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金融服務品質”調查 保險問題突出
- 發佈時間:2015-03-09 10:29:17 來源:金陵晚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金陵晚報記者 馬樂 金菁
買了承諾高收益的分紅險,可是到期分紅卻甚至不及同期銀行定存利息;本想購買銀行理財産品,但最終卻被“忽悠”購買了一款保險;説好的十年到期,但是等到仔細查看保險合同卻發現要想拿回全部保險金要等到60年後……
金陵晚報“315金融服務品質”大調查自開展以來,電話熱線及網路投訴渠道每天都會接到市民關於金融消費的各類投訴。各個投訴案例雖然看似獨立但是記者進行歸納後發現,市民在購買保險中遇到的問題相對較多且主要集中在幾大方面。
銀行理財變成保險
“當時大堂經理是向我推薦説有一款不錯的理財可以買,哪想到最後竟然變成了保險。”市民吳女士告訴金陵晚報記者,自己就曾有過理財産品“被保險”的經歷。
吳女士表示,自己在和銀行大堂經理交談中透露出想選購一款理財産品的願望。“當時她就向我推薦有一款理財産品不錯,接著把我帶到了理財經理的櫃檯那辦理。”吳女士因為對銀行工作人員的信任,也沒多想,同時,理財經理介紹的産品收益也確實不錯。最終吳女士支付了10萬元購買了此款産品。
不過幾日後,吳女士卻接到了保險公司打來的回訪電話。剛開始還有點摸不著頭腦的吳女士反覆回憶後才意識到幾天前在銀行購買的根本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理財産品而是一款保險。
“我趕緊去銀行問情況,這個時候他們才告訴我推薦我買的是款保險。”吳女士略帶不滿的告訴記者。“雖然這款産品預期分紅收益不錯,還有一定的保險保障力度,但是這樣的銷售方式卻讓我難以接受。”吳女士稱,對於消費者而言,需要的是一種被誠信對待的態度。再好的産品,如果被附加在欺騙的前提下,無論誰都很難接受。
分紅不及銀行定存
“買了分紅險就是看中收益這一塊,但是最終到手的分紅卻比相同存期的銀行定期存款還低,這不是擺明瞭欺騙我們老年人麼。”市民周大爺打進熱線電話,表達了自己的不滿。
周大爺告訴記者,當時他帶著5萬元現金去銀行櫃檯存定期,櫃員向他推薦,可以把這筆錢買成分紅險。“他們給我計算了一下,買這款保險,一方面收益比當時定存1年的利息要高,另外作為保險,對於我這樣的老年人來説也是一個附加的優惠了。”被説動的周大爺當即決定將5萬元一次性躉交保險金。
一年後,周大爺收到了紅利通知單。不看不知道,一看滿懷期待竟然落了空。“説好的比定存利息高,但是我在通知書上看到的利息卻比定存利息還要低。”憤怒的周大爺當即去銀行理論,對方給出的答覆是,當時工作人員只是做了分紅演示,並不代表實際收益,最終的數據還是以分配到個人賬戶中的金額為準。
就此問題,某保險公司專業人士告訴金陵晚報記者,業務人員在行銷保險産品的時候只能告知投保人産品的過往業績,並可以對其做出分紅演示,但是並不能以此作為承諾向投保人明示未來收益。其建議市民在購買分紅險時,對於分紅演示結果進行參考但不要完全依賴於此。另外,對於明確追求保險保障的市民,根據自身需求來選擇更貼合自身的産品。“不同産品有不同的針對性,不要將分紅收益與保險保障本身混為一談,畢竟保險的初衷還是保障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