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共創素質教育公益生態圈
- 發佈時間:2015-04-07 00:32:21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公募看重的是多少人參與和發起,為我們來籌款,是一種認可。更重要的是,受益人又發起了捐款,形成一個自助人助人的良性迴圈,這是一個健康的模式。用這種模式傳播開來,最終就是一個公益生態圈的概念。”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以下簡稱真愛夢想)北大區總監牛曉解釋道。
公募更看中參與和發起人數
今年春節,在微信朋友圈颳起了搶紅包的旋風,真愛夢想課堂的“一起捐”公益活動也被大家迅速轉發。截至目前,已籌款226萬元,有21410人響應發起了“一起捐”,並有62991人參與了捐款。在騰訊公益首頁,每捐30元,就能讓鄉村孩子上一年素質教育課。據介紹,這筆善款用於建夢想中心和對於已經到期的夢想中心繼續服務的運營費用支援。牛曉表示:“我們關注的點不只是籌到多少善款,而是有2.1萬多人發起‘一起捐’,6.2萬多人參與了捐款。”
當被問到捐贈人為什麼會看中真愛夢想時,牛曉認為是基金會用管理企業的方法管理NGO,讓捐贈人的精神投資能夠利益最大化。其實用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創始人潘江雪的話説:“做公益也是投資,真愛夢想從來就不是苦情公益,我們就是要讓捐贈人看到我們能做得有多好。”
2014年,真愛夢想由非公募轉向公募。潘江雪告訴記者:“轉制後意味著更加透明,也意味著更大的發展壓力。打個比方,公募就像是探照燈之下的玻璃口袋,大家不僅僅是看你口袋裏的金剛鑽,而是看你到底幹的什麼瓷器活?真愛夢想要更透明,不僅要財務透明,還要工作過程透明。”
傳統的公益組織只是把籌款的多少和支出狀況披露出來,但是過程,其實是很難掌握的。而隨著真愛夢想的各個項目逐漸地穩定下來,“我們要做的是把項目的多有過程從結果透明進入到過程透明。這首先是要讓我們內部的所有同事都能夠相互的知道,內部首先要透明。第二,我們要建立整套的數據系統。從2013年到2014年我們分別做了兩個很重要的工作。一個是做了BPM項目,用於把整個業務流程固化下來。另一個是2014年我們做了Miss系統,這是我們自創的一個ERP系統,可以把我們所有這些流程所産生的數據通通記錄下來。這兩套系統並行以後,我們將來會有一個完整的過程數據呈現出來。”潘江雪介紹到。
關注公益效率實現標準化
有專家指出,公益模式的新路徑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就是:如何使公益行為從個人行為變成群體行為?吸引更多人的參與是基金會一直努力踐行的另一個解決方案。
我們深知,改變教育不可能依靠一個機構。在過去幾年中,真愛夢想一直在推動建立一個教室、學校、社會相互依存教育的生態系統,因為只有三方共同協作,才能促成真正的變革。當更多的捐贈人、公益組織關注公益效率時,那將是整個社會的福音。
從最初的一間教室到現在的1600間教室,真愛夢想基金會參與這些教室建設的部門只有不到5名同事。而且,在物價持續上漲、人力成本持續提高的情況下,真愛夢想卻成功降低了夢想中心的採購成本。它是如何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的呢?
潘江雪告訴記者,從硬體的部分來講,夢想中心建設,我們會發現這種標準化的模式是非常有效率的。但是我們馬上遇到了一個新的挑戰,那便是到2014年底時,我們已建了超過1600家的夢想中心,這些夢想中心變成了一個龐大的連鎖網路,那麼如何運營這些夢想中心成為了我們前所未有的新挑戰。
“如果説夢想中心就像是直營店,那麼也會有專項基金的合作:青基會小平科技空間、壹基金、興業等其他NGO也都有合作,這些更像是加盟店,包括和教育局合作配資,前期會先安排區域經理指導,輔助一個學期,幫助開課運營、形成沙龍、完成片區的交流,這樣在規模上就形成獨立的發展區域。我們做到標準化,可複製,運營上的系統也好,流程上的梳理也好,目的就是讓夢想中心的模式能夠輕鬆複製,現在全國有1680家了,今年預計將達到2500多家,我們同時在花大力量做基於線上的‘夢想盒子’,它是一個讓老師、志願者、管理層與基金會之間彼此能夠充分溝通的大型互動交流平臺,加大運營過程中的透明化。還有Miss系統,ERP系統,這都是實現我們區域化發展的手段。”牛曉告訴記者。
讓“真愛夢想”理念飛出課堂
在夢想課上,孩子們是以開放的小組討論式,老師提問會按幾組幾號隨機提問,更顯公平;老師備課則全部都是用思維導圖;在作文課上,老師會充分運用夢想課程的理念,例如講人和動物的關係,會把家裏的小狗帶來,通過在課堂上和小狗的一些互動,讓孩子們懂得人和動物之間的關係;在學校走廊裏,隨處都有可以坐下來看書的讀書角;對於華陽小學,人人爭當種子老師,夢想課程已經和課本課程完全的融合。
“在夢想課程以外,將這種理念無時無刻灌輸給孩子們,這就是真正的素質教育,幫助孩子們有健全的人格。不要在他們做錯時鄙視他們,而是帶領他們認識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能夠寬容待人。”牛曉補充道。
“我們目前已經募了1.2個億,服務了中國6%-7%的孩子,而我們的目標是全國30%的孩子”,牛曉如是説,我們一直做的就不是扶貧,現在因絕對貧困而不能上學的孩子數量已經減少,同時學生上學的硬體條件在國家數十年的投入之下亦越來越好。目前的新問題是他們將如何面對未來生活的挑戰,也就是説當他們畢業之後,那些不能上大學的孩子,他們將如何面對城市化生活的挑戰?他們應具備哪些技能?其實,這些才是中國將來的中堅力量,他們除了知識更需要的是社會生存的能力,將來到社會需要的是情商,與人溝通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因此,真愛夢想致力於素質教育,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談到下一步的規劃,潘江雪表示:“基金會未來會和美國、歐洲的基金會聯手做一些國際化視野的舉措,首要是把我們在中國實踐素質教育的資訊共用到國外,讓美國、歐洲的一些公益團體或者志同道合者也知道中國有這樣的基金會,甚至參與到對中國乃至整個人類素質教育的實踐中來。之所以要有開放的態度,並將國際化視野看的非常必要,特別是素質教育,是因為教育一直都是不分國界、民族的,所有人都是受益者,教育是全人類的事,所以我們必須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