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工業上臺階德國靠什麼

  • 發佈時間:2015-04-03 11:16:0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過去的3月,“創新”“創業”再次成為中國大地的高頻詞。先是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作為未來中國經濟的雙引擎之一。半個多月後,中央便正式公佈了關於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綱領性文件,提出近百條的改革“幹貨”。又過了兩天,旨在促進製造業創新發展的長期規劃《中國製造2025》也揭開面紗。

  “中國製造2025和德國的工業4.0有什麼異同?”“德國是如何實現創新驅動的?”中國的系列創新戰略出臺人、不少網民和專家不約而同地想到德國。這不僅因為“德國製造”有著令人羨慕的全球聲譽,還因為人們希望從這個工業強國的前行之路中,尋找一個答案:德國,究竟做對了什麼?

  讓企業成為創新主角

  首先,讓企業成為創新的絕對主角,讓市場成為創新的活力之源。

  在德國,身處市場一線的企業始終是創新的主體。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德國科研總投入約為825億歐元,其中私人企業投入佔67%。德國大眾汽車公司2013年的研發支出高達114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一。

  “為什麼德國企業熱衷於創新?因為德國企業家相信,德國作為出口和工業大國,全球市場的競爭壓力要求企業必須創新,否則就要被淘汰出局,”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研發事務專家馬克·萊恩費爾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位於德累斯頓的馮·阿登納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小型家族企業,主要生産用於玻璃、金屬等材料的高端鍍膜設備,迄今已傳承90多年。這家企業員工只有650人,而研發人員就超過300人。僅在2013年,公司就誕生了196項新專利,年凈利潤達2億歐元。首席技術官漢斯-克裏斯蒂安·黑希特告訴記者:“這麼多年來,我們不是安於現狀,而是始終多看一步,領先一點。重視研發和創新,幾乎是德國家族企業的一致做法。”

  創新動力源自市場

  創新動力源自市場,創新血液深入骨髓,創新環境則要共同營造。德國專家們説,德國企業創新的活力來自於其科研架構的整體優勢。從政府和議會,到德國研究聯合會、博世基金會等大型諮詢和資助機構,再到馬普學會等公共科研機構及數百所高校、研究所,各個環節的主體各司其職,始終以企業創新為核心,提供不同層面的研發服務、資金支援或政策引導。以“眾星拱月”之勢,讓企業不僅安心創新,而且勇於和樂於創新。

  其次,用機制創新打通産學研結合的資源管道和人才通道。

  在歐洲,每兩個晶片中就有一個印有“德國薩克森製造”的字樣。經過15年發展,德國東部的“薩克森矽谷”已成為歐洲最大的微電子和資訊通信産業集群。薩克森州州長斯坦尼斯瓦夫·蒂利希介紹説,這裡聚集了上千家關聯企業,包括大量初創型企業,還有德累斯頓工業大學、弗勞恩霍夫研究所等十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究院或實驗室。

  像這樣的産業集群,德國還有上百個。在那裏,産業界和科研界緊密互動,形成完整的“創新鏈”。市場需求、産業動態、最新成果等資訊得以充分傳遞。企業需要技術解決方案,可以向高校和科研機構“下單”。而高校和科研機構也始終保持著對市場的敏感和靈活,避免“孤坐象牙塔”。

  企業與科學界的合作很普遍

  在德國,企業與科學界的合作非常普遍。官方數據顯示,當前德國高校科研經費的14%來自於企業,而德國弗朗霍夫學會作為歐洲最大的應用研究中心,其每年經費的70%都來自於企業的合同研發,總額在15億歐元左右。

  産學研的“人才旋轉門”也是德國創新體系的一大特色。寶馬公司工程師秦玉學告訴記者,他身邊很多人在科研機構工作一段時間,會選擇加盟企業或被企業高薪挖走。而一些在企業的資深研發人員也會適時選擇回校任教。他們指導的學生畢業後又會進入企業,人員有進有出,構成一個人才迴圈。這讓整個科研系統“更接地氣”,更有方向感。他本人也是在研究機構攻讀博士並在那裏工作了幾年後轉入寶馬公司的。

  德國高校和科研機構鼓勵教師、科研人員帶著研究成果去創辦公司,或者到企業擔任研發顧問。在創業初期,一些科研機構還會提供啟動資金。待企業壯大後,科研機構會將所持股份賣掉,再用這筆資金扶持其他類似的初創企業。

  企業研發資金來源多樣化

  最後,高效、多元的激勵機制讓創新之種生根發芽。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研發激勵領域的資深專家弗裏德里希·亨勒説,德國企業享有多樣化的研發資金來源。他們可以在歐盟、聯邦和地區層面申請不同的研發激勵,具體形式包括貸款、補貼、擔保、股權、權益資本等。

  如何確保投入的錢不打水漂?除了由各路專家組成的學術委員會層層把關外,德國還廣泛採取第三方委託管理的形式。德國目前大約有20家主要的項目管理服務提供商,比如尤利希研究中心。它們與政府或基金會簽訂合同,專門負責項目的預評估、品質控制、進度監管、應用推廣等。

  獲得創新激勵的項目團隊要向管理方不斷提交進度報告,並接受詢問和視察。這些管理機構的僱員大多擁有專業背景,能夠抓住關鍵,管到點上,遇到問題也容易進行專業上的溝通,既為政府減了負,也避免了資訊不對稱、政府過度干預等問題。

  亨勒説,在制度設計上,企業獲得研發激勵的總體規律是,中小企業比大企業更有機會獲得扶持,從事基礎性和實驗性研究的企業,以及選擇與大學、科研機構聯合研發的企業往往能夠獲得更多的激勵資金。

  此外,德國還有很多私人科研資助機構,如大眾汽車基金會、克虜伯基金會等。它們財力雄厚,根據自身偏好向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科研資金或獎學金,是公共科研資金的有益補充。

  不過,萊恩費爾德強調:“激勵資金本身不是目的,關鍵是要借此激發企業從事研發的興趣和信心。德國企業獲得的研發激勵不會超過總投入的50%,因為我們相信,如果企業只願用別人的錢,而不是自己的錢投入,對這個産業和公司而言,都無異於發出了危險的信號。”(記者韓墨)新華社北京4月2日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