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為了把更多技術傳授給農民

  • 發佈時間:2015-04-10 02:31:05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王玉琪于洪光吳佩文/圖

  在山東省平度市南村鎮崖頭村,有這麼一間特殊的工作室,它的主人不是設計師,也不是廣告人,更不是什麼娛樂圈的大腕,而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

  3月27日,記者驅車前往南村鎮崖頭村。剛到村口,就遠遠看到了馬路邊矗立著的一塊大型廣告牌,藍色底的巨幅照片上印著十個醒目的紅色大字:王倫世農技服務工作室。底下的一行小字寫著服務熱線。

  “看,照片上的那個人就是王倫世,工作室的主人,也是我們這兒有名的農業土專家。”同行的平度市農業局工作人員指著廣告牌自豪地對記者説,“這牌子都成這裡的地標了。”

  本領過人,僅憑一片葉子就能為農作物斷病

  “我這工作室開了快三年了,每天都有不同地方的人來。廣告牌子立在外面,高高的,方便大家認路。”見到記者,王倫世這樣開場。

  49歲的王倫世是土生土長的崖頭村人,個子瘦高,皮膚黝黑,一套藍色西服穿得有點發白,看起來他跟村裏的其他農民沒啥兩樣。15平方米的工作室就開在自家的小客廳裏,在將記者引進屋子後,他顯得有點不好意思:“這裡資料有點多,有點亂。眼下不是春耕春管麼,前兩天青島電視臺剛找我錄完節目,馬上就要播了。”

  正在採訪,一輛三輪農用車“突突突”地駛進院子,只見一個中年農民從駕駛室跳出來,拎著一把黃瓜秧子急匆匆地衝了進來:“王師傅,快出來幫俺看看,這黃瓜到底是咋回事?”王倫世接過耷拉的黃瓜秧子仔細地看了看:“這是茶黃螨。你要趕緊全棚打藥,注意控制大棚的溫度,不要超過32攝氏度,但也不要太乾旱,不然螨蟲就都上來了。”“沒大礙吧?”中年農民還有一些不放心。王倫世笑了笑:“沒事,這是慢性病。但如果不注意的話,損害還是很厲害的。”中年農民這才長舒了一口氣。

  “你是哪個村的?常來找王師傅做技術指導嗎?”趁著王倫世去配藥的工夫,記者問。

  “我叫胡文斌,是仁兆鎮胡家莊的。王師傅可是我們這裡有名的農業專家,只要看一下葉子的情況,就能立刻能説出是什麼病害,一看一個準。我一有問題就來找他,聽説還有人趕四五十里路過來的。

  喏,衝的就是這塊牌子。”胡文斌指了指馬路邊立著的工作室牌子,拿上配好的農藥,又“突突突”地開著車走了。

  僅僅是看一眼作物的葉子,就能準確診斷出莊稼的病害。王倫世在農民眼裏,簡直就是一個奇人,即便是在平度市基層農技員隊伍裏,他的本領也是數一數二。“老胡來諮詢的這種病不難看出來,但一定要有經驗。”王倫世説得很謙虛,“莊稼地裏無小事,如果農技員誤診了,那就會給農民帶來損失。所以,幹農技,必須要有絕活,本領必須過硬。”

  癡迷科技,不斷學習成為農民土專家

  王倫世的這一手絕活究竟是怎麼練成的?

  “我喜歡農業科技20多年了,也種了20多年的地,看多了,學多了,自然就會了,這些都是經驗積累的。”王倫世告訴記者,自己對蔬菜種植有著特殊的愛好,早在上高三的時候,為了學習鄰鎮的蘑菇技術,他就曾逃學拜師,用洗腳水在床底下偷偷種蘑菇。這也促成了他與農業科技的不解之緣。

  1985年,高中畢業的王倫世在鎮中學擔任民辦老師,從那時起,他就處處留心收集各種農業知識。1988年,因為美術和音樂特長,王倫世被推薦到鎮政府做文化宣傳員,在工作間隙,他經常把鎮裏訂的農業刊物看了又看,還將實用的技術剪下來做成了一本本的剪報。然而,王倫世還是覺得不過癮,1989年,他報名參加了中央農廣校的農技推廣中專班,開始系統學習農業科技知識。

  1992年,中專畢業的王倫世回到家鄉開始種蔬菜。“當時親戚朋友都説我傻,放著好好的鐵飯碗不要,偏要一門心思回家種地,這不是傻是啥?”回憶起當年的情景,王倫世自己都忍不住笑起來。

  1997年,南村鎮推廣發展冬暖式蔬菜大棚,鎮政府派王倫世去壽光市參加培訓。歷時7天的培訓,王倫世早出晚歸,別的學員一個本子都記不滿,而他卻記了滿滿6本筆記。“當時課程緊,很多內容記不下來,我就畫畫啊,就一邊記一邊畫。”説著,王倫世拿過一張紙,隨意勾畫了兩筆,一個番茄和一片黃瓜葉子便躍然紙上。

  然而,當王倫世真正成為農技員,走進菜地裏時卻有些不知所措,有點兒傻眼,在書本上學到的很多“本事”竟然派不上用場。“那個時候學的理論多,但真到地裏幹起活來,不知道如何下手。”從那時起,王倫世便隔三差五地帶上照相機往地裏跑,把看到的問題都拍下來,刨根問底地學透、學懂。病因找不到,查資料看;技術不到位,找專家問。從青島到濟南甚至北京,都留下過他學習的足跡。也正是憑藉著一腔熱情,王倫世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土專家。

  2009年,王倫世考上了青島農業大學大專班,還沒畢業就被聘為青島農業大學的客座教授。提及這件事,王倫世不禁靦腆起來:“主要是我種地有經驗,老師每次上課提問,我基本都會,而且答得非常好。後來,教授們還特地到我的蔬菜大棚來參觀,看我管理得不錯,就決定聘我當客座教授了。”他顯得有些不好意思,又説了一句,“我這個土教授,不給大學生們上課,專們給我們的農民學員講課,給老鄉講,最親切。”

  熱心傳技,QQ、微信成了科技服務新手段

  從2011年起,平度電視臺、青島電視臺便陸陸續續找王倫世做農業科技節目了。2012年,王倫世成立了自己的農技服務工作室,為周邊農民免費提供技術服務。2013年,他又開通了科技服務熱線,為農民提供更為便捷的遠端技術指導。

  王倫世原來自己種了3個大棚,效益都很好,如今只剩下一個。問他為什麼?他説:“主要是平時太忙了。一方面我既要上學,又要去講課做指導,沒有更多精力去管理大棚;另一方面,與種地相比,我覺得自己的職責是把技術傳授給農民。”

  由於經常出去講課,王倫世為自己配備了一整套電子設備。在他的工作室裏,投影儀、照相機、筆記型電腦、移動硬碟,一個都不少。他還學會了做PPT,外出講課,隨身就帶著一個隨身碟。談話間,王倫世還拿出了自己的手機刷微信。記者拿過來看了看,王倫世的朋友圈裏大概有600多位好友,還有幾個微信群,都是種蔬菜和經營農藥種子的。“我微信上最多的就是農民朋友。他們發微信諮詢,特別方便。對了,我的QQ裏也有1000多個好友,QQ諮詢也很方便。”王倫世説得有些興奮,“我喜歡用智慧手機,像素一定要高,拍的蔬菜要能看清楚病害,上網還要快,現代化的資訊諮詢,當然要靠高科技。”

  就在帶記者參觀自家大棚的時候,王倫世發現一片黃瓜的葉子蔫了,他趕緊用手機拍了一張照片:“現在是黃瓜管理的關鍵時間,我們這是同一批苗,別人家可能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我得趕緊告訴他們。”一轉眼,他就已經將文字配圖片發到了朋友圈。

  做了20多年的農技指導,王倫世早已記不清去過多少大棚,拍過多少張這樣作物病害的照片了。“我的PPT都是自己做的,素材就是這些照片。許多照片上的病害,農業專家都沒見過。他們還想問我要照片,用來出書。”王倫世想了一下,“但我想留著,説不定將來我自己也能寫一本書呢。”

  2014年,王倫世考上了青島電大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班,現在正在上課:“我還有個合作社要管理,這需要我有更多更專業的知識。”

  在王倫世的名片上,一共有4個頭銜。除了青島農業大學客座教授外,他還是山東省《農村大眾》報服務三農專家、青島市農業科技110服務專家、平度市高級專家協會專家。“這4個頭銜中,您最看重哪一個?”記者問。“都不看重。”王倫世想也沒想地説,“我只想當一個被我們農民朋友認可的‘王師傅’。”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