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托好“民生底” 增強“獲得感”

  • 發佈時間:2015-03-25 05:33:1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獲得感”檢驗著民生保障的含金量。要讓群眾的“獲得感”看得見、摸得著,就要繼續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和品質提升、健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加大環境保護力度

  “加強民生保障”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重點之一。兩會剛剛結束,國務院常務會議就明確了《政府工作報告》的責任分工,圍繞改善民生補短板,提出抓緊中西部鐵路、重大水利、棚戶區和危房改造等重點項目建設。這既是增添發展新動能的有力舉措,又是保障民生的具體行動。

  民生保障關乎民心,係乎國運,既是實現經濟社會大發展的終極目標,又是推動各領域深化改革、健康發展的不竭動力,決定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成敗。關注民生、改善民生,正是我們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近幾年,醫療、教育、就業等民生領域的改革一一破題,讓百姓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還要看到,民生領域出現的新情況和新變化也在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機遇和新空間。比如,人民群眾對豐富文化生活的需要在催生文化産業的繁榮,對養老服務的需求可培育“銀發經濟”藍海等。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以百姓之心為心,重視人民的“獲得感”,已經成為新一輪改革大潮的鮮明導向。切實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增強社會對改革的認同感,從而不斷凝聚深化改革、推動發展的力量,是一個重要的方法論,必須用好。

  抓民生首先要抓就業。過去一年,在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增大的背景下,城鎮新增就業實現1322萬人,平穩增長。“秘訣”就是打破桎梏市場經濟發展的藩籬,落實商事登記制度、減輕小微企業負擔等一系列改革,迅速掀起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高潮。今年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僅高校畢業生就有749萬人,還是要用好“創業促就業”、“改革促就業”的關鍵抓手,加強就業引導、培訓、勞動仲裁等各個環節的服務保障,竭盡全力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

  抓民生還要持續增加居民收入。去年,我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跑贏”GDP,基尼系數進一步收窄,收入分配結構進一步優化。要看到下一步改革完善收入分配製度、穩步增加居民財産性收入,對民生保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更要看到其對經濟社會邁向“雙中高”、打造“雙引擎”的巨大助力。特別是當前,消費已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大動力,只有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續增加,才能充分釋放消費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能量。

  “獲得感”檢驗著民生保障的含金量。群眾對醫療、住房、教育、環境等還有不滿意的地方,如何積極回應人民熱盼,是新時期民生建設的重要課題。要讓群眾的“獲得感”看得見、摸得著,就要繼續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和品質提升、健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加大環境保護力度……讓人民群眾在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能體會到實實在在的提升,共同分享改革成果,不斷增強發展信心。

  民生保障是一項系統工程,沒有終點站,只有新起點。“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做任何事情,民生都是不變的“指南針”,必須把握好這個“指南針”,以極大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落實好每一項改革舉措、惠民政策,讓中國這條大船滿載最廣大人民的幸福,乘風破浪,駛向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彼岸。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