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做好收官規劃
- 發佈時間:2015-03-09 01:00:19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經濟50人論壇2015年年會近日召開,年會的主題是“新常態下的‘十三五’規劃思路”。“十三五”是我國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最後五年也是衝刺階段,2015年是“十三五”規劃研究的關鍵一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司長徐林就此發表觀點。
楊偉民:
要防止國家競爭力曇花一現
楊偉民認為,“十三五”規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規劃,同時是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為我們國家第二個35年的發展開啟航程的規劃。作為小康社會的“收官”規劃,應該回答如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何保持經濟增長、如何提高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等問題。
在楊偉民看來,規劃第一個要回答的,就是如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他認為,“十三五”規劃要告訴市場、企業和人民全面小康社會的內涵、道理和實現路徑。
第二個問題則是如何保持經濟穩定增長。雖然從總供給、總需求、勞動力、儲蓄率的增長基礎來看,實現GDP翻番的潛在增長力是足夠的,但是要把這些潛在的增長力變為現實的經濟增長仍具有不確定性。所以需要經濟體制的深刻改革、經濟結構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方式的深度轉變。
規劃也應該回答如何提高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他表示,現階段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得到部分改善,但能否持續取決於“十三五”分配政策的調整力度。所以需要把握好實現普遍提高居民收入的過程當中努力縮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取向。
規劃還需回答如何擴大消費需求和有效投資。楊偉民認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是需求不足。因此,“十三五”規劃應該更加重視挖掘需求潛力,將潛在需求變成拉動增長的現實需求,並通過創造有效供給來滿足和引領新的需求。擴大投資方面,在消費擴大還不足以彌補投資作用的背景下,擴大有效投資仍然是“十三五”穩增長的關鍵。投資不能夠形成無效供給,過剩産能應該投到有利於擴大消費、激發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領域。公共性更強的基礎設施和分散性設施是未來投資的重要方向。
城鎮化的首要任務是促進在城市有穩定就業的常住人口實現市民化,但是目前落實進度並不明顯,特別是對跨省流動的7000多萬農民工還缺乏政策安排,這個需要中央政策層面來統籌解決。
“十三五”期間要把優化經濟發展的空間格局、調整空間結構作為重要任務,合理確定城市的空間、農業的空間和生態的空間。也就是説,任何一個區域都要考慮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三者的均衡,如果人口和經濟失衡會帶來收入差距等社會問題,但是如果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失衡的話,會帶來生産環境問題。
如何加快生態文明建設也是需要回答的重要問題。“十三五”或將成為我國生態環境品質改善的一個拐點。要樹立尊重自然、生態産品、空間均衡、承載能力、主體功能、開發強度等理念推動發展;還要轉變發展的方式,推動綠色、低碳、迴圈的發展;此外,改變治理重點,要從過去重視生態建設、重視污染物的治理轉向有效約束人的開發行為。
我們要增強憂患意識,防止在國家發展競爭中、在歷史長河中競爭力曇花一現,這是必須高度重視的重要話題。楊偉民説。
樊綱:
落實改革是規劃的重要內容
樊綱表示,“十三五”規劃制定應創新制定方法。要避免規劃碎片化、部門化傾向,從而變成既得利益的機會。建議全國制定戰略性目標,經人大通過後不再在各部門分解,而是全面落實,制定工作計劃。
“十三五”潛在增長率應該在7%左右。樊綱認為,“十三五”期間中國的潛在增長率應在7%左右,甚至達到7%到7.5%。他認為支撐增長率實現的是人力資本、資本投入、知識科技、體制改革等因素。
人力資本方面不僅僅是勞動力或勞動力總量,包括勞動力轉移、受教育水準提高等多種因素。資本投入方面,則包括資源稟賦,包括儲蓄率的貢獻,包括了資源投資的技術含量、投資的結構等等。儲蓄率在中國還是相對過高的,資本投入不是問題,更重要的是結構上、含量上。相信資本這個概念在技術含量的意義上增長會比以前對經濟增長的總體貢獻要大。知識科技方面,不僅體現在人力資本和物化的資本上,而且取決於資本存量,以及該存量的增量,涉及創新能力和創新投入。體制改革方面,包括制度變遷、體制轉軌等改革紅利。
樊綱認為,“十三五”首先要解決全面落實深化改革藍圖。對於中國的發展來講,改革制度應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落實改革是規劃的重要問題。但需要注意的是“十二五”期間的教訓,政府對一些産業扶持,加以發展的政策並不成功,特別是一些新興戰略産業,最後都變成了過剩産業。建議今後實施更多的普惠措施,鼓勵各行各業應用新技術,發明新技術,提升競爭力,提升産業生産能力的一些政策。而不要政府再選擇列出幾個産業作為新興戰略性産業去扶持,而是更多地鼓勵創新,鼓勵應用新的技術。
規劃重點中應包括科技發展和創新驅動。創新不僅僅是技術創新,還應包括制度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創新的各種制度條件,包括法制、産權保護、金融、資本市場這些方麵條件的創新。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方面,“十三五”應增加對農民工公共服務的供給,實現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促進農民工的城市化,農民的城市化。此外,還應增進人力資本,提高競爭力
樊綱認為,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也應重點提及。他指出,“十三五”是能否真正實現扭轉環境惡化、實現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所以如何實現結構轉型,不僅僅是環保部門,各個部門、各個産業都要把環保、生態平衡作為自己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不是僅用行政手段來減少污染。
能源結構轉型也是重點。樊綱表示,現階段我國大氣污染等方面都與能源有關,另一方面,能源本身也越來越成為一個資源的瓶頸。今後可能更重要的發展趨勢不是美國的頁巖氣,而真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分佈式的發展。而這個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商業模式的問題,是市場模式的問題,是政策問題。
樊綱表示,化解金融風險,避免經濟波動以及進一步推進中國的國際化都是應該關注的重點。
徐林:
要以創新和轉型為核心
徐林指出,規劃需在市場發揮對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一種機制下完成。
徐林認為, 從國際環境來看,“十三五”期間,仍然複雜多變、博弈激烈。世界經濟在再平衡的過程中艱難復蘇,全球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孕育一些新的突破,圍繞國際治理體系主導權和話語權的爭奪應該更加激烈,能源結構和版圖的變化可能對世界經濟、政治的格局産生一些深遠的影響,地緣政治導致我們的周邊環境更加複雜化。從國內來看,發展條件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
在儲蓄率高企、人力資本積累效應漸顯的背景下,未來發展空間和潛力依然巨大,但是風險和挑戰也更加凸顯。包括原有的成本優勢在逐步減弱,結構性的矛盾依然突出,包括産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城鄉結構等,而且這些結構性矛盾對經濟的正常迴圈形成了阻礙,週期性的因素導致的潛在風險在加大,同時也面臨著財政金融風險、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約束加劇,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不斷增多。
在各種因素影響下,“十三五”需明確提質、增效、升級作為應對新常態的發展導向。同時要把改革創新貫穿于發展全程。在此基礎上,強調要以深化改革來不斷釋放發展的活力,要以創新驅動來不斷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要以全面的開放來提升我們國家的國際競爭力,以包容的發展來增進社會的凝聚力,以綠色低碳來提高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關於“十三五”發展的目標,徐林表示,多數專家認為“十三五”的潛在增長率的區間大致在6%到8%之間,但更可能是集中在6%到7%這個區間裏面。以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小康社會翻番的要求來看,那麼到2020年我們年均的經濟增長要實現翻番必須達到6.56%,因此,6.5%左右是底線。那麼在這個基礎上,能否實現更高水準增長,取決於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特別是增長力機制的轉換。因此,合理增長目標預期需要進一步探討。
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進一步突出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目標和指標,同時需要突出創新驅動和結構優化的一些指標和目標的引導,強化生態環境、資源節約保護等目標指標的約束。具體來看,要實施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增強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包括科技、人才、教育,包括創新和人力資本培育和使用的環境建設等等。要促進“新四化”同步發展,“四化”同步和轉型升級是密切相關,也是構建“十三五”轉型升級的新路徑。
“十三五”須融入全球經濟,培育國際競爭的新優勢。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必須要以全球的視野來配置資源和資産,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走出去不僅是為了轉移過剩産能,更是要在全球的範圍內來優化我們國家的産能配置,更好利用國際資源和市場,也包括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治理和國際規則的制定。
此外,徐林表示,要促進集約均衡發展,塑造區域和城鄉協調發展的新格局,規劃應包括區域實現協調發展,區域的開發與主體功能區結合,並推進城市化進一步健康向前推進。繼續促進文化強國的建設,弘揚民族精神的新風尚,進一步建設和強化中國的文化軟實力。
“十三五”將以轉型升級、創新驅動作為核心。因此,發揮企業家作用是實現創新驅動和轉型升級的一個關鍵。制度的保障至關重要,需要在現在的産權制度、要素市場體系、財稅制度、金融體系、投融資體制、價格、社會治理、法治等方面進一步加快進度,形成穩定預期的制度保障。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