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坎兒井:綠洲血脈

  • 發佈時間:2015-04-14 00:31:44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吐魯番市原種場,70歲的老人阿爾西丁·力提甫講述著自己56年掏撈坎兒井的歷史(4月2日攝)。他説,坎兒井流淌的是他們的血液,如果幹了,他們就死了。

  新疆吐魯番是我國最熱的地方,也是全國陸地平均海拔最低的地區,在這片富饒的綠洲下面,有著與長城、大運河並稱為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的三大工程之一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兒井。坎兒井裏流淌著的涓涓細流養育著這片沃土,也滋潤著世代生活在這裡的各族人民。

  坎兒井在我國集中分佈于新疆吐魯番地區,其産生歷史可追溯到漢代,是新疆各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産生活實踐中智慧的結晶。古老的坎兒井是由若干個豎井、地下暗渠以及地面明渠和“澇壩”組成,當地老百姓會巧妙利用山的坡度,鑿豎井、通暗渠,在荒坡戈壁上,引水在暗渠中奔流,到達綠洲盆地則流入明渠,供老百姓汲取飲用及灌溉桑田。在年降水量不足20毫米的吐魯番盆地,每到冬閒季節,當地農民就會自發對坎兒井掏撈清淤,以保證來年的出水量。

  作為絲綢之路上少數還在延續利用的“活的文化遺産”——坎兒井至今仍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新疆吐魯番盆地1108條坎兒井中,僅剩下278條有水。為了保護這一“地下長城”,在國家文物部門的支援下,從2009年底開始,新疆坎兒井維修工程率先在吐魯番地區啟動實施。至今,吐魯番地區坎兒井保護加固工程共完成四期,累計投入資金4500萬元,已加固維修108條坎兒井,四期維修工程累計維修加固暗渠約18千米、掏撈清淤約600千米、加固豎井口1萬餘個,遺址本體得到妥善保護,最大限度遏制了坎兒井的消亡速度,確保坎兒井的有效遺存。

  眼下,吐魯番大地剛剛完成“開墩”(開墩是指將埋入地下越冬的葡萄藤重新挖出來),再過幾個月,當這片大地再次披上綠裝的時候,一條條重新煥發活力的坎兒井、一眼眼潺潺甘泉,孕育出一片片蔥蘢茂盛的葡萄田。在“火洲”的一年四季裏,坎兒井正在用它的清冽與甘甜滋潤著這裡的土地、滋潤著這裡的人。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