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會昌國有林場:綠水青山 別樣春潮
- 發佈時間:2015-03-24 00:32:31 來源:國家林業局網站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地處贛南革命老區的會昌縣,是江西省重點林業縣之一,全縣的330余萬畝林地,積蓄了845萬立方米的林木,打造出一顆生態明珠。
對於會昌縣國有林場而言,國有林場的改革,就像是破繭成蝶。
都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然而會昌縣林業局副局長馬斌也見證過守著青山的窮日子。“會昌縣原有8個國有林場,經營面積41.23萬畝,職工有1200多人,其中退休職工就有500多人。20世紀90年代末最困難時,半年都發不出工資。大家戲稱國有林場‘基礎設施不如農村、自主經營不如農業、生活水準不如農民’。”馬斌説。
國有林場的困境,來自外部發展環境的巨變,也來自內部沉重的歷史欠賬。20世紀90年代以後,由於森林資源劇減、禁伐限伐政策等原因,商品林採伐量逐年下降。而人員眾多、歷史債務重、資源開發利用機制不合理等,讓國有林場根本適應不了市場經濟。
內外交困之下,只有改革才有出路,也正因如此,會昌縣國有林場改革起步早,步伐堅定。2009年下半年,國有林場改革開始醞釀。2010年1月,會昌縣國有林場(站)改革方案確定,國有林場企業改制細則隨即確立,改革工作全面啟動。當年12月,8個國有林場同一天召開職工大會,投票通過了國有林場改革實施方案。到2012年8月,《會昌縣國有林場重組實施方案》出臺,重組人員招聘辦法和相關交接工作得以明確。
原會昌縣永隆林場的副廠長肖濃波是國有林場改革時廠級改制領導小組的成員,他還記得2010年底改制領導小組剛成立,他一邊熟悉相關政策做好職工工作,一邊自己心裏也打著鼓。“當時最大的擔心,一是安置補償資金能不能到位,二是職工轉換身份後的出路怎麼解決。”肖濃波説。
肖濃波的第一個顧慮很快解除了,7000萬元專項資金在職工大會前就落實到位。再苦不能賣林場,再窮不能欠員工,這是會昌縣國有林場改革之初就定下的基本原則。
同時,讓肖濃波心中打鼓的第二個問題也得以妥善解決。他通過了改革方案中林場事業單位職位考試和考核,成為會昌縣生態公益林場的正式幹部,工資待遇翻了一番,重組林場優先返聘改革職工,160余人或考取事業編制,或成為管護人員,重回自己熱愛的林業管護工作崗位。60余人被政府安排到園林綠化等方面的公益崗位。更多的置換身份職工選擇了自主創業,對此,該縣專門出臺優惠政策,為符合條件的創業職工提供資金等多項扶持,並減免部分稅費。
從原板坑林場的駕駛員到現在湘江源自然保護區的護林員,58歲的退伍老兵魏炳發對會昌縣的這場國有林場改革感觸頗多。“這幾年,生態一年比一年好,山林裏溪流水量明顯增加,巡山時偶遇野生動物的機會也多了。”魏炳發説,保護區的建立讓周圍村民的生態保護意識明顯增強,“林木私有,可以砍伐”的觀念逐漸消失,大家的森林防火意識也增強了。
改革激活了國有林場發展的春水。在改革中,會昌縣注入1.02億元資金,將15.15萬畝商品林林場改製成綠源林業投資有限公司,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同時,帶動散戶發展林業産業,提升林地整體價值。綠源公司董事長陳先志談起了下一步的規劃:要引進戰略投資者,盤活現有資産,對7萬餘畝有希望成林成材的山林加強撫育;用5年時間對7萬畝低産低效林進行更新改造。他説:“這片山林不一樣了,會昌林業發展的春天來了。”(記者胡曉軍通訊員王怡嵐蔡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