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力外流凸顯中國零售業之殤
- 發佈時間:2015-03-03 21:30:52 來源:國際商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日,春節期間45萬中國旅客遊日,並狂擲1125億日元(約合59.3億元人民幣)用於購物的消息引起諸多媒體熱議。
而與此同時,羊年國內消費市場卻平淡開場。據商務部監測,2015年春節黃金周(2月18日~24日),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約6780億元,比去年春節黃金周增長11%。2015年春節黃金周消費增速比2014年下降了2.3%。國內消費不振,中國遊客赴國外消費卻極為火爆,中國消費力外流現象越演越烈。消費力外流凸顯中國零售業之殤。
成本之殤
中國人到海外購物已從前些年的購奢侈品或名牌産品,逐漸變為對奢侈品、名牌産品、電器、日用品、食品等全面“掃貨”。記者連續多年赴日旅遊,而且每次去都能接觸到較多的“掃貨”狂人。記者觀察到,中國旅客赴日“掃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以前喜歡購買奢侈品、名牌産品、電器産品到現在逛掃日用品,“掃貨”渠道早已從百貨店、奧特萊斯蔓延到專業連鎖店、超市、雜貨店甚至農貿市場。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內外價差。
工資水準更高的發達國家,無論是歐美還是日本,名牌商品和日用品售價都比中國低。比如虎牌電飯鍋,在日本合人民幣二三千元一個,中國要賣到三四千元;一雙兒童耐克鞋,日本合人民幣220元一雙,中國則350元一雙;虎牌保溫水壺,日本100多元一個,中國則合300多元一個。
造成內外價差有諸多原因。首先,較高的關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消費品的內外價差。隨著對進口商品關稅的不斷調整,一些進口商品的關稅逐漸下降,將對縮小內外價差起到一定的作用。其次,中國零售業現有盈利模式是導致內外價差的重要原因。我國現行的零售業盈利模式之一是百貨店的聯營制,聯營制催高了商品價格。另外,物流成本高也成為內外價差的重要推手。有關資料顯示,2013年全國社會物流總費用達10.2萬億元,佔GDP的比率為18%,這一比率高於美國、日本和德國9.5個百分點左右,高於全球平均水準約6.5個百分點,而且也明顯高於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印度是13%,巴西是11.6%。
信用之殤
在國外不會買到假貨,國外買的商品品質更可靠,是國人更愛在國外消費的另一重要原因。
中國早已告別了商品短缺時代,人們也開始注重追求生活品質。在消費升級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追求商品品質,商品的精細、人性化,但在這方面,國內銷售的商品遠不如發達國家市場上的商品,因而也難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以保溫杯為例,在國內購買的保溫杯能達到相應的保溫時間且密封程度好不漏水,就算不錯的。但在日本市場上銷售的保溫杯,除密封性能好、達到規定的保溫時間外,還使用了更輕便的材質,有的杯口還有水流控制裝置,可以控制出水速度,防止嗆水。生活水準日益提高的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追求更人性化的商品,將目光轉向國外是勢所必然。
再加上國內消費市場還有不少偽劣商品混跡其中,有不少不良商家做虛假宣傳,推出貨不對板的商品,毀壞了國內商業環境,使整個國內商業信譽受到損害,讓消費者尤其是追求高品質生活的消費者對國內消費失去信心,進而將消費行為轉向國外。
要扭轉這種局面,須加大對偽劣商品的打擊力度,讓誠實守信的風氣大行其道。
服務之殤
發達國家零售業發展得較為完善,服務很規範,在商品推介、商品標識和商品退換貨方面都很規範。
記者在日本有過退貨經歷。在日本購買化粧品買錯了型號,儘管語言不通,但拿出購物小票和所購買的商品比劃一陣後,店家很痛快地辦理了退貨,而且在辦理退貨時依舊像接待購物時一樣笑臉迎送。而不像在國內,儘管有相關退換貨的規定,但退換貨時,總會遇到一些麻煩,或者受到店家的冷遇。尤其是網購産品,儘管去年出臺的新消法規定了經營者採用網路、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銷售商品,消費者有權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且無需説明理由,但不少消費者在辦理退換貨時卻會遇到很多麻煩。
有業內人士表示,在産品相同的情況下,是服務品質的不同,讓中國消費者覺得外國産品品質更好,感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