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水灌溉進山鄉
- 發佈時間:2015-03-31 04:52:27 來源:浙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遂昌3月30日電
記者 顏偉傑 施曉義
通訊員 謝根能 潘俊
“收多收少在於肥,有收無收在於水。”在七山一水兩分田的浙江,想要增強農業的抗風險能力,保障穩産高産,農田水利設施至關重要。
今天,本報記者與省水利廳工作人員來到遂昌縣妙高鎮、三仁鄉等地,與當地糧農、茶農、筍農等種植戶面對面交流,傾聽村民對農田水利建設的意見,並將最新的節水技術、保灌服務措施等送到農民手中。
竹林噴灌助增産
“老鄧家的竹林效益特別好,全靠了他那套噴灌設備,我們也盼著能用上噴灌技術。”在遂昌縣三仁畬族鄉三都村的竹林裏,村民鐘衛東指著不遠處的山頭説。
遂昌山哈竹筍專業合作社的鄧金髮,是全縣最早探索竹林噴灌的竹農之一。去年底,鄧金髮家的10畝節水灌溉竹林,與周邊竹農相比,顯現出的綜合效益讓人“眼饞”。
鄧金髮的竹林就在三仁鄉的公路旁,只要打開噴灌開關,周邊的農戶都能看到水從一個個旋轉的噴頭中噴射出來,均勻地灑在每一棵竹子根部。在竹林的上方還建有個蓄水池,利用山體自然落差,引山上溪水作噴灌水源。
“去年下半年,兩三個月沒下雨,我這裡的竹林年前每畝至少挖了800斤筍,而周邊農戶的冬筍畝産不過200至300斤。”鄧金髮説,而且,採用噴灌的竹林,水分充足,冬天出筍也比較早,“冬筍越早出價格越高,剛出的時候冬筍能賣到50元一斤。”
據遂昌縣水利局測算,安裝一套噴灌設備,每畝地的成本在2100多元左右,但相比山區的渠係改造,這成本是小巫見大巫了。遂昌縣水利局工作人員介紹,相比于平原地區,山區水利設施的建設成本更高,難度也更大。
“我們今年會把這套體系完善起來。”該工作人員介紹,借著“規模化節水灌溉增效示範項目”,遂昌已經在全縣試點建設了3萬多畝竹林、茶園、果園等節水灌區,並獲得了灌溉間距、範圍、水量等一系列指標,今年就可以在三仁畬族鄉推廣相適應的基礎設施和竹林噴灌技術。
整修溝渠保灌溉
沿公路一直往下,我們來到與三都村相近的坑口村。村委會主任項小華正和種糧大戶周發陳在檢查剛剛建成的農田水渠。
“我們這個山坳,難得有1000多畝土地,但用水一直是個大問題。”項小華説,坑口村周邊是山,蓄不注水,以往村民種地就祈盼著風調雨順,但碰上天一旱,上游下來的水流到他那兒基本都斷了流。
今年初,縣水利局就聯合村裏給這片農田修了3000多米長的引水渠,直接從不遠處的百丈溪上游引水,利用山勢高低修渠貫穿整個灌區。這些天,項小華就跟村民們一起,試著通渠灌水。
作為引水渠的第一批用戶,周發陳很高興。他告訴記者,他承包的土地中,有30多畝地還是縣裏的水稻制種基地,“我種的稻穀效益高,光收購價就有10多元一斤,但必須要種在相對封閉的山坳裏,這山裏種地最頭痛的就是用水。”
不過,周發陳也有擔心,因為修建的水渠沿整個灌區而下,已經暴露出了上下游因用水順序引發的不快。“我前些天想快些灌水打田,攔住了水渠,就被下游的村民埋怨了。以後,用水的時候還多著呢,這個問題得解決了。”周發陳説。
“既然有問題,那我們就抓緊時間解決。”項小華當即和當地水利部門商量起了對策,“首先我們繼續巡查,對幹渠進行查漏堵缺,然後跟各村民小組協商制定用水制度,在春播之前保證大家都能用上水。”
排除隱患留水源
妙高鎮蒼畈村,是群山中的一個小村莊,形成一片芭蕉葉形的盆地。從半山腰的公路一直往上,可以看見盆地裏盛開的金黃色的油菜,一直延伸到山腳。
蒼畈村的大源山山塘是這片村莊的主要灌溉水源,這個位於村落之上的屋頂山塘,曾讓當地村民擔憂不已。雖然全村400多畝地的灌溉都靠這個山塘,但這些年山裏人越來越少,山塘也漸漸少有人管了。
去年,遂昌縣水利部門通過大壩加固、溢洪道拓寬改造、放水系統改造等,加大了大源山山塘的安全系數。站在壩頂俯瞰,山塘通過寬闊的溢洪道及埋設的涵管與末支渠道連接,打開閘閥便可引山塘水源入農田灌溉,多餘的水亦可通過渠道匯入溪流,真正做到“旱能灌,澇能排”。
與此同時,遂昌縣水利部門還在蒼畈村探索出了水利設施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的建後管理模式,山塘整修完成後,産權歸受益村集體所有,並建議受益農戶成立灌溉協會,固定專職管理人員,建立規章制度,負責具體運作維護管理。
大源山山塘的綜合整治得到鄉鎮、街道及廣大村民支援,也被周邊村民看在眼裏。當天,就有隔壁井桐塢村村民諮詢:他想在村裏種獼猴桃,但又害怕夏秋的旱情,看能不能把村裏廢棄的山塘修復再使用。
在場的遂昌縣水利局工作人員回答説,他們會儘快去實地考察,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小農水整修計劃。
“當前,‘五水共治’抓節水不能鬆懈,我們會緊緊抓住規模化節水灌溉增效示範項目實施的有利時機,繼續擴大發展規模,扶持糧食、筍竹、茶葉等主要農林業。”遂昌縣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説。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