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不按牌理出牌專挑便宜股

  • 發佈時間:2015-04-10 09:33:14  來源:福州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專業人士看來,“中國大媽”是一群“不按牌理出牌的人”——她們龐大而不發聲,是沉默的大多數,只用資金行動,你搞不清她們的數量和意圖。但當下,人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詭異事實:亂拳打死老師傅,大街上的股神戰勝專業股神。而為數眾多、手持重金的“中國大媽”,則常常被視為這一神秘資金的具象。 ■上證

  A B

  當專業投資者習慣將“中國大媽”視作“反向指標”時,部分先知先覺的她們已在這一輪單邊牛市中,狠狠地賺了一把。

  “普漲”、“非理性”、“單邊走勢”……這場始自去年下半年藍籌井噴的牛市,一度讓理性的專業投資者直呼“看不懂”,但卻十分契合“中國大媽”們的選股胃口和操盤節奏。

  從2013年抄底黃金一戰成名,到催促準女婿買房,再到轉戰股市的兇狠潑辣,這些手握家庭財權的“中國大媽”歷經多年征戰,漸漸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投資風格——順應趨勢,選股簡單,最重要是“足夠便宜”。

  不同於外界“貼標簽”、“符號化”的追風印象,記者最近接觸到多位“中國大媽”式的A股玩家,她們很多是拿捏市場情緒的人性大師,順應趨勢,又心存畏懼。而這種簡單的智慧,有時勝過專業投資者的縝密邏輯。

  “中國大媽”駕臨A股

  “熱衷於廣場舞的大媽們無心跳舞,一早將孫子送到幼兒園,等待股市的開盤”、“某小區保姆微信群曬炒股收益,有人幾個月賺了20萬元”……一波久旱逢甘霖的牛市蒞臨,各種有關“中國大媽炒股”的段子在市場瘋傳。

  “一輪牛市往往經歷三個階段,首先啟動的是優質股,是專業投資者在玩,然後是垃圾股和偽成長股階段,是踏空資金在玩,最後才是低價股和超級大盤股,這時中國大媽入場了,也快見頂了!”談及中國大媽,某私募經理對記者表示。

  而對於機構投資者或專業投資者而言,上述經理表示,投資人也能對應地賺到三部分錢,第一輪是估值修復的錢,第二輪是成長的錢,第三輪也是最後一輪就是賺“泡沫的錢”,而這也是一輪行情接近尾聲的“魚尾行情”。

  “現在和2007年的四五月份非常相似了,‘中國大媽’正加速入場,市場的調整風險也將臨近。”上週五收盤,北京大君智萌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凱恩斯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對市場短期走勢表示出一種擔憂。

  在這一輪如火如荼的牛市中,“中國大媽”真實狀況如何?昨日,記者走訪了一家長期跟蹤的證券營業部,不足百平的交易大廳內已是人滿為患,前來交易的投資者中女性比例,並沒有明顯增多,男女比例大約6:4。

  在辦理新開戶的業務室,很多新股民正排起長隊,隊伍中多以三四十歲的中青年居多,看上去有“中國大媽”模樣的只有三四位。營業部經理告訴記者,最近開戶的中年婦女並未明顯增多,倒有幾位老客戶前來補開創業板手續。

  與外界所言大媽們喜歡“跟風”式投資不同的是,在記者所接觸的幾位“媽媽級”股民中,她們大多擁有一定的投資年限,即便是聽到好友推薦的個股,也會經過自己的研究論證才會買入,並不能將“中國大媽”簡單地標簽化。

  不過,有一點不用懷疑,這些大媽們的資金量不容小覷。一位外出打工回鄉的朋友告訴記者,他春節回家聽到一件事,在縣城,40歲~60歲的大媽手裏普遍有10萬元~100萬元的現金。因為房子便宜滯銷,她們手裏握有大量現金都買股票了。

  事實上,這一次類似歷史上的“5·19行情”的單邊牛市,倒是很十分契合“中國大媽”們的選股胃口和操盤節奏,反倒是在一些秉承理性投資的男性投資者“看不懂”的時候,部分先知先覺的中國大媽加倉,並悶聲賺了錢。C 大媽們的“簡單智慧”

  從滿北京“淘便宜房”到滿市場“挑便宜股”,時隔幾年,家住北京的“全職太太”王女士,似乎又找到了熟悉的賺錢節奏。

  十年前,財務出身的王女士辭去了一家國企的財務總助一職,專心在家帶孩子,一次買學區房的偶然機會,讓她關注了躁動時期的北京樓市,於是她開始四處尋找房價“洼地”,做起來“一買一賣”的“房蟲”生意。

  不過,在幾輪房地産調控政策重壓下,這種靠“做差價”的倒房生意越來越難做。無奈之下,王女士只好轉移戰場,幾年下來,她抄過黃金、做過代購,但都不太順利。直到去年年底,她遇上了這一波大牛市。

  王女士向記者坦言,她的投資理念很簡單,就是找低價股,因為牛市會消滅一切低價股。去年她以一塊多錢的成本買的某“中字頭”股票,讓她足足賺了兩倍,只是可惜倉位輕了些。

  “目前這個市場很適合我,普漲、簡單。只要股價便宜,最後都能賺到錢,這有點像前幾年的北京樓市,只要便宜,戶型多差都不愁出手。”王女士自詡多年的炒房經歷,對她炒股影響頗深。

  不同於鍾情“白菜股”的王女士,年屆五旬的劉女士是一個擅長拿捏市場情緒的“短線高手”。看似簡單的“一買一賣”,她卻要付出很多研究,為了挑選短線可能爆發的牛股,她最近時常復盤到深夜12點。

  “我不怎麼看公司的基本面,主要關注盤面的量價變化,依靠的就是一种女人的直覺!”劉女士向記者透露,這種短線操作並不能保證百分百盈利,但她目前基本上能將勝率提高至七八成,買錯了要下得了狠心止損。

  入市之初,劉女士也曾經歷過“聽股評炒股”的盲從階段,痛定思痛後,她立下了“沒有經過深入研究絕不買入”的鐵律。相比基本面選股、她更在意盤面所透露出來的情緒把控——于恐慌處看機會,于瘋狂處看風險。

  劉女士向記者分享了她在牛市中短線賺錢的幾個秘訣,一是把握板塊輪動套利,比如銀行、證券是一家人,有色、煤炭是一家人,如果銀行大漲,券商還在跌,一般情況下券商很快就會跟風漲上去,煤炭有色也是同理。

  二是在牛市中要密切關注復盤跌停的股,一般牛市中,除非強制退市等重大利空,連續跌停的概率很低,此時不妨去在跌停板打開一刻以跌停價買入部分倉位,一般次日都有3%以上的收益。D“感性”大媽完勝“理性”大爺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這場始自去年下半年藍籌井噴的單邊牛市,似乎更適合依賴“感性炒股”的大媽胃口,但卻讓哪些秉承理性投資的大爺們有些“看不懂”,甚至很多人一路看空,又一路踏空。

  財務出身的王女士的老公趙先生比她入市更早,或許是多年的熊市思維,讓他對牛市缺乏想像,習慣於“波段操作”。早在去年秋天,已深感“高處不勝寒”的趙先生,就已經清倉股票,稱“市場已經沒有便宜的股票了”。

  後來,A股並沒有像趙先生預測在2500點的“箱體頂部”終止,反而在短暫回調後,一口氣上漲了近千點,而此時已經將資金凍結的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底部交出籌碼的股票連創新高。

  與趙先生固執地一路“踏空”不同,他的妻子王女士則一再提醒他“牛市來了,追還來得及”,多番交涉未果後,她只好自己開戶炒股,結果憑藉著女性對市場的感覺“追漲殺跌”,短短半年就賺了50%。

  “市場太瘋狂了,數千億的天量並不意味著天價,因為天量之後還有更大的天量和天價。”今年年初,北京一傢俬募經理對記者表示,市場已經無法用過去的存量資金來解釋了,A股市場的玩法已經基因突變了。

  面對去年以來的單邊牛市,另一位記者所熟悉的專業投資者一直表示“看不懂”,並在股市期貨上做空,從2500點一路看空做空到3000點,在連續追加保證金無力回天后,最後不得不以巨虧出局。

  事實上,在記者了解多個夫妻炒股的真實案例中,女性業績超過男性的並不鮮見。在去年年底,主張入市追漲的決定多由“感性”大媽促使,而踏空股市的家庭多由“理性”大爺阻止。緣何“理性”大爺卻敗于“感性”大媽?

  在影響市場趨勢的種種因素中,除政策面、資金面等理性因素外,交易主體群體性的感性因素也往往起到關鍵作用,即交易心理學上常説的“市場先生”——市場永遠是正確的,唯有適應“市場先生”的脾氣,才能駕馭市場。

  《男人來自火星 女人來自金星》——這本來自美國心理學博士約翰·格雷的暢銷書道出了男女性對事物認識和判斷的差異。通常男性更趨於理性,而女性則多偏于感性。而對於由人參與的市場,有時“感性”比“理性”更接近市場。E 最終還是“市場先生”説了算

  “現在最崩潰的是老股民和分析師們了,因為股市漲得越不合邏輯,他們的分析越是出錯,期望的調整久等不至,天天跟人説泡沫,最後被人當成祥林嫂。”最近,一位券商分析師在朋友圈如此調侃市場的“任性”。

  在上述專業人士看來,對手是一群“不按牌理出牌的人”——他們龐大而不發聲,是沉默的大多數,只用資金行動,你搞不清他們的數量和意圖,但最終你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詭異事實:亂拳打死老師傅,大街上的股神戰勝專業股神。而為數眾多、手持重金的“中國大媽”,則常常被視為這一神秘資金的具象。

  在創業板指數年內上漲1000點的過程中,圍繞創業板泡沫的質疑聲一直不絕於耳。看空者認為,股價難以支撐其高倍市盈率,甚至有人拋出“誰在出貨時不拉高”的陰謀論,但以巨量資金推動的牛市最終勝過了一切“理性的噪音”。

  實際上,對於由人參與的市場,非理性的情緒因素往往更直接影響著其短期走勢。看似縝密的邏輯分析和基本面判斷,有時候卻抵不過市場的“任性”。

  這種邏輯與市場的“扭曲”與“擰巴”,不僅體現在近期股市的單邊走勢上,也體現在前幾年的一線城市的房價上。

  “我們真的該出手了!”2012年春夏之交,米先生老婆就開始提醒她“理性”的丈夫買房,因為她身邊的人都在買房換房,此時房價僅漲了不足兩成,新盤還沒開始漲價,但米先生卻聽不進去,因為他有自己的一套看似縝密的邏輯。

  但“市場先生”卻並不理會這些理性的噪音。而隨後市場的走勢也給了米先生深深“一記耳光”——2012年全年北京房價暴漲超70%,更直觀的事實是,年初馬連道一套58平方米的小兩居才120多萬元,年底已超200萬元。

  儘管米先生現在終於住到了自己滿意的房子,但他為此錯過的時間與資金成本卻是不爭的事實——在那些年關於何時買房的家庭大戰中,“理性”的米先生無疑慘敗給了他“感性”的老婆。

  在錯過2012年春天那次絕佳買房時機後,米先生痛定思痛,並開始認真研究決定房價走勢的各種因素。他研究發現,不僅個人情緒容易受外界影響,群體心理也很容易受外界所牽引。

  “‘市場先生’喜怒無常,有時非常敏感,有時又反應滯後,但最終都不會偏離理性太多。”面對這位脾氣古怪的“市場先生”,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到底是跟隨市場“追漲殺跌”,還是無視市場而堅持“理性”?市場最終會説明一切。

  儘管如此,“中國大媽”的戰績,仍然需要時間的洗禮。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