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就要當新型職業農民”
- 發佈時間:2015-03-04 08:31:42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郝淩峰通訊員陳衛紅
陽光剛爬上一墻高,河北望都縣賈村鎮王文村婦女李秀敏的家裏十多位婦女聚攏在一起,不是在搓麻將,而是在嘰嘰喳喳地交流蔬菜種植技術。該村綠亨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曹志芹説:“這便是我們村的蔬菜娘子軍。”
30齣頭李秀敏給群眾留下的印像是,腦子轉得快,汽車都攆不上。三年前,她和丈夫在農田上戳起兩個冷棚種植番茄,去年,在9畝承包地上又搭建5個冷棚。王文村作為貧困村,種植戶享受到了國家扶貧政策給予每戶5000元強有力的資金支撐。記者問起李秀敏掙了多少錢,她只笑不答。她説,種植戶看得最重的就是,要錢要物不如要技術,我們就要當新型職業農民。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恰恰傾聽了農民成長的呼聲,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該縣農業局局長耿禮介紹。為了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該縣縣委、縣政府確定了“一村一品一人才”、“一鄉一特色一院所”,積極與大專院校牽手,把院校、農林畜部門、科技協會等方面的技術力量有效整合,以新型農民學校、陽光工程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為平臺,開設農村急需的設施蔬菜、設施糧食、農村經濟綜合管理等6大涉農專業的培訓班,確保每戶有一個科技“明白人”。目前,該縣3萬多名受訓農民已活躍在基層,他們在農業結構調整實踐中,成為名副其實的“領頭羊”。
“以前種地,就是繼承父輩的經驗,上大糞,澆大水,不考慮從土坷垃裏找找缺鉀、缺磷的原因。”該縣中韓莊鄉柳陀村種糧大戶劉振英説他前幾年種糧食就是胡謅八咧。“自打參加縣裏科技培訓後,劉振英的觀念新了,腦子活了,在他自己承包的950畝耕地運用新技術,抓規模生産,選種優良品種,實施農業生産機械化,推行測土配方施肥和深松等技術,成為了全國有名的種糧大戶。”按照縣農業局的説法,劉振英就是新型職業農民的傑出代表。
“以前培訓老師講得都是常規技術,現在講課,好多涉及農産品銷售、管理和品牌化,讓我們眼睛一亮。”該縣十里鋪村菜農蔣振剛深有感觸地告訴記者,這些更高層次、更多樣化的培訓,都是他比較感興趣的問題。王文村黨支部書記劉栓柱用書面的語言介紹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培育與培訓有著截然的區別,培訓是傳授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培育則包括了新型職業農民成長的全過程,是一項跨行業、跨部門、涉及眾多相關影響因素的系統工程,有專業機構和專業隊伍做主體支撐,引領和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向專業化、標準化、規範化和制度化方向發展。
“沒到過廊坊永清和山東壽光,就不知道什麼是設施蔬菜標準化;老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把一眼井看成老天,永遠開不了眼界掙不了票子。”劉栓柱介紹,2012年全村冷棚40幾畝,今年發展到500畝,翻了3翻還多,大家都爭著當農場主。
“在市場競爭的浪潮中,我們的對策一是更新品種,做到‘你無我有,你有我優’,哪個品種在市場上有競爭力就上哪個。二是蹚市場。村裏這些職業農民,坐在家裏就能看見北京的菜市場(通過電腦)。從東三省、銀川到深圳,我們村的硬果番茄通過網上銷售玩轉了全國。”劉栓柱又悄悄透露:最近,全村又多了20多輛小轎車。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