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5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農業該減壓減負了

  • 發佈時間:2015-03-07 05:13:25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3月6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舉行記者會,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就“推進改革創新,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相關問題,回答了中外記者提問。

  當前糧食安全形勢很好

  余欣榮説,我國現在的糧食安全形勢很好。去年糧食總産和單産都創了新高,同時,我國糧食進口量在不斷增加,去年進口總量約1億噸。進口總量中70%以上的是大豆,達到了7140萬噸。穀物的進口量只有1952萬噸,僅佔當年糧食總産量的3.2%。其中,玉米和小麥進口量都是下降的,只有大米及一些工業用糧如高粱、大麥有增加。他分析説,糧食進口主要是因國際市場的糧食價格普遍低於國內。另外,國內糧食需求多樣化日趨明顯,不是簡單的僅僅滿足於口糧,工業和其他用糧也在增加。

  “對實現飯碗裏面主要裝中國糧這個目標,我們有堅定的信心。”余欣榮説,今後糧食安全會突出“兩保”,做好“兩提”工作。“兩保”,首先要保護廣大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使糧食生産成為一個受尊重、能致富的職業;其次,要保護好糧食主産區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加大對糧食主産區的支援力度。“兩提”,首先是要提升糧食基礎保障的能力,守好耕地紅線,把永久基本農田規劃好,並建設一批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做到藏糧于地;同時,要提升科技的支撐能力,加快現代種業發展,推動農業科技推廣運用,實現藏糧于技。

  農業調結構突出保生態

  針對《經濟日報》記者關於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結構調整的問題,余欣榮表示,我國農業雖實現了連年豐收,但在生産方式、農業結構上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農業自然資源已經到了嚴重透支的地步,農業到了需要減壓減負的時候。所以,推動農業現代化必須把轉方式、調結構擺到重要位置。

  余欣榮表示,在調結構中尤其要突出保生態。農業部將在全國迅速啟動、持續實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攻堅戰,啟動實施化肥、農藥使用的零增長行動,力爭到2020年農藥、化肥使用總量實現零增長;建立包括農膜處理、糞污處理、地膜回收的機制;探索農業用水最低保障紅線制度,啟動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工程、西北旱區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

  “這次轉方式、調結構,是國家在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兼顧生産、市場、生態等多種因素做出的決策,不是被迫轉,而是主動轉。我國糧食産量連續4年穩定在1.1萬億斤以上,使得調結構有更大的迴旋餘地,以解決當前農業面臨的一些突出問題,推動農業從拼資源消耗、拼化肥農藥投入、拼生態環境轉到産量、品質和效益並重,集約、節約和創新上來。”余欣榮説。

  據介紹,調結構既要優化種養結構,加快畜牧業發展,還要優化品質結構,為農産品品質安全奠定基礎。在調結構中,農業部將加大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大金融保險支援農業的力度,啟動全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繼續推進種業體制機制創新,加大糧食的綠色增産模式攻關,開展主要農作物的全程機械化。

  慎重推廣轉基因

  余欣榮還回應了國外媒體對於轉基因問題的提問。他説,農業部對待轉基因問題的態度是明確的:一是在研究上積極支援自主創新,佔領農業生物科技的制高點;二是推廣上慎重,做到確保安全;三是管理上依法。

  “當前,人們對轉基因有疑慮和爭論,從人類科技進步史的角度來看,這是正常現象。今年中央提出要加強轉基因生物技術的研究、安全管理和科學普及。我想,隨著科普的深入和實踐的發展,公眾的疑慮是可以逐步減弱的。”余欣榮説,轉基因作為一項重要的生物新技術,誕生的時間還不長,社會對它有一個不斷深化認識的過程。轉基因是新技術、新産業,具有廣闊發展前景。我國是農産品的消費大國,人多地少水缺、水旱災害頻繁、病蟲害發生率高,為了保證主要農産品長期有效供給,必須走科技創新之路,這就包括在轉基因這項高新技術上必須佔有一席之地。

  據悉,目前,我國只批准了轉基因的棉花和木瓜的商業化種植,還沒有批准任何轉基因主糧商品化生産。今後,農業部將遵循“非食用—間接食用—食用”的推進步驟,慎重地進行推廣應用。同時,中國政府始終堅持轉基因的資訊公開,對凡是涉及農業轉基因生物的相關法律法規、安全評價標準、審批結果等資訊都進行了公開。當前,農業轉基因的生物安全管理規範有序,總體可控。農業部發佈了《農業轉基因生物標簽的標識》標準,依法對轉基因的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番茄等5類作物的17種産品實行按目錄強制標識。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