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浙江桐廬試水“空心村閒置房流轉”

  • 發佈時間:2015-03-11 08:10: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董碧水  責任編輯:羅伯特

  3月的一場冷雨,把浙江省桐廬縣合村鄉嶺源村洗得清新透徹。站在自家房前的小院裏,朱鎮華深深吸了一口空氣。

  今年76歲的朱鎮華,是城裏來客、地道的杭州人,從杭州電大退休後一直居住在杭州城裏。但現在,他和老伴都成了嶺源村的“村民”。

  城裏人1萬元買下村民閒置房使用權

  2008年,一直嚮往農村生活的朱鎮華和老伴花1萬元在嶺源村“買”下一幢閒置農房的使用權,兩層樓、6間房,花十多萬元裝修後,2009年年初他們搬到了這裡。

  “這一住就是6年,我們幾乎沒回過杭州。”朱鎮華説,這裡環境好、空氣好、水好,杭州城區根本沒法比,“住著住著就不想回城了。”

  嶺源村地處桐廬、淳安、臨安三縣交界處,離桐廬縣城有60公里,駕車需要1小時,這裡群山環抱,林木蔥郁。老兩口在房前屋後的空地上種種菜、養養雞鴨。朱鎮華説,屋後山上就是大片的樹林,出門幾步就有山泉。“這種生活在城裏哪兒能找到?”

  “生活也很方便,出門十幾分鐘就有超市,開車不到20分鐘就有醫院,到桐廬縣城也就1小時。”朱鎮華説。

  經過老兩口的改造裝修,破舊的農民房,變成了溫馨的小洋房,增加了衛生設施,院裏還種上了花花草草。

  在嶺源村,如今有十多戶與朱鎮華一樣有著鄉村夢想的城裏人,加入到這一行列。

  莪山鄉新豐村戴家山,是一個有著40多戶人家的自然村。放眼望去,這個隱藏在大山之中的小山村濃翠淡綠。因地處偏遠,不少村民或移居下山、或進城打工,許多依山而建的房子被閒置,甚至廢棄。秀美的小山村,成了名副其實的“空心村”。

  村民的房子大多用鵝卵石壘砌、土坯搭建。新豐村黨支部書記朱成祥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如果任由風雨侵蝕,房子最終要麼被推倒,要麼就在無人料理中倒塌。

  去年,通過統一收購、租賃,新豐村把這些農戶的閒置老屋,打包租給了幾家外來投資者。這些老屋經過“修舊如舊”的重新包裝、改建,一幢幢老屋成為城裏人追捧的高端民宿。

  轉眼間,曾經看似“留之無用,棄之可惜”的“空心村”,猶如老樹新枝,煥發了生機。

  在朱成祥看來,這些高端民宿的入駐,無疑讓這批老舊房屋重新發揮了最大價值,不僅古屋得以保護,也盤活了“空心村”的閒置房産,“村民有了長期收益,村集體經濟還可借此發展壯大”。

  事實上,民宿的入駐,也為村民提供很好的就業機會。昔日裏閒談閒聊的老人,如今個個忙得腳不沾地,“不少村裏老人在民宿打工,整理房間、打掃衛生,活不重,一個月也有2000多元的收入。”正在房前整理柴禾的村民章昌根説。

  為開發商完善酒店配套服務,村裏還成立了杭州山哈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和杭州畬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為到村遊覽的城裏人提供服務,收購、加工銷售村民種植的農産品,公司成了村民增收的新平臺。

  1743處農村閒置房等待新主人

  美麗鄉村建設,閒置住宅、廢棄老屋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之前,與許多地方一樣,他們大多被一拆了之。

  據桐廬相關部門調查,全縣97474戶農戶中,有閒置住宅、廢棄住宅就有10532戶,佔到總戶數的10.8%。在部分偏遠小山村,隨著村民的陸續“下山”,常住村民日漸減少,有的村甚至找不到一個村民。

  “人走了,但房子還留在原地。”事實上,閒置房的去留一直讓有關部門頭疼。桐廬縣農辦副主任王華傑説,保持原狀,不僅有礙新農村整體形象,還存在著安全隱患。統一拆除,浪費不説,阻力也不小。

  農民洗腳進城,居民返鄉樂居。城裏人對農村好山好水好空氣和恬靜生活的嚮往,讓桐廬看到了改變農村閒置房命運和“空心村”復蘇的希望。

  之後,他們對村民閒置用房不再一拆了之,而是由村集體統一回購,將其産權轉為集體所有,然後再通過村裏交易平臺統一租給城裏人。去年,桐廬縣委縣政府還提出了打造“城裏人第二居所”、實現“空心村二次創業”口號。

  在桐廬縣委書記毛溪浩看來,農村閒置房屋的流轉,實質是一次城鄉要素流動的改革,是盤活農村閒置資源,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和增強農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一次探索。

  他認為,利用農村的好山好水好風光吸引城裏人,從近期看,盤活了閒置資産,保證了承租者的合法權益,讓城市文明輻射到農村,符合社會發展趨勢;從遠期看,有希望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實現真正意義的農居房入市流轉,增加農民收入。

  去年12月,在進行兩次大規模的農村閒置房普查後,桐廬相關部門對分佈在全縣14個鄉鎮(街道)124個行政村的322個自然村可開發利用的1743處閒置房向城裏人公開招租,並通過縣農村集體産權交易中心、桐廬透明售房網、旅遊政務網、縣旅委公共微信等網路及移動終端等平臺對外公開發佈。這其中,包括可整體出租的有1371處、部分出租意向戶154處,集體所有閒置房218處。

  據了解,根據不同村莊閒置房屋的類型和不同條件,桐廬目前推出了出租、出讓、合作、居農共建等多種閒置房的處置利用模式。完成閒置房租賃則要經歷3個步驟: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統一收購(收回)閒置房;農戶在獲得一次性補償後,自願永久放棄宅基地使用權(包括住宅、附屬用房和庭院用地);承租人和村集體協商租賃價格、租期(一般是20年),並簽訂房屋租賃合同。

  據介紹,作為探索,目前桐廬這些項目只面向出生在本村,因參軍、就學、招工等在外工作的;曾在本村插隊落戶的城市知識青年;機關離(退)休幹部;有醫院、大專院校、金融機構等國有企事業單位副高以上職稱者;以及央企或上市公司中層以上人員;國家公務員;社會知名人士7類人群。

  王華傑解釋,這是為更合理地保護農村、帶動農村發展。他同時認為,宅基地的所有權不變,村集體收回的是宅基地使用權,“符合現有土地政策法規。”

  “空心村”二次創業的致富新源

  在桐廬縣領導看來,農村閒置房的流轉是一種依附在美麗鄉村之上的休閒養生養老産業和農家樂旅遊業,實現了美麗鄉村建設效益的兌現。

  他們認為,這是在城市化、工業化、老齡化以及生態文明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適合農村發展的新型業態,既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實踐探索,有效推進了城鄉要素的流動,激活了農村沉睡的資源,也是農民致富的新源泉。

  據了解,合村鄉結合“無違建鄉”創建,村集體從農戶手中收購閒置房屋10幢,已通過對外招商出租給城裏人居住的有12戶,居農共建的有3戶,帶動發展民宿産業農戶6戶,實現經營收入達230萬元,帶動農産品銷售收益達300余萬元。

  而在鳳川街道大源村,通過引進投資人,租賃了5幢老房子,用於創辦高檔民宿。在投資人的帶動下,有8戶村民對自己的老房子進行裝修,用於發展民宿,形成了一個民宿小群體,全村一期接待能力達到床位200張左右。

  桐廬縣旅遊委員會主任徐利民認為,利用農村閒置房興辦農家客棧招引城市客人,或是把農村閒置房屋流轉出租給城裏人,成為他們的第二居所,盤活農村閒置房屋資源,既緩解了農民“本土”創業的資金壓力,又帶動和發展了民宿客棧、鄉村旅遊、現代農業等富民産業,促進地區轉型發展和綠色崛起。

  另一方面,在美麗鄉村建設和土地綜合整治中,採取整村搬遷的模式,不但人為加大了改造的代價,也使得大量具有鄉土特色的古村落永久消失,造成農村村落文化的斷層。

  徐利民告訴記者,對鄉土特色鮮明、房屋品質較好的閒置房屋,在桐廬早就不再是大拆大建,而是續舊促新,在強調單體建築保護的同時,更注重對特色村落環境的整體保護,“土味、農味和野味,要讓城裏人在桐廬‘記住鄉愁’”。

  據悉,閒置房招租公開發佈後,截至目前,已接到諮詢電話200余個,接待考察團隊50余批次。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