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油價波動不應減緩 我國能源轉型的步伐

  • 發佈時間:2015-04-12 11:2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自2014年7月份以來,石油價格一路下跌。最低時為2015年1月美原油(WTI)下探到45.30美元/桶,布倫特原油下探到47.92美元/桶。石油價格下跌産生了很多議論,認為會導致新能源産業、電動汽車等關聯産業成本劣勢擴大,投資者撤退。對此,我們認為油價下跌更多是一種短期宏觀經濟現象,不能影響長期決策,不應動搖培育新興産業、促進能源轉型的決心和信心。

  油價下跌 不應影響長期決策

  國際石油價格是宏觀經濟變數,一直呈週期波動。第一次石油經濟危機石油年平均價格從1972年的2.48美元/桶暴漲至1974年的11.58美元(2005年可比價分別為11.64美元/桶和46.07美元),隨後進入平穩和下調通道。第二次石油危機石油年平均價格從1978年的14.02美元暴漲至1980年的36.83美元(2005年可比價分別為42.15美元和87.65美元),隨後開始回落。2000年以後,除了2008年~2009年有所回調,世界石油價格一直處於平穩上升通道,直至此次價格暴跌。

  石油價格一直受供求、政治、市場競爭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歷次波動(更多為油價上升)更直接影響的是全球短期經濟表現,並不能改變主要大國經濟轉型的步伐,德國甚至在第一次石油危機後加快了産業結構調整。未來油價如一直維持較低水準,原油市場將迎來新一輪的“洗牌”,最終市場會尋找到新的平衡點。美國能源資訊署2014年底預計2015年布倫特原油平均價格在58美元/桶左右,2016年平均價格將達75美元。

  世界能源體系轉型的 大勢未變

  當前,化石能源的稀缺本質未變。根據美國經濟學家諾德豪斯上世紀中後期的一項著名研究,考慮技術進步,化石能源儲量大概可以利用520年左右。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署最新數據,2013年全世界的原油探明儲量為16488.58億桶,按照2013年全世界消費量332.86億桶進行靜態估算,石油剩餘的利用年限在50年左右。當然,隨著技術進步,對石油等不可再生資源的主觀認識量例如探明儲量不斷發生變化,但任何不可再生資源的資源基礎都是有限的,人類最終還是要轉向(近乎)無限供給的能源。

  主要發達國家能源轉型的步伐未變。OECD國家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傳統能源特別是石油消費處於穩中有降的狀態,2005年以來出現持續下跌,從50169.03桶/天降到2013年的45752.66桶/天,下降8.8%。美國從2005年的2080桶/天下降到2013年的1896桶/天。OECD國家煤炭消費量從2007年的12.08億噸油當量下降到2013年的10.67億噸油當量。與此同時,可再生能源越來越重要。2013年可再生能源在全球發電中的比重從2008年的2.7%增長至2013年的5.3%。OECD國家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量從1980年的10826.35億千瓦上升到2012年的21560.18億千瓦,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份額2013年已經達到17.4%。德國、丹麥等國家可再生能源已佔一次能源消費30%以上。

  主要國家可再生能源政策未動搖。2014年11月,國際能源署(IEA)發佈《世界能源展望2014》,認為下一個十年,全球新電廠投資額50000億美元的60%將投資于清潔能源。美國國務院在2014年年底發表聲明稱,美國可再生能源政策不會因油價而改變。2014年美國清潔能源投資較2013年上升7%,達到518億美元。2012年日本頒布可再生能源激勵計劃,2013年太陽能投資相比2010年增長2倍以上,達到296億美元。2014年12月,日本貿易部進一步嚴格規則,促進中標廠商加快投資。根據Bloomberg估計,日本將很快超過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市場。

  我國正處於能源需求 增長趨緩的機遇期

  我國能源消費增長已放緩,結構進一步改善。2014年中國能源消費增長速度進一步下降到2.3%,創1999年以來新低。煤炭消費總量10餘年來首次下降。清潔能源佔比大幅度增長,非化石能源佔比達到11.1%,過去十年增速超過50%。

  能源需求增長變緩為我國能源結構調整提供了極佳的機遇期。一是增速下降意味著未來一段時期能源消費量增量相對較小,為能源結構調整,特別是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提供了更大的餘地。二是原油與可再生能源直接競爭關係不強烈為進一步降低煤炭比例提供機會。石油主要應用於交通、化工領域,可再生能源則主要應用於電力領域。石油作為發電燃料的機組在電力結構中的比例非常小,原油價格下降將不會直接衝擊可再生能源發電。

  我國以往的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已走到了盡頭,環境承載能力已近極限。2014年全國有監測的190個城市172個PM2.5年均數值超標。即使“APEC”藍貢獻良多,北京市2014年PM2.5年均濃度仍達85.9微克/立方米,遠高於世界衛生組織低於20微克/立方米的清潔空氣標準。截至2010年,美國近300個都市空氣中PM2.5年平均濃度值均達到了15微克/立方米的基本標準。2012年美國新的空氣品質標準更是規定,在2020年前所有城市空氣中PM2.5年平均濃度要在12微克/立方米以下。

  因此我國能源革命的應有之意就是下決心改變煤炭獨大的局面。2013年我國煤炭消費量佔全世界50.3%,直接導致我國成為碳排放第一大國,佔全球總量的29%。2014年我國煤炭消費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仍然高達64.2%。我們還必須儘快扭轉我國能源利用方式粗放、效率低下的狀況。2013年我國能源強度是世界平均水準的1.8倍,美國的2.3倍,日本的3.8倍。

  大國趕超從來都是 聚焦前沿産業

  從地域上看,歐美和亞洲各自發生過兩輪風雲激蕩的追趕:一是19世紀後半葉起美國和德國等對英國的趕超,以及二戰後歐洲對美國的追趕。二是在亞洲,從明治維新起日本對歐美的追趕,以及二戰後日本、南韓、中國大陸等前赴後繼的追趕。雖然各個國家的初始條件、稟賦和制度基礎都不同,但是仍然體現出一些重要的規律。一是趕超都是選擇性發展當時最前沿的技術和産業。例如德國聚焦化工和裝備製造業,日本在明治維新時選擇鋼鐵和造船,二戰後選擇汽車和消費電子。而葡萄牙、西班牙和希臘等國家一直沒下決心改變産業結構,經濟績效令人失望。二是在向技術和産業前沿靠攏的同時,輔以制度安排、管理、組織等全方位的創新。例如在第一次追趕中美國注重利用大規模製造的優勢,日本更是在管理創新上做足了功夫。

  能源轉型意味著産業技術體系的革命性變化,順應能源轉型方向的産業無疑就是未來最前沿的先導産業。因此,我們不能再錯失機會,再一次被動接受産業技術體系的顛覆性改變。

  作者為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人員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