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行進中國·精彩故事”欄目用3分35秒時長播出《抗擊埃博拉病毒22天,3名患者病癒》的報道,全面展示了醫療隊抗擊埃博拉的做法和成果。總政宣傳部專門就這條新聞出了一期《軍事新聞閱評》,稱讚該報道“真切感人”“令人過目不忘”,並向全軍新聞單位推薦學習。總政治部副主任殷方龍批示:“為樹立軍隊好形象增添了正能量。”1月28日晚,央視《新聞聯播》頭條新聞破例用3分55秒時長播出《抗埃手記:10個晝夜的生死相伴》,兒科醫生陳盛面對鏡頭深情講述救治埃博拉患兒的過程,中國軍醫的仁心大愛再一次令全社會動容!

  在他的推動下,新華國際視頻開設專欄持續關注援利醫療隊工作進展;《重慶日報》開設“抗擊埃博拉——來自援利醫療隊的報道”專欄,從週一至週五持續報道醫療隊工作情況;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科技日報等也及時反映醫療隊動態;由他牽頭完成的《CHINA ETU》英文版宣傳片,被送到路透社、歐洲新聞電視臺等國際主流媒體刊播。“沒有切身體會和獨到思考,作品就不具備生命力和感染力,就打動不了讀者和觀眾。戰地記者要完成‘打勝仗’的任務,就不得不勇於‘衝鋒陷陣’。” 張遠軍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