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是支撐銷量的拐杖 還是削弱創新的利刃?

  • 發佈時間:2015-04-03 00:32:36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日中國遊客到日本購物的新聞頻見報端,其中“醫藥産品佔據中國人在日本購物清單首位”的消息令人心驚,而且此則報道是參考消息援引的美國華爾街日報內容,更讓人錯覺中國遊客的消費傾向已造成國際影響。然而追其究竟,發現中國遊客選購日本藥品的最重要原因,竟然是日本家庭類非處方藥的“人性化”、“用戶體驗好”。

  不得不承認,越來越多日漸富足的中國人早已超越溫飽要求,追求生活品質特別是用戶體驗。這是成熟商業社會中消費者與商家良性互動的標誌。比如中國的IT産業最早普及這一概念,重視所謂“網際網路思維”,並不斷取得成功與突破。用戶覺得體驗好,就會喜歡用你的産品,增加用戶黏性,反之用戶就會流失。那麼其他傳統行業領域比如醫藥,為什麼就不懂提升用戶體驗?是因為競爭不夠激烈,不用改變就能有很好的銷路嗎?

  競爭其實非常激烈。別的不説,單就家庭常用的非處方藥品而言,“2013年非處方藥行業研究報告”顯示,我國藥品製劑生産廠家超過4500家,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生産非處方藥,市場上同一通用名的OTC産品同質化嚴重,競爭激烈。而且就市場份額而言,跨國公司與國內企業形成“三七開”的市場格局,外資品牌成為絕對主力。

  然而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下,讓許多藥企真正琢磨和糾結的,卻是産品是否能進入“醫保目錄”。在我國,處方藥和非處方藥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而是存在許多“雙跨藥”(既是處方藥又是非處方藥),雙跨藥意味著既能夠享受醫保體系的穩定銷量,又有資格在大眾媒體上做宣傳。看似是掌握了兩個有利條件,實際上,卻是將開發力量、生産能力、經營重心嚴重分散。為了適應雙跨藥兩種等級的要求,明明是同一種藥,卻外包裝不同、説明書不同、甚至顏色和稱謂不同,導致了消費者的嚴重困惑。

  進入醫保目錄,相當於拿到支撐銷量的“拐杖”,成為非處方藥,是進入高價值賣場的入場券。藥企扔不掉拐杖,就永遠不能破釜沉舟地認真應對高價值賣場的激烈競爭。這就是中國的非處方藥無法靈活適應市場需求,無法做到如日本企業般高度重視用戶體驗,導致用戶跨洋購藥的根本原因。

  藥品是否必須涇渭分明地分為處方藥和非處方藥,哪些藥應是處方藥或非處方藥,這是非常專業的問題,有待認真考證解決。然而十分肯定的是,如果非處方藥生産商始終將躲在醫保目錄背後作為生存的根本保障,始終不敢以自身的提高與努力直面殘酷競爭,那麼遲早會被國外同行鯨吞甚至擠出市場。同樣的,政府主管部門如果沒有引導藥企健康發展的方針,沒有做好淘汰一批、提升一批、轉型一批的決心,就永遠培育不出具備強大競爭力與市場應變力的藥品企業,長此以往恐怕也必然對醫保體系的健康發展造成侵蝕傷害。

  推此及廣,可以發現但凡仍有政策保護或資源傾斜的行業,大都缺乏競爭力與創新意識。企業的注意力一旦用在了如何在政策紅利中撈便宜,就會背離重視用戶體驗的現代商業精神,別説跟國外同行競爭了,恐怕即便設置了國家間貿易壁壘,消費者也要遠渡重洋用腳投票。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