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露: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的七大機遇
- 發佈時間:2015-03-03 16:03:35 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王蒙:把兩會“文章”做得更好是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抓手與要點】
著名作家、學者王蒙認為,兩會的規範化制度化與常態化透明化,對於我國的發展、進步、現代化、法治化與民主化,對於政治文明、經濟建設與世道人心的優化,起著越來越重大的作用。現在,人大代表與政協委員則深深體會到自己作為國家和人民公權力主體的責任與使命,他們更明確地意識到自己是在行使審議、決策與監督等方面的職能。兩會推動著我國政治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建設。兩會的意義與力量在於反映民意的充分程度、深刻程度、明朗程度,在於它們能夠成為各界群眾與中央政府的橋梁與紐帶,在於它們對於自己的權利與義務、責任與意義的充分自覺,在於它們是我國民主政治的生動表現。兩會的運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兩會還大有前進的空間。
當下,兩會已經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化機制、一種政治生活的有聲有色的高端體現。兩會在前進,中國與世界對兩會的關注度與期望值越來越高。把兩會的“文章”做得更好,是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抓手與要點。尤其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今天,中國人民寄希望於兩會,世界在關注兩會。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兩會是一個風向標。2015年春天,看兩會如何體現更多的民主與法治、更多地推進民生福利,看中國如何沿著自己的道路實現成功與穩健的現代化,看中國人民如何創造前所未有的歷史新篇章,大家都關注著、期待著。
摘編自《光明日報》
【陳雨露: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的七大機遇】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陳雨露指出,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陳雨露指出,中國經濟“新常態”孕育著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擁抱新經濟體系的宏大發展機遇。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的七大機遇:第一,大改革與大調整的機遇。第二,大消費、大市場與構建“大國經濟效應”的機遇。 第三,“大縱深”與構建多元增長極的機遇。第四,“大人才”與構建第二次人口紅利的機遇。第五,“大創新”與構建技術紅利的機遇。第六,大升級與構建升級版中國經濟的機遇。第七,大開放與中國經濟全球佈局的機遇。
摘編自 光明網
【朱永新:經濟新常態需要精神新狀態】
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指出,改革開放的35年裏,中國經濟增長每7年差不多就翻一番,GDP年均以近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因此,面對當前的“新常態”,少數人無所適從,看不清方向;也有人害怕創新,擔心多做多錯;還有人認為好日子過完了,唉聲嘆氣。這三種現象,既是轉型時期人們的心理反應,也是需要關注與疏導的負能量。在經濟新常態下,特別需要良好的精神新狀態,才能應對自如,贏得這場挑戰。一、經濟新常態需要我們擁有平常心。二、經濟新常態需要我們擁有進取心。三、經濟新常態需要我們擁有自信心。人活著,歸根結底活的是一種精神。人創造精神,人又被這種精神所創造。經濟新常態需要精神新狀態。當平常心、進取心、自信心成為中國人精神的新常態時,這一束精神之光就會照亮我們腳下的探索之路,幸福就會成為中國人生活的新常態。
摘編自《人民日報》【姜輝:新型智庫建設要將短期應急之策與長遠戰略謀劃進行有機結合】
中國社會科學院資訊情報研究院黨委書記姜輝認為,新型智庫不僅要提供應用對策研究,而且要提供新思想、新知識、大戰略,使學術研究經世致用、為國獻策、為民謀利。同時,新型智庫應當以深厚思想和豐富知識為基礎依託、以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對策研究並舉並重,不可或缺。要促進學術研究成果及時有效地轉化為管用的決策建議。,沒有深厚的學術理論支撐,應用對策研究不可能深入、持續和有效。建設新型智庫不僅要實現理論創新與現實關切有機結合,而且還要將短期應急之策與長遠戰略謀劃進行有機結合。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安森東:農業資訊化建設與農業經濟發展相適應】
國家行政學院安森東認為,區域性農業資訊化建設模式的選擇直接受到其所依附的農業經濟系統的結構、功能、作用範圍、運作效率等的影響與制約。為此,我們要開展的區域性農業資訊化建設工作應與農業經濟發展協調推進,同步開展,協同發展。
現代資訊技術為農民接受現代化教育,接觸新知識、新技術等提供了條件和可能。為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應積極推動科技文化在農村地區的傳播與普及,引導農民現代資訊觀念的形成和發展,進一步豐富農民科普文化生活,全面提升農民群體的整體科技文化素質和資訊觀念。在此基礎上,根據變化了的情況,動態調整農業經濟發展戰略和策略,關注農業資訊化外部環境和內生動力的變化,以資訊化為手段和重要科技支撐,創造性地改變農業現狀,推動其持續健康發展,全面促進農業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與快速成長進步。
摘編自《經濟日報》
【焦成舉:增強意識形態的自信就不會信邪、不走邪路】
廣西自治區直屬機關工委焦成舉指出,國家利益以及社會形態的根本性差異,決定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不可避免。自新中國成立之日起,西方國家對我國實施的意識形態進攻和顛覆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當前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形勢更加嚴峻。要應對和抵擋西方意識形態的進攻,我們不應常處守勢,要變被動為主動,不含糊不遮掩,理直氣壯地擺事實講道理,積極掌握意識形態的話語權,不斷增強意識形態自信。
增強意識形態的自信就不會信邪、不走邪路。意識形態自信源於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科學性的堅信。意識形態是否科學,關鍵在於其是否是社會存在的正確反映,是否體現時代精神和社會發展趨勢,是否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系統科學地回答了在中國如何發展、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以及怎樣建設黨、建設什麼樣的黨和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中國的百年曆史以及今天所取得的成就都已證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科學性。要充分認識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積極作用,主動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自信。
摘編自《廣西日報》
【赫然:新時期我國的憲法實施應主要明確三個問題】
赫然撰文指出,新時期我國的憲法實施應主要明確三個問題赫然撰文指出,新時期我國的憲法實施應主要明確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憲法實施是指憲法條文的直接實施,而不是憲法條文的間接實施。《決定》對憲法實施的定位,不是指憲法的間接實施,而是指憲法的直接實施,是將抽象的憲法規範與具體的憲法事件相聯繫,是將憲法規範應用於具體的憲法事件。第二,憲法實施應當立足我國的基本國情和制度背景,突出憲法實施的“中國特色”。《決定》立足我國的具體國情,要求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式機制,正是在對我國憲法實施本土資源進行客觀分析和冷靜思考的基礎上提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憲法實施制度。第三,憲法實施的重點是憲法監督。《決定》在闡述我國的憲法實施制度時,也始終將重點放在憲法監督制度的層面,指出:“加強備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設,把所有規範性文件納入備案審查範圍,依法撤銷和糾正違憲違法的規範性文件,禁止地方制發帶有立法性質的文件。”憲法監督是實現憲法直接實施的主要路徑,是憲法實施的核心內容。
摘編自《吉林日報》
朱永新:經濟新常態需要精神新狀態
葛豐:新常態下地方政府投資更應重質
左曉蕾:激活新常態經濟亟需新國策新戰略
李曉鵬:“新常態”條件下中國國家經濟戰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