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電磁脈衝炸彈:第二原子彈!

  • 發佈時間:2015-03-31 02:32:53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期特別關注

  美國一份權威雜誌對未來的資訊化戰爭做過一次可怕的預測:戰爭打響後,看不到蘑菇雲,只是一聲巨響和一道閃電,所有的電腦系統、資訊化武器裝備都將瞬間被“燒焦”,除柴油機以外,所有電氣化引擎都無法發動,電網全部癱瘓,整個世界會瞬間倒退200年。這種可怕的武器就是電磁脈衝炸彈(EMP)。而近日網上的一個訪談,又將這種武器稱之為可讓航母變為“無頭蒼蠅”的終極大殺器。請看科技日報特約專稿——

  電磁脈衝炸彈被認為是21世紀規模最大的破壞性武器,可以對電子資訊系統、指揮控制系統和網路資訊系統産生巨大威脅,號稱資訊時代的“第二原子彈”。南韓國防部在2015年國防工作計劃中,提出將重點發展以電磁脈衝炸彈為代表的新型武器。事實上,世界各軍事強國的電磁脈衝打擊武器正在走向實用化。美國海軍作戰部部長拉伕·黑德上將就曾説,這種電磁脈衝炸彈是“革命性的作戰武器”“決不能讓美軍錯過了這種武器”,這足可見電磁脈衝炸彈在資訊化戰爭中的重要地位。

  電磁脈衝炸彈破壞力巨大

  電磁脈衝炸彈這種“大殺器”的原理可以溯源到普通物理現象,它的發現也是來自一次試驗的意外現象。

  見過原子彈爆炸的人很少,但是幾乎每個人都見過“第二原子彈”的爆炸。電磁脈衝炸彈的爆炸機理類似于自然界的雷電和靜電,它們都是通過電磁輻射源産生電磁輻射的現象。雷電、靜電形成的電磁輻射與太陽、星際的電磁輻射的原理都是一致的,只是它們發生爆炸時的大小有區別。

  電磁脈衝炸彈的産生源自美蘇兩國進行的氫彈引爆試驗。1963年7月9日,美國在太平洋海島約翰斯頓島上空400公里處進行空中核爆試驗,距離其數千公里外的檀香山的數百個警報器全部失靈,瓦胡島的照明變壓器全部被燒壞,檀香山與威克島的遠距離短波通信也突然中斷。除此以外,距離爆破中心投影點1300公里的夏威夷群島上,美軍的電子通信監視指揮系統也相繼失靈,整個島上防盜警報器響個不停,街燈熄滅,電器被燒燬。甚至連距離爆炸中心5000公里的澳大利亞都受到了影響。無獨有偶,蘇聯進行的相關氫彈爆炸試驗也導致數千公里內的電子設備被燒燬,甚至蘇軍的雷達也被燒壞,通信線路全部中斷。

  經過數年的研究,人們終於發現,原來氫彈類的原子彈爆炸不僅會産生衝擊波、光輻射、核輻射和放射性污染,還會産生電磁脈衝效應。氫彈爆炸産生的密集的α射線和γ射線會從大氣中電離出大量高速運動的電子,繼而在空中産生強大的電場。在爆炸中心附近幾公里內的電場強度可以達到數萬伏/米,不斷變化的電場又會激勵出磁場,瞬間産生的電磁場會以光速傳播並産生強大的電磁脈衝,從而導致地面上的電器産生感應電磁場,繼而將電子設備燒燬。

  電磁脈衝炸彈正是基於這種原理誕生,它像一個“恐怖魔鬼”,爆炸時不會摧毀建築物或殺死生物,卻可以大規模摧毀各類軍事設施和民用電氣設備,並且影響範圍極為巨大。南韓專家就曾研究表明,如果電磁脈衝彈在電網密布、電子設備眾多的南韓或美國上空爆炸,會造成嚴重衝擊,城市可能瞬間完全黑暗,對各國電網的危害長達一年以上。據測算,一枚當量為1000噸的氫彈在40公里高空爆炸,其産生的電磁脈衝就可影響整個歐洲。

  後來人們又發現,使用常規武器也可以産生類似的電磁脈衝輻射,從而製造出常規電磁脈衝炸彈。這種炸彈沒有核爆炸帶來的污染,又具有威力巨大的電磁攻擊力,作戰效費比極高。如果在戰爭開始時大量使用,能夠在短時間內給敵方的指揮資訊系統造成重大損失,同時可避免造成大量人員傷亡,極大減少了作戰資源的投入,是現代資訊化戰爭中新概念武器的首選,所以很快就被應用到作戰領域。

  資訊化武器的奪命天敵

  電磁脈衝炸彈的巨大殺傷性源自對電器破壞,1千克的電磁脈衝炸彈,就足以摧毀幾十噸烈性炸藥才能損毀的電器設備。正是約翰斯頓島上空的核子試驗讓美國軍方産生了研發對付敵方雷達等武器設備的想法。上個世紀80年代,美國和蘇聯等國相繼開始了對電磁脈衝炸彈的研究工作。

  早在1985年,美國在制定“戰略防禦倡議”計劃(即“星球大戰”計劃)時,就把高功率微波武器列為其空間武器發展的主攻項目,重點研究電磁武器的殺傷機理。1987年,美國國防部提出發展常規武器技術計劃,其中的五大關鍵技術就包括高功率微波武器。1992年7月,美國國會總審計局提出了未來先進武器最關鍵的6項技術,其中就包括高功率微波武器,美國的陸海空三軍還分別制定了各自的高功率微波武器發展計劃。1993年美國進行了代號為“豎琴”的電磁脈衝武器試驗,通過天線群向電離層發射電磁脈衝,試驗成功阻斷了通信並摧毀來襲的導彈。

  可以説,電磁脈衝炸彈的破壞力巨大,所到之處,電子、電力、光電、微波和通信設備都會被破壞,甚至是沒有通電的電器設備或者隱藏在地下掩體內的通信設備也會被擊穿或燒壞,殺傷範圍達到幾十公里,破壞速度極快,瞬間可以達到攻擊效果。美國不僅是電磁脈衝炸彈領域的研發領先者,也最早將這個災難帶給了世界。1991年,美軍為了攻擊伊拉克防空指揮中心的電子系統,發射了一枚配備非核爆電磁脈衝彈頭的戰斧巡航導彈,伊軍的防空雷達被破壞後,防空高射炮只能對著空中盲目掃射。1999年對南聯盟的轟炸中,北約使用了電磁脈衝炸彈,致使南聯盟部分地區的通訊設施癱瘓,局部地區的供電系統遭到破壞。2003年美軍又使用電磁脈衝炸彈轟炸伊拉克,造成巴格達地區大面積停電,伊拉克國家電視臺信號中斷,雷達、電腦、媒體和通信設施陷入癱瘓。

  目前電磁脈衝炸彈還在小型化領域得到不斷拓展,美國和俄羅斯已經研製出了小型化的電磁干擾機,可被常規兵器投擲到敵方戰區,可以摧毀敵方的指揮控制系統,並且影響精確制導武器和資訊化單兵作戰效能。早在1996年,美國就研製出了可裝備在巡航導彈上的只有手提箱大小的電磁脈衝武器,作戰半徑可達10公里。1998年,俄羅斯也研製出了只有8公斤重的小型強電流電子加速器,在爆炸時可以發出高功率電磁波,使各類電子設備遭到破壞。除了美國和俄羅斯以外,英、法、德、日等國也都在進行電磁脈衝武器的研究和開發工作。

  分析海灣戰爭可知,伊拉克之所以在整個戰爭中被動挨打,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指揮控制系統和防空設施遭到了破壞,從而喪失了電磁環境控制權和制資訊權。由此可見電磁脈衝炸彈在資訊化戰爭中的巨大作用。美軍發言人更是在回答記者提問為何只偶爾使用電磁脈衝武器時尖銳地指出,電磁脈衝武器是用來對付更強大敵人的。可以説,作為專門攻擊高度依賴於電子設備和資訊系統的資訊化軍隊“軟肋”的電磁脈衝炸彈,是當之無愧的“第二原子彈”,是資訊時代的“殺手锏”武器。

  高科技部隊應加強電磁防護

  除了攻擊資訊化武器,電磁脈衝炸彈還是隱形武器的“剋星”,由於隱形武器依靠吸波材料吸收雷達探測波來達到隱身效果,而電磁脈衝炸彈正好可以攻擊隱形武器,燒燬吸波材料。電磁脈衝炸彈還可以用來攻擊導彈防禦系統,當防禦系統還未探測到電磁脈衝炸彈時,它就已經被炸彈所釋放的電磁脈衝摧毀了。在如今高度資訊化的戰場,一旦指揮控制系統癱瘓,各種高精尖武器裝備都成為沒有戰鬥力的散兵遊勇,隨著電子瞄準系統被電磁脈衝炸彈毀壞,其原有的作戰威力也被蠶食殆盡。由此可見,高科技部隊尤其應加強對電磁脈衝攻擊的防護能力。

  目前的電磁脈衝炸彈包括兩種,一種是利用核爆炸時釋放強大電磁波的核電磁脈衝炸彈,另一種是利用常規武器引爆的非核電磁脈衝炸彈。它們都是利用強大的電磁波使特定地區的電網、通信網和電子設備癱瘓的武器。電磁脈衝炸彈的攻擊目標主要有三類:一是軍用和民用的電子通信和指揮中心,如指揮部、通信大樓等;二是雷達和防空預警系統;三是各類導彈和導彈防禦系統。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軍事強國在研究和發展電磁脈衝武器時,都高度重視武器裝備電磁環境效應的研究和防護加固技術。早在1979年,美國總統卡特就發佈命令,強調核電磁脈衝的嚴重威脅。為此,美國還在新墨西哥州、亞利桑那州等地建立了十余座電磁脈衝模擬試驗場。這以後美軍每開發一種新武器,都必須考慮電磁脈衝的防護能力。在電磁脈衝武器走向實戰時,各種相應的防護技術也隨之出現。可以對武器裝備進行遮罩、接地、隔離、濾波等措施,對重要建築物進行遮罩和接地,對低軌道衛星和導彈進行電磁加固或增加保護外殼等。可以説,一場電磁領域的攻防大戰正在上演。

  未來的電磁脈衝武器將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發展,由於目前的情報數據鏈、衛星通信、全球定位系統等設備系統都嚴重依賴電子電路,一旦受到電磁脈衝攻擊,會造成整個電子系統的損壞或癱瘓。試想一下,如果這種電磁脈衝炸彈被用於太空戰,不論是攻擊衛星還是地面武器目標,都將引起全世界規模的巨大衝突。可以説,電磁脈衝炸彈這種資訊化戰爭的“第二原子彈”的研究與使用,尤其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和嚴密防控。

  (作者單位:國防科技大學國際問題研究中心)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