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交易大廳隱現“老人社區” 炒股為尋找賺錢的成就感

  • 發佈時間:2015-03-30 14:34:41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也許是壓抑已久,A股市場近半年的表現讓人難以挪開目光。在3600點的紅火背後,散戶股民的力量,不可小覷。

  股民之中,有這樣一支“特種部隊”:他們滿頭銀發,有錢有閒;他們或信奉價值投資,或追逐內幕消息;他們活躍在證券交易大廳,也在家中默默研究。

  他們有個響亮的名字——銀發股民。

  這裡是隱現的“老人社區”

  “即便一天沒操作,仍能聊得盡興”

  清晨8點20分,85歲的王老先生拎著手提袋,走進位於東二環的中信建投證券營業部。此時距離9點30分開市,還有一個多小時。營業大廳的休息區,已有幾位老人在輕聲聊天,看到王先生走近,一位老人開了腔:“呦,老首長來了。”

  “小點兒聲,人家還在開會呢。”環顧下四週,王先生挑了個僻靜的座位,大廳另一頭的交易區內,證券營業部的工作人員正在舉行晨會:“人家讓進來休息就不錯了,你們別嚷嚷。”

  8點40分,幾聲“加油、加油”傳來,王先生站起身,招呼幾位老夥伴,“得了,人家開完會了,咱們過去吧。”

  在交易區挑了個居中的座位,王先生從手提袋拿出一盒牛奶,外加一塊“薩其馬”,這是他今天的早點,“我家住北四環,得坐公交車過來。早上來不及吃飯,都是來這吃。”

  這樣的生活節奏,王先生已堅持了17年。

  初來證券交易廳,是1998年,王先生因購買基金,開始接觸股票。那時的交易主要“靠嘴”,交易廳中,能聽到交易員“XXX,3塊7毛5”的報價聲,王先生與其他股民則手寫申請單買賣——一式三聯的申請單每份一塊錢:“那時候交易大廳人很多,常常單子填完還得排隊,股價一變,又得改單子。”

  “炒股這麼多年,誰要是跟你説他從不賠錢,保準在騙人。”彼時的股市,正經歷印花稅稅率調整等政策陣痛,自1997年5月始,上證指數從1510點跌至1047點,整整用了兩年時間。更大的波瀾,于2001年開始,“998”的低點至今被所有人銘記,連年陰跌讓投資者喪失了對投資市場的信心,交易大廳門可羅雀,股友走了一撥兒又一撥兒,王先生卻選擇堅持:“炒股的心態要放平,不是一朝一夕掙多少錢。再説掙錢有什麼用,我孩子都退休了。”

  堅持的動機,還在於交易大廳的另一層含義——與其説這裡是銀發股民的操作地,不如説這裡是隱現的“老人社區”——王先生的身旁,總聚集著三三兩兩的老股民,往日裏他們稱兄道弟,插科打諢,即便一天沒有操作,仍能聊得盡興:“炒股能鍛鍊頭腦,來這裡又可以與人交流,在家行嗎?天天門口曬太陽,沒多久人就傻了。”

  “這段時間股市火了,有些年輕人來開戶,想賺錢,這種想法最要不得。”王先生口中的“年輕人”,其實是五六十歲的中年股民,在他看來,股市火熱時入市的新手,最容易被行情誤導。2007年股市大跌,王先生曾目睹兩位老人因投資失敗,暈倒在交易大廳門前:“剛入市賺了一點兒錢,就覺得自己行,炒股挺容易。被莊家收割的,都是這樣的人。如果是這樣的心態,我建議還是不要來股市。”

  中年入市久經沙場

  “如今還得常備藥丸”

  手指在螢幕上滑滑點點,楊先生十分嫺熟地操作著手機炒股軟體:“微信、QQ什麼的還不太會用呢,這玩意兒倒學得挺快。”

  現年70歲的楊先生,股齡已經超過了20年,最初“涉股”是在1994年,第一隻股票是“王府井”,由於中簽,楊先生也算“入了行”。談起原因,楊先生表示想法其實比較單純:“就覺得幹這個能掙錢,也沒考慮過風險什麼的。”

  20年的時間,楊先生經歷了股市的潮漲潮落:“最開始比較激進,投的錢佔積蓄的八九成左右,2008年股市崩盤虧了不少,後來就理智了一些。”

  現如今,炒股已經成為了楊先生週一到週五每天的功課:“上午九點半到十一點半,下午一點到三點,每天守著電腦四小時。”

  楊先生承認,炒股真的能讓人上癮,可家中人卻對他炒股的愛好並不滿意。每次炒股時,楊先生都喜歡在旁邊放著電視裏的財經節目,老伴不愛看,總是要換臺:“我只能趁她出去買菜的時候撥回來一小會兒。”楊先生的女兒,也時常規勸父親找點別的事情做,對此,楊先生頗為無奈:“真沒別的愛好。”

  談起炒股吸引他的原因,楊先生認為主要有兩點:“第一當然是賺錢,第二是感覺能用上自己的能力。”

  除此之外,炒股也讓楊先生結識了一些股友。只不過和股友的交往,不一定都是好聚好散,有時也會産生摩擦:“以前有個挺好的朋友,他因為忙別的事,把股票托我打理,有段時間我給弄賠了,他真就當街衝我嚷嚷。”即使後來楊先生彌補了他的損失,兩人間的矛盾卻再也無法消除。

  近期的股市越來越火,又有不少老年人動了炒股的念頭,楊先生對此的態度比較謹慎:“我不建議年紀大的人現在才入門。老人易受鼓動,有時候超市門口坐著一排‘金融顧問’,我因為有炒股的經驗,感覺他們説得挺不靠譜的,但還真有老年人在那兒聽得很仔細。而且老人承受不了大動蕩,像我是從中年時候開始炒的,也算鍛鍊了不少回了,現在還是得常備藥丸,更別提現在才開始炒的新手了。”

  賺錢的成就感

  “退休後就難找了”

  與動輒炒股十數年的老股民相比,72歲的陳先生自稱“小股民”,2011年底入市的他,滿打滿算,股齡也僅有3年挂零。

  沒去過交易大廳,沒有與同齡股民交流的經歷,平日裏只在家中用電腦交易,陳先生與許多銀發股民共通的也許只有一點——動機。因喜愛財經新聞加入股市的陳先生,炒股只為排遣寂寞。

  “退休前我就關心時事,退休後愛四處走走,這兩年腿腳不好了,我就想我能幹點兒什麼呢?想來想去就想到炒股上來了。”2011年,A股市場充斥著“跌跌不休”的抱怨與無奈,陳先生卻看出了機會:“我總覺得股市不能一直如此下去,大家都失望,但國家大方向是要扶植股市,機會就來了。”

  畢竟是小試牛刀,陳先生入市並沒有動“棺材本兒”,六萬的投入,不到兩年的退休金:“當時的想法是就算都賠了,我也承受得了。”

  讓陳先生始料未及的是,真金白銀的參與,與紙上談兵的演練有不小差別,入市第一個月,他賠進去一萬元左右:“主要問題是拿不住,賠了就想跑。陰跌的行情像鈍刀子割肉,割你幾天就忍不住了。”

  “這時候我就主動調整心態,入市不是為了玩兒嗎?那麼在乎幹什麼?天天囑咐自己,選股票前多看,買了之後少看。”那一段時間,陳先生從書店搬回不少炒股書籍,從股神傳記到K線分析,足足看了有大半年時間,到2012年底,他終於把賠掉的一萬賺了回來:“説老實話,賺錢的時候很有成就感。很多老人炒股,我覺得就圖這個,這種成就感在退休後就難找了。”

  “有人説老人不適合炒股,這種一刀切的説法沒道理,巴菲特比我歲數還大呢。”2014年底,回升的股市讓陳先生有了更大的信心,“社會經驗、政策解讀,老人有獨特的優勢,關鍵在於度的掌握,勸老少爺們兒都記住一句,咱們炒股是玩兒,不是拼。”

  主筆 吳楠 實習生 莫凡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