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GDP不該是增加“有效投資”的指揮棒

  • 發佈時間:2015-03-12 06:16:49  來源:瞭望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年是什麼形勢?政府工作報告講得很清楚:發展面臨“三期疊加”矛盾,資源環境約束加大,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數量擴張的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

  怎麼幹?也有路徑——既要穩住速度,確保經濟平穩運作,確保居民就業和收入持續增加,為調結構轉方式創造有利條件;又要調整結構,夯實穩增長的基礎。

  穩速度與調結構並行,投資這個“角兒”,一是絕對不能少,二是切不可濫用。政府工作報告在“協調推動經濟穩定增長和結構優化”的整體部署中,非常明確的是“增加公共産品有效投資”——這就劃出了增加投資的新路數:大方向是公共産品,大原則是“有效”。

  在“投資”前面加上“有效”兩個字,還圈在“公共産品”上,説明決策層是極為清醒的。

  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投資見少之下,地方為保GDP,投資衝動的慣性,不是説壓就能壓得住的,因為中國幾十年的高增長,已使一些地方和部門某種程度上形成了路徑依賴。

  但高耗能、高污染,資源緊繃,環境污染等等發展中的弊端,與濫投資粗放發展大有關聯。

  投資本身是個好東西,全世界多少地區眼巴巴地盼著投資而不得。問題是的關鍵是為什麼投、投什麼、怎麼投、誰來投。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品質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這些方面,要麼“正在轉”,要麼“正在調”,要麼兩者並存。“新”還沒立住,“舊”還未拋棄,“穩”的難度相當大。“保持穩增長與調結構的平衡”,必然是政府的核心重點之一。投資的拉動作用,當下不是可輕可重,而依然是“關鍵性因素”。

  一些人嫌GDP的目標增速7%左右定得“低”之時,宏觀經濟主管部門負責人表示,預期目標雖調低了,但要達致這一目標也絕非輕而易舉:中國經濟盤子已然這麼大,外需不給力,消費能穩住增長就不易,對中國經濟的拉動,某種程度上還要看投資。

  新常態下,投資需求絕不會小。經歷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産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投資需求旺盛;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品質和技術進步,改造傳統引擎,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必將要增加研發投入。

  無疑,新常態、新任務、新目標,要求增加投資也要新,而新的關鍵就在找準投資的新方向。找得準,投資就有效;找不準,投資就沒效,甚至是負效。區域發展拓展新空間,培育新的增長點、增長極,開工建設一批綜合交通、能源、水利、生態等重大項目,推動傳統産業技術改造、推進産業結構邁向中高端,推進農業現代化,推進新型城鎮化,促進就業創業,加強社會保障和增加居民收入,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和品質提升,健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等等,在新常態下都該是真金白銀地加大投資的對象。

  新的“投資”,不是過去那種低水準、重復建設的“盲目投資”,而是一定要用來補齊發展短板、增加公共産品供給的“有效投資”。也許,各地過去對投資拉動的情結過深了,GDP增速一下來,首先想到的就是靠千方百計增加投資保GDP增長不失速。GDP不是增加“有效投資”的指揮棒。對慌慌張張地濫加大投資的衝動,不可不防。萬不可打著保GDP增速的名號,再在那些低效甚至無效項目、過剩産能上耗神耗資。

  要擺脫老套路的眼光認識“投資”,不要忘記在投資前面加上“有效”二字,這樣在加大投資時就不會亂、不會濫,在此前提下,用新常態的發展任務要求調度加大的投資,特別是注重在公共産品的投資上下大功夫。英國《金融時報》曾有一篇報道,對中國應該“減少投資”的觀點提出質疑,認為中國在未來多年仍需持續保持較高投資,但需將投資引導到不同的領域。

  2014年,國內生産總值首次超過10萬億美元,每人平均超過7000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每人平均GDP還有臺階要跨。要把有效投資與助推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聯繫在一起。

  特別是與有效形成整個國家創新驅動力量聯繫在一起。

  2020年,我們要實現建成全面小康社會。這就要求把投資和與之相配的公共産品供給體系有效地聯繫在一起。公共産品有效投資不僅能夠直接增加未來消費,還會為未來消費升級奠定物質和技術基礎,達成“三駕馬車”和諧拉動的願景。

  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消費水準的提高是增加生産、增加物質財富存量的結果,在沒有充分提高産出的情況下,空談提高消費水準,某種程度上是望梅止渴。

  不必在舊的思維、老的套路中糾結是否該加大投資問題。迫切需要做到位的是,準確認識投資需求出現的新特徵,精準用好投資發力的新指向,更好調適投資方式的新效能。

  吹貿觶宏觀政策在這方面下過一番功夫。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政府層面已經選擇具有全局性、基礎性、戰略性意義的七大類重大投資工程,包括資訊電網油氣等重大網路工程、健康與養老服務工程、生態環保工程、清潔能源重大工程、糧食和水利重大工程、交通重大工程、油氣及礦産資源保障工程。這些工程項目,主要是聚焦中西部鐵路、棚戶區改造、城市地下管網等領域,都是為了擴大公共産品供給,更好為民眾提供公共服務。

  這些投資方向,都是群眾急需,也是遲早要幹的事。在這些領域加大投入,既能補足發展中存在的短板,又能更好服務百姓,還避免重復建設,為什麼不幹呢?

  “有效”兩字,給各級政府一個警醒:管住舊思維的投資衝動慣性,別再在老套路中打轉,不要嘴上高喊“有效投資”,行動上只取GDP所需。絕不能把低水準建設、重復投資、盲目投資都冠以“公共産品”“有效”的名頭。若如此,不僅壞了“有效投資”名聲,還會阻滯民間投資的進入。

  各級政府官員一定對“投資”二字前的“有效”二字有敬畏之心。“有效投資”不可隨心所欲,要按中央的要求,校準靶心,在增加公共産品上多花心思。

  一組數據或許能窺見中國在公共服務領域的投資需求。以城鎮化為例,有關機構研究説,2015~2020年人口城鎮化率的年均增長約為2.3個百分點,由此帶來的城鎮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公共服務等投資需求將達42萬億元。

  這都是急迫的補短,是“有效投資”應對準的靶心。

  佔湔獍憔藪螅資金從何而來?就單憑政府手中那點錢,哪滿足得了!答案大家都清楚,不可能再以政府投資為主,只能是政府與社會合作。

  民間資金不像政府資金那般“任性”,見不到兔子是不會撒鷹的。這就需要認認真真創新投融資體制,比如目前有關部門正在大力推行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就為社會資金投入公共領域建設開啟了通道。最關鍵的還是讓大幅減少投資項目前置審批、大幅放寬民間投資市場準入的政策,在“最後一公里”暢通無阻。

  未來的投資圖景,應是政府通過提供更好的服務,搭建好投資平臺,以少量政府資金,撬動巨量社會資本深度參與到國家經濟建設的方方面面。(文/王仁貴)

  來源:瞭望【國是論】微信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