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全面認識當前經濟形勢
- 發佈時間:2015-03-04 03:59:43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對當前的中國經濟形勢,我們應有全面的認識。經濟下行趨勢確實存在,壓力有,問題有,而且會持續一段時期。但同時也要看到經濟運作的品質和效益的提高,看到改革的全面推進。只有將這3個方面綜合起來看,才能全面認識新常態。”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應多層面觀察新常態下的經濟運作
觀察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形勢,至少應有3個維度:一是數量、規模維度,二是經濟運作效益和品質的變化,三是改革的進展。這3個維度對應著新常態下經濟運作的“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化”3大特徵
“2014年的主要經濟數據,顯示出中國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一些分析者僅僅關注這一表像,對中國經濟發展得出了悲觀的結論,少數人甚至將這種狀態與‘經濟衰退’甚至‘硬著陸’等量齊觀。這種看法肯定是不全面的。”李揚代表表示。
李揚代表認為,觀察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形勢,至少應有3個維度:一是數量、規模維度,如經濟增長速度、物價水準、CPI和PPI走勢、財政收支變化、貨幣供求、國際收支等,這一維度展示的是經濟運作的數量側面;二是經濟運作效益和品質的變化,這一維度展示的是經濟運作的品質側面;三是改革的進展,這一維度展示的是經濟運作體制機制的變化,它揭示的是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可持續性。這3個維度對應著新常態下經濟運作的“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化”3大特徵。只有將這3個維度密切結合起來,我們才能對中國經濟的狀況及未來發展有清晰的認識。
從這3個側面綜合分析當前形勢,李揚代表的判斷是:在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開始脫離投資驅動和出口驅動增長方式,正逐漸向更強調品質、更強調效益、更注重創新、更關注生態文明建設、更重視民生改善、更具可持續性的軌道過渡。
降速提質增效是新常態下的關鍵變化
經濟增長要關注量的變化,更要關注質的提高。我們一直希望經濟增長機制從投資增長型、外需引導型轉變到內需引導型,這個希望,在2014年開始實現。數據表明,我國經濟增長呈現著速度略有下降但品質效益穩步提高的新常態
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同時,2014年我國經濟增長的品質、效益有所提高,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的動力逐步實現均衡發展,這些都是新常態下的積極變化。
“經濟增長要關注量的變化,更要關注質的提高。這種提高,表現在效率和品質方面。”李揚代表説。首先,2014年我國勞動生産率較2013年提高了7%,顯示出效率對速度的良性替代。從經濟結構看,2014年,我國第三産業增長8.1%,超過了第二産業增速0.8個百分點。這一變化,導致我國第三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48.2%,同比提高1.3%,高於第二産業5.6個百分點。這正是我們多年來孜孜以求但一直沒有發生的變化,這個變化在2013年實現了,2014年則鞏固了這一趨勢。從增長的動力上看,2014年最終消費支出對GDP的貢獻達51.2%,比上年提高1.3%,超過投資對GDP增長率的貢獻4個百分點。自上世紀末以來,我們一直希望經濟增長機制從投資增長型、外需引導型轉變到內需引導型,這個希望,在2014年開始實現。
長期以來,我們希望經濟發展能夠在較低能耗、較低水耗和減少排放的基礎上進行,但長期未能實現。2014年,這些目標開始顯示出實現的可能。例如,2014年GDP能耗下降4.8%,超出了預期0.9個百分點;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下降5%以上,超過預期1個百分點;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是64.4立方米,同比下降5.6%,等等。另外,雖然增長速度下降,我國依然保持著居民收入增長率高於經濟增速、農民純收入增長率高於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這樣的“雙超”良好態勢。2014年,中國城鄉收入比近13年來首次降到3倍以下。同時,2014年我國國際收支差額繼續保持著佔GDP之比低於4%的態勢,增長對外需的依賴繼續下降。這些都表明,我國經濟增長呈現著速度略有下降但品質效益穩步提高的新常態。
李揚代表特別指出,一些發生在局部地區的變化尤其值得關注。例如,2014年上海的地區生産總值增長7%,投資增長率為6.5%,這個組合具有里程碑意義。長期以來,投資增長率2倍甚至多倍于GDP增長率已成通則,這本質上反映的是投資主導經濟發展的傳統增長模式。上海的這一變化之所以重要,就在於它在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突破了上述通則,就在於它告訴我們,投資與外需之外的動力,特別是創新,已經開始發揮重要作用。
改革構成新常態的重要內容
觀察中國經濟形勢,必須有改革這個維度。2014年,我國重大改革接連不斷,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織密社會保障“安全網”、深入推進自貿區建設、全面推出財稅體制改革,這些改革增強了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可持續性
“觀察中國經濟形勢,還須有改革這個維度。”李揚代表強調。
2014年,我國重大改革接連不斷,僅在經濟與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就有近50項改革措施開始實施或已推出。在行政體制改革方面,2014年,行政審批制度再度減少300項,適應了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方向。我國在上海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其體制變化的要點,一是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二是對企業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從長期戰略上看,這些制度安排將複製到全國。因此,面上的減少審批和點上的自貿區試點是相互呼應的。這是一個其意義無論如何強調都不過分的變化。
第二個變化是商事制度的變化。商事制度簡化了,過去對興辦企業的限制大規模減少了,人們辦企業、開公司、創業就容易多了。在這樣的變化下,2014年,1300萬個新企業建立起來,其中大部分是中小型企業,而且集中于服務業。試想,假如一個企業吸納一個人就業,那就能提供1300萬個新就業崗位。應當説,在經濟增速下滑的情況下,就業仍實現了增長,正是這樣得到維持的。
第三個變化發生在社會保障領域。2014年末,我國啟動了社會保障制度的並軌,此前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制度都有進一步的改革。這些制度形成了中國社會經濟運作的“安全網”。近年來,我國宏觀管理體系可大致概括為3句話,即宏觀穩定、微觀搞活、社會制度托底。可見,社會保障制度是保證社會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安全網”,這個“安全網”在去年基本織就,它保證了我們能夠承受較大的增長率變化衝擊,從而從容進行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換。
第四個變化是自由貿易區有了紮實的發展。對內,在2014年底,原先只在上海的20余平方公里上試點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實踐,開始推廣到天津、福建和廣東。與此同時,對外,為應對TPP、TTIP等由其他國家主導且對我國不甚友好的自由貿易區發展,我國穩步地與一系列國家和地區,包括一些發達經濟體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現在已達10余個。上海自貿區建設、自貿區原則在全國的複製,以及中國與周邊國家陸續簽署一系列自貿協定,不僅表明中國在堅定地沿著市場化的方向推進改革,而且表明中國作為一個崛起的負責任大國,正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第五個比較重要的變化,就是在2014年全面推出財稅體制改革。由於這項改革涉及面極廣,它將分步驟順次展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歷史地看,正是因為我們在1994年對財稅體制進行了改革,其後的20餘年我國的高速發展才有了適當的環境。如今,面對經濟新常態,20年前形成的財稅制度已難以適應,我們需要有一個更為現代化的財稅制度體系,而且作為其他改革的制度基礎,這項改革宜在全面改革推出之初展開。
李揚代表説,新常態是中國經濟全面變化的綜合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熟知且高度關注的數量型指標正發生著向下的變化,而我們過去陌生且重視不夠的品質型指標正發生著向上的變化,與此同時,改革正在穩步推進。現在看來,這個過程將延續較長時期。面對這樣高度複雜的局面,我們一定要保持清醒頭腦,不受干擾,穩步推進,從容應對,千萬不能對此變化的某些側面過度解讀,從而驚慌失措地採取飲鴆止渴的對策。總之,我們應有戰略定力。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