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價下調電解鋁噸成本直降248元 鋁價下跌企業經營仍處困局
- 發佈時間:2015-04-10 07:0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據記者了解,電解鋁的生産成本構成中,電力成本約佔40%
國務院常務會議4月8日決定,下調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和工商業用電的價格,其中,下調全國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平均每千瓦時約0.02元,將全國工商業用電價格平均每千瓦時下調約1.8分。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這一政策將對電力成本較高的行業形成利好,尤其是對電力成本佔40%的電解鋁生産企業。
據記者了解,電解鋁的生産成本構成中,電力成本約佔40%,以生産一噸電解鋁平均1.38萬度電簡單測算,1.8分電費成本的下降將直接降低電解鋁企業248.4元/噸不等的生産成本。
昨日,《證券日報》記者分別聯繫中國鋁業和雲鋁股份,兩家公司均向記者表示,如果電價下降的話,肯定會對公司電解鋁生産形成利好,不過,雲鋁股份董秘饒罡還向記者表示,由於公司今年年初已經發佈了《關於2015年實施市場化用電機制的公告》,所以,此次電價下調對公司影響不大。
電價下調
利好電解鋁行業
據記者了解,目前,電解鋁企業的電力來源主要分為:自備電、網店和直購電三種。其中自備電比例已經達到60%左右,西部地區80%—90%,由於煤價不斷下跌,自備電成本平均比網電低0.1元/千瓦時—0.15元/千瓦時左右,西部地區電力成本比東部低0.2元/千瓦時左右。由於自備電不受電價下調的影響,本次調整對至少60%以上的産能成本無影響。
所以,有分析人士認為,相對利好高成本電解鋁企業,對於自備電和直購電比例較高,因此成本較低的企業(如新疆電解鋁企業,山東魏橋鋁業等),本次調整影響非常有限,而對於自備電比例低,成本高的企業,將部分降低電解鋁成本,緩解虧損現狀。
另外,饒罡昨日向記者表示,由於公司自去年開始就實施了較低的電價,所以,電解鋁成本較低,目前公司電解鋁的用電成本大約在0.4元左右。
據雲鋁股份今年1月31日發佈的公告顯示,2014年根據《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産業轉型升級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意見》(雲政發〔2014〕17號)、《雲南省工業和資訊化委關於印發2014年汛期富餘水電市場化消納工作方案的通知》,雲南鋁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雲鋁股份”或“公司”)用電機制由原來執行雲南省發改委核定的大工業類電價轉變為常態化的以直接交易為主的市場化用電機制。根據全年最終交易結果,公司2014年綜合電價為0.443元/千瓦時,與原來執行發改委核定的大工業類電價相比降低了0.065元/千瓦時。
2015年,雲鋁股份根據《雲南省工業和資訊化委關於下發2015年雲南電力市場化工作方案和實施細則的通知》(雲工信電力〔2014〕941號文),繼續實施市場化用電機制,預計公司2015年綜合電價比 2014年下降約0.05元/千瓦時左右,這將對公司進一步降低用電成本和改善業績産生積極影響。
而中鋁方面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電價下調有助於企業降低用電成本,實際效果有待進一步觀察。”
鋁加工公司業績
仍處困局
據中國鋁業2014年年報顯示,去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417.72億元,同比下降1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162億元。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公司實現了138億元經營性現金注入。
同時,中鋁在2014年年報中表示,公司降本增效已取得成效:通過建設自備電廠(包頭2×330MW自備機組于2014年6月份投産)以及獲取直購電優惠,鋁土礦自給率提升,山西華興鋁業80萬噸氧化鋁生産線達標達産,公司電力和氧化鋁成本下降,公司綜合電價下降7%,氧化鋁製造成本同比下降5.18%,電解鋁製造成本同比下降4.03%。
資産與人員瘦身、改革經營機遇,也為中鋁打下扭虧基礎。2014年公司進行了大規模的資産與人員瘦身工作,清理了低效、虧損資産,計提了減值準備;並裁減了大量員工;在管理上,引進了競聘上崗等機制,激勵約束機制開始運轉,為公司進一步的降本增效、扭虧脫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據記者了解,2015年,中鋁將進一步降低生産要素成本,力爭在貴州、甘肅發展自備電廠,推進華澤鋁業2×350MW自備機組建設;完成貴州清鎮氧化鋁項目建設,啟動興縣氧化鋁二期項目和中州分公司氧化鋁技改項目。力爭氧化鋁製造成本比2014年降低5%左右,電解鋁製造成本比2014年降低3%左右,而此次電價下調將使電解鋁成本再次降低,並有助於今年扭虧。
雲鋁股份方面,雖然並未公佈去年年報,不過已發佈了業績預告,預告顯示,公司去年凈利潤為虧損4億元—4.5億元。
對於虧損的原因,雲鋁表示,受國際國內宏觀經濟增長放緩等因素影響,鋁價出現大幅下跌,2014年長江有色、廣東南儲鋁錠現貨均價分別為13474元/噸、13569元/噸,相比2013年的14491元/噸、14605元/噸,分別下降了約7.02%、7.09%,面對低迷的市場,公司採取了降本挖潛、改革創新、提質增效等措施積極應對,公司主導産品成本有所降低,但仍不能抵消價格下跌影響並導致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