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底溝:中國文明從這裡走出
- 發佈時間:2015-04-01 00:31:23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如果説仰韶文化的發現,讓世界震驚于中華大地史前文明的古老和神秘的話,那麼廟底溝類型的發現,更讓人領略了其神奇的一面。
只是紅黑白黃色的簡單組合,只是造型和線條的斑斕變幻,只是泥土和烈火的久遠融合……2013年5月,在三門峽市博物館,300余件廟底溝遺址出土的彩陶首次在公眾面前亮相。
6000年至4000年前,它們誕生在三門峽這片黃土之上;歷經歷史的煙雲,10多年前它們在這裡又重見天日。這些彩陶精靈構成穿越千年的時空走廊,讓每個親臨者感受史前時代的精神大餐。
廟底溝遺址位於三門峽市區西南4公里。在發現面積36萬平方米的範圍內,歷史遺跡靜靜地沉積在厚厚的塵埃中。中原地區史前文明中獨一無二的一個階段——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便因此而得名。
開啟“史前中國”的密碼
廟底溝,不是一條普通的“溝”,而是“史前中國”的代名詞,流淌著中華民族的血脈,是華夏文化藝術的源泉,是史前中國文明進程中的里程碑,是中華民族繁榮發展的精神家園。
在三門峽澠池縣仰韶村,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發掘了震驚中外的考古發現——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從而確定了中國5000年文明史的説法。但仰韶文化與之後發現的龍山文化之間,遺存文物間隔斷代頗多,這猶如一塊塊殘缺的拼圖,以至於讓人迷失于那遠離現代社會的洪荒時代,留下的一個個千古謎團,迄今尚無定説。
上世紀50年代,為配合三門峽水庫建設,國家文物部門先後兩次對廟底溝進行大規模的考古發掘。2002年,為配合三門峽城市建設,廟底溝遺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這次發掘面積20000多平方米,出土的遺跡和文物,對第一次發掘的各項成果又一次給予了佐證和擴大。
經過兩次發掘,目前已經能確定廟底溝遺址大概分佈範圍東西長650米、南北寬560米,面積約36萬平方米,絕對年代為距今6000年至4000年,文化層厚度為1.5米至3.5米。並由此證實,廟底溝遺址仰韶文化遺存不同於半坡類型,有其自身的顯著特點,且在豫西﹑晉南以及關中地區有一定的代表性,被確立的“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奠定了仰韶文化研究的基礎,即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西王村類型,分別代表著仰韶文化的早﹑中﹑晚期,把整個仰韶文化的總框架基本上勾畫了出來;“廟底溝二期文化”的確定,基本上解決了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這一缺環,證實了中華民族的祖先從遠古時代起經過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直至商周,在黃河流域不斷地發展並創造了高度的文明,為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例證。
更重要的是,廟底溝文化第一次確立了“史前中國”的地理範圍。從全國先後發掘出的廟底溝類型遺址來推算,廟底溝文化類型以人口擴張為驅動力,大量向周邊地區尤其是西、北地區移民,使得西到甘青、東至海岱、東北到內蒙古和遼寧、南到江漢的大半個中國都被捲入考古學上的“廟底溝化”過程中,廟底溝時期的文化浪潮幾乎席捲大半個中國,而這與商代政治地理範圍有驚人的相似,在地理和文化上為夏商乃至秦漢以後的中國奠定了基礎。而且,這一時期正是傳説中“三皇五帝”中的炎、黃部落鼎盛時期,因此,學術界將之視為“史前中國”——也就是説,廟底溝遺址就是“史前中國”的代名詞,更成為開啟“史前中國”的密碼,為研究“炎黃子孫”和“中華民族”的由來提供了可能。
中華文明探源的起點
破解千古之謎、揭開中華文明之源,成了數千年來中國人一直渴盼實現的夢想,全面、系統、完整地復原中華民族先祖們創造人類文明的那幅氣勢恢宏的原始畫卷,生動、客觀地再現人類遠古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歷程,也成為中國歷代學術界和考古界孜孜不倦的渴求。2002年起,中國啟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廟底溝遺址的發掘,為這一工程提供了起點和坐標。
著名考古學專家蘇秉琦先生認為,“中華民族”這一稱謂的由來也和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有關係。“廟底溝類型”遺址中出土的眾多彩陶圖案中,最豐富、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變體花瓣紋。這點就可以説明,當時的人們是崇拜花的,花是當時部落的圖騰。古代的字義“華”字就是花朵的意思,因此,以“華”為族名,“華夏”與“中華”名稱裏“華”字的源頭,從廟底溝便可揭開這一謎底。當時的人們認為自己處在大地的中部,就自稱“中華”,這就是中華民族的由來。
廟底溝遺址的發掘,也為人們勾勒出中國的農業文明在當時已經處於發展與繁榮時期。中華文明起源於農業文明。廟底溝遺址發現併發掘以後,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中上游地區,又先後發現和發掘了一大批與廟底溝同時期的文化,他們都以廟底溝文化為參照尺規,被認定為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在這些遺址中出土的大量遺跡和遺物,都證明在廟底溝文化時期,中國早期的農業發展已經到了非常發達和繁榮的程度。種植業以粟為主,還有黍、豆、麻、粱、稻等北方地區為主的各類農作物;畜牧業中的豬、牛、羊、狗、雞等已經被馴化,林果業中的棗、梨、栗、桃等也已經開始人工栽培並被人類食用;各種農業生産工具已經比早期更加先進和精緻。人們的食物結構不僅有糧食,而且有肉類和水果類。這就為人類的健康和發育提供了基礎保證。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確定的起止年代是距今5500—3500年,幾乎涵蓋了廟底溝文化的整個時期。在這項工程中,三門峽地區發現和已經發掘的大量廟底溝類型文化遺址,已經被列為國家重點地區,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牽頭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已經進行了14年。這些,都充分説明廟底溝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證明了廟底溝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源頭。
傳承歷史 再創精彩
廟底溝遺址是先祖對三門峽最慷慨的饋贈,同時也提醒人們,廟底溝遺址和廟底溝文化的保護、研究、開發和利用對三門峽來説,顯得尤為迫切、尤為必要。
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産,賦予了三門峽獨有的文明特質和智慧,珍藏先祖慷慨的饋贈,如今的三門峽人在用心留住歷史,併發揚和傳承更多的精彩。近年來,三門峽市把廟底溝遺址的保護開發和利用放在重要位置,思路日益清晰起來:保護和利用好廟底溝遺址,有利於展示華夏文明發展序列“獨一無二、無可代替”的實物例證,充分證明三門峽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有利於構建“華之根、夏之源”的物質平臺,建成華夏文明傳承示範創新區的新地標,為中原經濟區建設增添亮點;有利於打造史前中國之“中”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名片。三門峽抓住國家大力發展文化産業的東風,抓住中原經濟區打造“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和國家有關部門支援各地建設考古遺址公園等大好機遇,以文化産業的發展帶動經濟社會發展。《廟底溝遺址保護規劃》已于2012年完成,目前正積極申報“廟底溝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歷史眷顧了“廟底溝人”,也眷顧了今天的三門峽人。“華之根、夏之源”,對這片土地人們寄以更加美好的期望。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