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28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用“硬措施”啃“硬骨頭”戰勝貧困

  • 發佈時間:2015-03-17 00:35:13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隨著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愈加臨近,扶貧減貧的緊迫性逐年凸顯。《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安徽採訪中了解到,由於致貧原因的變化,扶貧工作將進入越來越難的啃“硬骨頭”階段。一些接受採訪的地方扶貧幹部呼籲,未來要從加大投入、融合扶貧、兜底“濟貧”等多方面入手,打好扶貧攻堅戰。

  扶貧步入攻堅

  向貧困宣戰、扶貧減貧,一直是貧困地區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新年伊始,安徽就提出,2015年將通過全面實施精準扶貧,對已經確定的貧困村採取“整村推進”“限期脫貧”,促進各類資源要素向貧困地區集中,確保減少貧困人口75萬人以上。

  經過多年扶貧開發的努力,相比2011年國家提出開始新一輪扶貧開發任務時,安徽省已實現了“三個下降”:貧困人口數量比2011年減少了217萬人;貧困戶數量比2011年減少了53萬戶;貧困發生率比2011年減少了4.08%。

  2014年,該省通過精準識別,在70個有扶貧開發任務的縣(市、區)確定了3000個貧困村、180萬戶貧困戶和480多萬貧困人口,解決了過去底數不夠清、情況不夠明、指向不夠準的問題。同時,對3000個貧困村共落實4913個包村幫扶單位,派駐3000個扶貧工作隊,工作人員超過萬人,貧困村的貧困戶都一一確定了幫扶責任人。

  “雖然取得了成績,但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經過多年的扶貧開發,剩下的貧困地區多是區位較差、交通不便、生態脆弱地區,特別是深山區和沿淮行蓄洪區,貧困程度較深,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安徽省副省長、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長梁衛國此前在2014年安徽全省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説。

  國家統計局安徽調查總隊發佈的最近一次貧困調查報告也顯示,2013年底,安徽全省200.7萬戶貧困戶中,因病因殘而致貧的有86.8萬戶,佔43.2%,是農村致貧的第一大因素;其次有勞動力素質低,如智障、精神疾病等,佔13.8%;第三是家庭無合格勞動力,佔13.5%;其他還有因學等導致家庭負擔重、土地面積少、經營失誤等。

  上述調查報告也提出,由於病殘和無勞力,這三類貧困戶家庭一方面收入渠道變得極為狹窄,另一方面還要花錢治病,家庭生活雪上加霜。特別是由於自身條件限制,這些貧困戶即使有産業也無法參與,有項目也無法工作,幫扶措施實施困難,貧困程度很深,幾乎無法通過“勤勞致富”來實現脫貧的。

  “從致貧原因看,前三項主要致貧因素佔全省貧困戶的70.5%,説明安徽面臨的貧困群體已經從以往水患等自然災害致貧、缺乏致富手段為主,變成了多重因素影響下的貧困。”安徽省扶貧辦主任劉永春説。

  基礎設施“卡脖”

  隨著距離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剩的時間越來越少,扶貧工作的緊迫性、艱巨性都逐年遞增,扶貧工作也面臨著新的挑戰。

  從貧困人口的分佈來看,地區分佈十分集中,幾乎都是連片貧困地區。安徽省扶貧辦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省的貧困人口中,阜陽、安慶、亳州、六安、宿州這些大別山和沿淮淮北地區的五個市,就佔了75.6%;國家確立的20個扶貧開發重點縣,佔全部貧困人口的54%。

  《經濟參考報》記者發現,貧困地區普遍要素資源匱乏。以農村主要要素資源的土地為例,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區,由於多年水患,可耕地稀缺。如臨泉縣每人平均耕地面積只有八分;大別山區的金寨縣槐樹灣鄉,每人平均可耕地僅為0.31畝。

  這些地區還面臨基礎設施薄弱、歷史欠賬太多的問題。“這裡表現在首先就是道路,其次是水利,包括生産水利和生活用水,第三是電力,即電網改造滯後。”劉永春説。

  記者在採訪中也發現,基礎設施已經成為貧困地區脫貧的首要“卡脖子”因素。如阜南縣洪河行洪區裏,有著4萬多人口的整個方集鎮只有一條窄小的進出道路,鎮內道路幾乎全為泥土路,農田水利也多年失修,基本處於癱瘓狀態。正在大力發展貧困戶光伏電站的金寨縣,也面臨拿著農網標準低,部分地方“發了電也上不了網”的困境。

  此外,還存在投入不足等問題。一位地方扶貧幹部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14年中央財政扶貧預算為433億元,當年公佈的全國貧困人口為8249萬人,每人平均為525元;同年,安徽投入的扶貧資金為13.44億元(包括中央下撥的11.64億元),當年貧困人口為573.2萬人,每人平均為234.5元。

  一些貧困地區自身無力投入。如安徽某貧困縣2014年財政收入為8億元、支出為30億元,不足部分幾乎全部依靠轉移支付,維持縣級政府的運轉和其他日常工作都有壓力,已無力加大扶貧投入。

  扶貧需有“硬措施”

  記者了解到,為了確保貧困戶能夠過一個“暖冬”和“放心年”,安徽在今年春節前部署對貧困戶進行了再梳理、再排查,對特殊困難的家庭採取特殊救助措施,僅在金寨就篩選出3000戶居住邊遠山區、交通不便、年老體弱的特困戶,安排100多萬元專項資金,實行特殊救助,主要救助內容為大米、豬肉、食用油、過冬衣被等貧困戶最急需、最實用的物資。

  “救急”的同時,如何從根本上“救窮”?

  首先,要從根本上改變扶貧投入不足的問題。一方面,對重點地區、連片貧困地區加大投入,每人平均扶貧資金要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準;另一方面,也要“會花錢”,把每人平均扶貧資金“用在刀刃上”,通過好的項目如光伏扶貧等,為貧困戶帶來持續穩定收入。

  其次,在“大扶貧”的理念下,調動一切可利用的力量,從中央到地方加快推進“融合扶貧”、精準扶貧。

  “扶貧不是扶貧辦一個部門的事,需要以扶貧辦為紐帶,調動各方的力量。”休寧縣扶貧辦主任王敏説,“比如在貧困戶建檔立卡的基礎上,殘疾人貧困戶由更為了解殘疾人需要的殘聯來負責送技術、送項目、送産業;有能力發展種養殖的貧困戶,由農委、農技部門幫助解決生産難題;女性為主要勞動力的貧困戶、有留守兒童的貧困戶,由婦聯、教育部門幫助其解決實際困難等。”

  最後,對確實難以脫貧的特殊困難群體,可考慮變努力“扶貧”為直接“濟貧”,予以兜底解決,並努力提高生活水準。

  根據安徽調查總隊專項調查,2013年安徽農村貧困戶每人平均純收入2067元,其中,來自於政府的轉移性收入684.1元,佔家庭純收入的三分之一,轉移性收入佔純收入的比重是平均水準的4.4倍。這説明,貧困家庭收入渠道狹窄,政府提供的低保五保、臨時性貧困救助、養老保險、新農合及醫療救助等轉移性收入項目,已經成為貧困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為解決他們的基本生存問題發揮了巨大的效用。

  “兜底解決是最後一道屏障,不僅要有,而且要提高標準,給足給夠。”金寨縣扶貧辦副主任時培甫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