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水價形成機制 撥動農業節水神經
- 發佈時間:2015-03-25 06:1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將成為農業節水的重要突破口。明晰農業水權,嚴格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健全農業水價形成機制;建立農業用水精準補貼制度和節水激勵機制等,都將成為推進農業水價改革的重點
“我們要把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作為農業節水的重要突破口。”在日前舉行的“節約水資源保障水安全”新聞通氣會上,水利部農水司副司長倪文進説。這意味著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將成為今年水利改革重頭戲。
農業水價一直是水利領域的敏感地帶。過去,大家意識不到水的商品屬性,認為灌溉用水不該收費。有的地區,水費收不上來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而就現行的農業水價標準來説,普遍存在偏低的問題。很多基層水利工作人員反映,當地“只是象徵性收取,遠達不到供水成本。”這勢必造成兩個後果:一是水費難以維持灌排工作的正常運作;二是農民的用水行為很難被約束,節水意識不易被調動激發。
在我國,農業是用水第一大戶,農業用水方式比較粗放,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低於0.7至0.8的世界先進水準。立足我國現有的水資源條件,農業必須節水。除了加快升級水利基礎設施,我國目前最需要的就是改革創新體制機制,激發節水內生動力。
在此背景下,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成為重要突破口。“通過改革,要讓水價更好地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發揮水價在節水中的杠桿作用,激發農民的節水動力。”倪文進認為。由於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複雜性,我國採取了試點先行的辦法。在2013年試點的基礎上,2014年又在27個省份80個縣開展了試點工作,目前已取得探索性、階段性成果。
通過總結經驗,倪文進透露,進一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會優先選擇灌排設施比較好、用水計量設施比較完備的地區。具體操作上,首先要明晰農業水權,嚴格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我國目前正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已經有80%以上的縣明確了用水總量,下一步要把農業用水總量進一步分配到灌區和農戶。同時,對不同地區的主要農作物灌溉都要採取用水定額管理。”在保證農民定額內基本用水需求的同時,對超定額用水實行累進加價。
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健全農業水價形成機制。倪文進介紹説,根據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農業水價既要反映農業供水成本,同時也要反映水資源的稀缺性,所以,要分不同類型的地區、不同類型的作物來合理確定農業供水價格。“總體思路上,糧食作物因為涉及國家糧食安全,總體上還是按供水成本確定;而對經濟作物,特別是規模化的經濟作物種植區,要適當考慮供水成本加微利,這樣也可以讓一些社會資本願意投入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他説。
“通過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要把水節下來,但又不能過多地增加農戶的灌溉成本,這需要建立農業用水精準補貼制度和節水激勵機制。”倪文進介紹説,這些年,各地在試點過程中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比如,河北等地探索的“一提一補”機制:“提”就是將水價提高,以充分發揮價格杠桿的調節作用;“補”就是將水價提高的部分和財政補貼資金作為節水調節基金,按面積等補貼給農民。通過靈活的機制,實現水價雖提但負擔不增、用水減少但效益增加,調動農民參與和支援改革的積極性。(經濟日報記者 張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