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管齊下化解樓市風險
- 發佈時間:2015-03-28 07:32:05 來源:南方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房地産”重新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後,繼日前住建部要求進一步降低門檻增加公積金貸款額度,3月27日,國土部和住建部又聯合出臺四條舉措促進樓市平穩健康。從四條舉措來看,新政重在通過調整結構來去化庫存、降低風險,也體現出行政手段的進一步退出,符合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堅持分類指導,因地施策,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支援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要求。
當前樓市進入調整期,雖然總體平穩,但由於部分城市庫存居高不下,加大了樓市風險。為加快去化,從調整結構入手,新政三管齊下。
首先是限制新增供應。要求住房供應明顯偏多的市、縣,或在建住宅用地規模過大的市、縣,應減少住宅用地供應量直至暫停計劃供應;同時允許供應明顯偏多或在建房地産用地規模過大的市、縣,可根據市場狀況,引導未開發房地産用地轉型利用。
其次是優化産品結構。允許在建商品住房項目,在不改變用地性質和容積率等必要規劃條件的前提下,調整不適應市場需求的住房戶型,以支援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第三是擴大去化渠道。進一步明確市、縣可將符合條件的商品住房作為棚改安置房和公共租賃住房房源。
重在去化庫存,而非此前市場猜測的“首套房首付降至兩成、二套房首付降至五成、營業稅‘五改三’”等辦法,説明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化解樓市風險,而非簡單的“救市”。
值得注意的是,新政也體現了行政調控手段的進一步退出。“在建商品住房項目,在不改變用地性質和容積率等必要規劃條件的前提下,允許對不適應市場需求的住房戶型做出調整”實則是對“70/90”政策的鬆綁。
2006年實施的“70/90”政策,要求90平米以下住房須達到開發建設總面積的70%以上,已經不再符合時代和市場的需求,特別是不符合廣大改善性住房的需求。允許對不適應市場需求的戶型作出調整,實際上是將住房産品的決定權交還給了市場。
當然,新政的實施也需要加強監管,把握好尺度。如新政首次提出可“通過調整土地用途、規劃條件,引導未開發房地産用地轉型利用,用於國家支援的新興産業、養老産業、文化産業、體育産業等項目用途的開發建設”,這一方面有利於調整用地結構,促進相關産業發展,但另一方面,其前提必須是符合總體規劃。
新政的實施必須防止趨利的短視行為導致亂改規劃,埋下隱患。在要求市、縣研究制訂未開發房地産用地的用途轉換方案的同時,也應該加大上級主管部門的監管力度和發動社會的輿論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