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需對資本外流過度擔心
- 發佈時間:2015-03-16 20:32:43 來源:國際商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關注中國資本市場的外媒再次放出風聲,稱虛假的服務貿易正成為中國投資者將資金避開監管、轉移出境的新途徑。而中國服務貿易的逆差中,相當大的數值是由此部分資本外逃造成的。
接受國際商報記者採訪的多位業內人士均對以上説法持懷疑態度,並認為中國目前的資本流動屬於正常的投資和貿易範圍。
服貿逆差反映資本外逃?
近日,英國《金融時報》發表文章稱,中國投資者“發現了一種逃避中國監管機構的監管、偷偷將資金轉移出境的新方法”,即“為一項從未發生的服務付款”。
“服務貿易數據反映出這種新的資本外逃渠道。”《金融時報》還引用數據稱,2014年,中國服務貿易逆差為1980億美元,比2013年高出59.1%。就2014年第四季度來説,服務貿易逆差比2013年同期高出170%。
“同樣,通過服務貿易外逃的資本也在增加。平均每季度通過服務貿易外逃的資金數量,從2009年的400億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960億美元,翻了一倍多。”該報道稱,“多達40%的較大型服務貿易沒有實際發生服務。這表明在所有服務貿易付款中,近2000億美元實際上永遠流到了境外。該數字可能在2015年翻倍。”但並未明確指出這些數據的引用來源。
記者查閱國家外匯管理局網站發現,2014年四個季度我國國際收支口徑的國際服務貿易逆差分別是328億美元、296億美元、581億美元和733億美元。2014年全年,我國國際收支口徑的國際服務貿易收入累計1853億美元,服務貿易支出累計3833億美元,逆差累計1980億美元,與《金融時報》所引用的服務貿易逆差數據基本一致。
接受國際商報記者採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金融時報》用以説明資本外逃的數據來源不明,不能作為“服務貿易成為中國資本外逃漏斗”觀點的證據。
“這些數據來源並不一定可靠,不能如此捕風捉影,倉促得出結論。”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閆小娜説,“服務貿易的票據都會在外匯管理局進行真實性核查,不能想當然地認為服貿逆差與資本外逃有因果關係。”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服務貿易研究所研究員崔艷新也持類似觀點:“外媒使用的數據從何處得來並不明確,未見得可信。”
不會“傷筋動骨”
2013年9月1日,外匯管理局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實施服務貿易外匯管理改革,推出了一系列服務貿易的便利化措施——取消服務貿易購付匯核準,明確對單筆等值5萬美元以下的服務貿易收付匯業務原則上可不審核交易單證,對於仍需審核單證的業務審單要求進行簡化等等。
與此同時,外匯管理部門強化事後管理,加強對服務貿易外匯資金流入、流出的雙向監測,規定每筆服務貿易外匯收支業務的相關交易單證都要留存5年,以備外匯局事後核查,實現“便利化”與“防風險”的相互融合。“如果外媒指稱的現象屬實,説明我國服務貿易外匯收支業務的監管仍需進一步加強,可能只是核查單據仍然不夠,還必須保證每筆資金流動有真實的業務發生。”儘管對上述報道的內容持懷疑態度,崔艷新仍然謹慎地表示。
據商務部統計,“十二五”以來,我國服務貿易在對外貿易中的比重持續攀升,2011、2012、2013年佔比分別為10.3%、10.8%、11.5%,2014年,該比例上升至12.3%。
崔艷新認為,雖然我國服務貿易發展勢頭良好,但服務貿易總額在總的外貿中所佔比重仍然較低,即使有部分資本通過服務貿易途徑流出,對全球的影響也非常有限。
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高連奎告訴國際商報記者,考慮到近期美元的升值趨勢,可能會有部分資金通過服務貿易渠道流出,但這屬於此前熱錢大量涌入中國後的資金正常回流,不會對中國的貨幣大環境産生顯著影響,因此“並不值得驚訝”。
高連奎指出,資本外流本質就是本幣貶值的附帶效應,當前人民幣只是相對於美元有所貶值,而對其他貨幣仍然維持著升值態勢,因此不會發生大規模的資本外流。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日前舉行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期間表示,中國國際收支中絕大多數資金的進出都有正常的貿易和投資背景,而短期投資性的熱錢數量往往不容易準確地進行觀察,但是與正常的投資貿易相比,這個數量並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