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沃爾瑪學習低毛利高效率
- 發佈時間:2015-03-16 02:33:10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談完同仁堂和海底撈,我要説的第三間公司是沃爾瑪。
52年前,老山姆在家鄉創辦了一個雜貨店。他發現那時美國流通行業的平均毛利率是45%,這其實是很黑的。老山姆就想,我能不能只賺別人一半的錢,只做22%的毛利率呢?天天平價,銷量可以是別人的好幾倍,肯定能掙錢。
所以他就把“天天平價”做成了沃爾瑪創辦的slogan。
但是仔細想想,當別的連鎖店賺45%的時候,沃爾瑪只做22%,理論上肯定是不賺錢的,而且虧得很厲害,這是市場競爭的原則。
老山姆琢磨了很久,心想只要便宜100美元,美國人就會願意開車到10英里以外。所以他就不在市中心辦,而是找了一個舊倉庫,把所有的成本降到最低,就算毛利率只有22%,他也還有幾個點的凈利潤。
結果,沃爾瑪用了30年就成為世界第一,這就是高效率。
我們的商學院教了一堆錯誤的觀念,包括我們這些投資者們,永遠在問:“可不可以有更高的毛利率?”當然可以,騙用戶唄!要麼偷工減料,要麼就漲價,還有別的方式能提高毛利率嗎?
我現在投資,特不喜歡毛利率很高的。中國市場上什麼東西都貴得離譜,稍微好一點兒的東西就很貴。
3年前,我跟金山的一幫高管去美國。那時我們的CEO張宏江,是從美國回來的,原來是微軟的工程院院長。他一下飛機,就租了輛車直奔Costco(好市多,美國最大的連鎖會員制倉儲量販店),後來同行的七八個人也去了,回來以後都很激動。
我感到很奇怪,獵豹移動的傅盛就給我舉例,兩個新秀麗牌子的大箱子,平時在國內大概賣9000多元人民幣,Costco只要150美元,合900元人民幣。
美國的房子、土地、人工什麼的,都貴,但這兩個箱子,價格只有國內的1/10。我們的人民拿著美國1/6、1/10的工資,卻要付10倍的價錢,這是為什麼?
我後來研究Costco發現,這個公司確實厲害。他們的信條是:所有的東西,定價只有1%-14%的毛利率。
任何東西的定價要超過14%的毛利率,就要經過CEO批准,還要再經過董事會批准,非常麻煩。我看了他們的財報,7%的平均毛利率,在美國做大型連鎖零售,這是不掙錢的。所以他們通過會員費來盈利,要買東西的必須成為會員。2000多萬的會員,每人一年100美元。Costco的店面大概只有沃爾瑪的1/4,每種東西只有兩三個品牌,都超級好,也超級便宜。結果我們都成了Costco的會員。
所以我想探究的一個問題是,一個公司的毛利率越高,真的越好嗎?毛利率高的公司,效率一定很低的。
在低毛利的情況下,怎麼高效率的工作才是厲害的地方。
小米剛開始是零毛利的,依靠大規模的生産,大概能有百分之十幾的毛利率。我們的關鍵在於,把小米的整體運作成本控制在5%以內。前年是4.1%,去年是4.3%,不謙虛地講,我們是全球運作效率最高的公司。
所以我們一定不能雇很多人,一定不能做很多事。我們的哲學是:少就是多,一定要專注。我們的模式太複雜了,簡單就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我們首先是複雜,然後再把複雜的事情做簡單。
沃爾瑪跟Costco這些零售業給我的經驗就是,低毛利是王道。只有低毛利,才能逼著你提高運作效率。而小米要接近成本來定價,高效率就是王道,沒有高效率,這個公司會賠得一塌糊塗。
我一直在想,做電子商務為什麼損失那麼大,要燒那麼多錢呢?小米也是電子商務,我們還賺錢。我不記得在哪看過一句話,説企業不賺錢就是犯罪,企業的社會使命就是要賺錢提高效率。但是類似于亞馬遜的神話,只有貝佐斯做到了,一般人是做不到的。而我們既然不想坑用戶,又要賺錢,就只能用所有的聰明才智來提高效率。
提高效率不等於剋扣員工。小米有7500人,5000人是服務部門,研發運作部門只有2500人,以我們今年預計750億元到800億元的營業額來説,我覺得已經是天下無敵了,這需要什麼樣的運作效率呢?
所以,我們雇每一個人的時候,都需要精挑細選。我們在不惜代價地吸引各方頂級的人才。人,對於我們這樣一個高效率的公司來説,是我們最重要的資産。我們儘量少雇人,對這些人卻有一個要求:前兩三百人,全部十年以上經驗。因為只有這樣的經驗,才能使一個公司高速發展而不翻車。
最後整體總結:做小米的時候,我真正學習的是這幾家公司:同仁堂、海底撈、沃爾瑪和Costco。
我們像同仁堂一樣做産品,貨真價實,有信仰。每個東西都是我自己用過的好東西,如果做得不好,請大家原諒,因為我們也只幹了3年,還需要時間。
第二點,向海底撈學用戶服務,做超預期的口碑。今天的時間很短,就不展開講了。
第三點,向沃爾瑪、Costco這樣的公司學運作效率。我們是電商,是實業的,涉及到實業,我覺得還是效率制勝。當然,提高效率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柳傳志先生講的擰毛巾,我也很認同,不過我用的是另外一種,模式優化——把中間渠道、零售店全部幹掉,少做事,用最聰明的人簡化流程。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