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馬斯克:我只想做一些能改變世界的事

  • 發佈時間:2015-04-03 07:1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要説清埃隆·馬斯克的身世並不簡單。他出生在南非,17歲到加拿大,現在常居美國加利福尼亞。

  被認為是電影《鋼鐵俠》原型的他有許多身份:支付系統Paypal創始人之一,私人火箭公司SpaceX和特斯拉汽車公司的CEO,以及太陽能公司SolarCity的董事長。這些都與他的興趣密切相關。

  日前,馬斯克在北京接受了《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

  馬斯克是誰?

  “馬斯克是來自未來的人嗎?”美國問答社交網站Quora上,一位網友如是問。

  “不,他來自過去。他本來住火星,後來搬到地球, 現在他又想回火星了。”

  “當然是,我認識他啊。我們早在西元2375年就是朋友了。”

  這段看似無厘頭的問答,卻折射出這位43歲美國億萬富翁身上最顯著的關鍵詞:未來與夢想。

  作為太空探索、新能源和網際網路科技的愛好者,馬斯克矢志讓人類移民火星,讓太陽能成為人類社會的主要能源,讓人們毫無疑慮地開上電動汽車。為了實現這些在別人看來“天方夜譚”的夢想,他曾傾盡家財,最悲慘時離破産只有三天,窮到要向朋友借錢付租金。

  有人誇他勇於創新,也有人質疑他賭徒心態,但不可否認的是,他讓世界發生了令人矚目的改變:他打造的全電動汽車具備和跑車一樣的性能,將一度無人問津的電動車推向全球市場;他是第一個成功把火箭送上太空軌道又成功回收、並能讓飛船往返國際空間站的私人企業主,而此前只有中、美、俄等國家能做到。

  在某些方面,這位同時擁有經濟學和物理學學位的創業者的確有點特立獨行。他更願意用“工程師”來定義自己;他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他酷愛讀書,自稱幾乎“一目千行”;他的公司會議室都以歷史上著名工程師和科學家的名字命名,在中國也是如此;在交談間隙,他講到失敗經歷會自我嘲笑,説自己的公司“真的很小”;採訪結束後,還會旁若無人地吹起口哨。

  他被不少創業者奉為偶像,在中國也有許多擁躉。而對於中國的創業者們,他也有話要説:首先,創造新的産品和服務時,要用物理學的思維方式,從第一定律出發思考,而不是進行類比思考、模倣別人。其次,需要讓朋友坦誠地給予負面批評,因為對大部分成功企業來説,最初想法都是錯的,需要不斷修正。

  如何看待創業風險?對此,馬斯克並不太擔心。在創辦SpaceX和特斯拉時,他認為最可能的結果就是失敗,成功的可能性只有10%。“我做這些並非為了賺錢,我只是想做一些能改變世界的事情。”他説,“有很多錢不一定就更快樂,而且常常是相反的狀況。對我來説,不去嘗試是更大的風險。”

  “偉大的冒險令人興奮”

  “大約10年後,我們就可能實現讓人類第一次登上火星,這是我的猜想。”馬斯克一臉認真地説。

  在馬斯克看來,地球生命和人類文明從來不是理所當然的存在,歷史上不少主宰過地球的生物都遭遇滅絕事件,文明的延續過程也充滿起伏,為了盡可能延續人類文明,必須向多星球文明發展。為達成移民火星的目標,太空交通工具的成本必須大大降低。但目前,全世界絕大多數運載火箭都是一次性航太工具,不可重復使用。而如果火箭能實現精確軟著陸,將大大促進火箭的回收利用。據馬斯克的估算,火箭可回收能讓太空交通的成本減少100倍,從而降低移民火星的難度。

  SpaceX公司近幾年一直試圖實現運載火箭的精確軟著陸,但尚未成功。在今年早些時候的一次發射活動中,公司研製的“獵鷹9號”火箭發射成功後,火箭第一級精確降落到了海面浮動平臺上,但卻是“硬著陸”並遭損毀。

  馬斯克告訴記者,他的公司現在距離實現火箭的精確軟著陸已經很近,幾次短暫的發射著陸試驗都取得了成功,他對在今年晚些時候達成目標充滿信心。

  在馬斯克的計劃中,SpaceX公司將在未來2年內實施其第一次載人航太飛行。

  作為首個由私營企業研製的載人飛船,SpaceX公司的第二代“龍”飛船也將在今年進行多項試驗。馬斯克説,這些試驗的目的是幫助飛船能夠在推進器作用下精確著陸,就像直升機降落那樣。他認為,這一技術對人類邁向外星至關重要,因為在其他星球上可能沒有大氣,也沒有跑道,在推進器作用下精確著陸會是唯一的著陸方式。

  如此執著于探索太空的馬斯克相信外星人嗎?並非如此。“我沒有看到過任何有關外星人的清晰證據。我傾向於科學的態度,有了證據才能讓我相信。”他説。

  其實,之所以致力於讓人類文明向外星拓展,馬斯克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動機。“因為這可能會是人類進行的最偉大的冒險,而偉大的冒險是令人興奮、啟發人心的。”馬斯克説,“總得有些事兒,能讓你早上醒來一想到就備受鼓舞。”

  人工智慧與醫學進步

  早在大學時期,馬斯克就抱有這樣的想法:網際網路、太空探索、可持續能源、人工智慧和改寫人類基因將對人類未來産生最重大的影響。如今,他已涉足過其中的三個領域,對於另外兩個領域,他有更多顧慮。

  “未來10年,人工智慧將急速發展,”馬斯克舉例説,“10年內,自動駕駛汽車可能比人開車還要安全得多。”

  在馬斯克的規劃中,特斯拉汽車將在3年內開發出全自動駕駛系統,而高速公路自動駕駛功能在未來數周內就將實現。但他同時指出,人工智慧有不同的形式,與自動駕駛不同,那些能進行深度思考的人工智慧對人類的存在是一個潛在威脅,人工智慧的安全值得擔憂。

  “在核電領域,安全控制比釋放核能本身要難得多,所以大部分研究和工程量都是往這個方向投入。在人工智慧領域,也應該如此。”他説。

  至於改寫人類基因,馬斯克認為,人類是否應該改寫自己的基因,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但他大膽預測,即使不這樣做,未來10年也將見證醫學上的巨大突破,如大部分癌症都能被完全治愈,老年癡呆症問題即便未被徹底消滅,也將得到實質性的解決。馬斯克説,這種預測是基於他所了解的一些醫療公司在癌症研究的人體試驗方面取得的進展。但他表示,戰勝癌症其實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美妙,因為那只能將人類平均壽命延長2至3年,人的自然生命週期是自身基因決定的。

  “中國的現在和未來都非常有吸引力”

  在馬斯克看來,對10年後的人類而言,大量增加可持續能源的利用率十分重要。他認定,僅靠太陽能電板和電池就能支援人類社會的全部需要。

  他告訴記者,他擔任董事長的SolarCity公司是從中國購買太陽能電板最多的公司之一,儘管公司在自建工廠生産太陽能電板,但未來仍將繼續從中國大量進口,因為僅靠自己的工廠無法滿足需求。

  “未來對太陽能的需求之大,人們想像不到!”馬斯克預計,未來幾年,美國的太陽能需求將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與此同時,馬斯克也期待10年後在馬路上行駛的電動汽車會比現在多得多。對於蘋果公司也在研發電動汽車的傳聞,他説,“這會是‘很棒’的事。”

  電動車市場競爭加劇對特斯拉有何好處?他脫口而出:“我不在乎!”他隨後解釋道,他開創特斯拉的初衷就是要加快電動車時代的到來,刺激別的廠商加入到電動車生産中去。

  作為一家上市汽車公司的CEO,真的沒有利潤壓力嗎?馬斯克説,特斯拉的所有股東早已知曉他的思路,公司盈利只是為了保證生産投入,而非首要目標。“我只有公司大概30%的股權,如果股東不同意我的哲學,他們大可投票炒掉我。”

  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馬斯克認為,中國在可持續能源和交通領域的發展十分重要。而馬斯克此次來華之前,許多媒體報道他的特斯拉汽車在中國銷量並不如預期,導致大量存貨,甚至導致了一些高管離職。

  馬斯克將這段入華之初的不順歸因于投機活動,以及消費者對充電的顧慮。他表示,特斯拉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解決充電問題,他對目前中國團隊有充分信心。他解釋説,在剛剛進入中國市場時,投機者和“黃牛黨”造成了市場需求“極其高”的假像。後來,當投機者們取消了訂單,庫存就增加了。“中國是特斯拉在全世界範圍內唯一有多餘庫存的市場,我們現在還在消化庫存中。”但馬斯克同時説,特斯拉的全新車是不打折的。他半開玩笑地稱,目前特斯拉處於“投機後遺症”的恢復期當中。“現在特斯拉將把全部精力投入核心消費者身上,包括解決他們最擔心的充電問題。特斯拉正在中國大幅擴建‘超級充電站’,並給所有中國消費者提供移動電源,讓他們能夠隨時隨地充電。同時,特斯拉還將改進地圖和導航系統,未來幾個月將推出基於實時交通狀況的路線選擇軟體。”

  馬斯克告訴記者,過去三個月,特斯拉在中國的銷售量有穩定的增長,他對未來的發展“相當樂觀”。他強調,一些人誤認為特斯拉很大,但其實這只是一個剛成立不久還處於“嬰兒期”的公司。“我們對於發展中國市場有強烈、長期的意向,希望能在中國建立本土的生産和設計基地。”馬斯克説,“這可能在三年內實現。”

  2013年,特斯拉對中國市場開放訂單,2014年4月,第一批汽車交付中國車主。目前,在中國市場上銷售的特斯拉都是從美國加利福尼亞進口的。馬斯克説,這種情況還將持續一段時間,因為特斯拉在加利福尼亞的工廠還沒有實現全負荷運轉。一旦達到全部産能,將開始實施特斯拉在海外市場的本土化。此外,特斯拉還將在服務中心之外,增開更多的銷售店。

  馬斯克認為,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不會對特斯拉的中國戰略産生影響。“中國的現在和未來都非常有吸引力。”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