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探訪“火星移民”真相 項目推進人承認“太樂觀”

  • 發佈時間:2015-03-03 08:41:00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張亮 范淩志 姜潔  責任編輯:羅伯特

  

  《環球時報》記者按照“火星一號”負責人提供的辦公地址,到荷蘭的阿默斯福特暗訪。(攝影:張亮)

  “我們的辦公地點是和別人合租的,只有週一和週三有人。週五沒人。”“火星一號”項目首席執行官巴斯·蘭斯多普3月2日在電話中這樣對《環球時報》記者説。是人類的一次偉大探索,還是一個騙局?這個38歲的荷蘭人與他創始的移民火星項目自2011年3月開始啟動、2013年春天正式運營以來,就一直吸引著數萬想要探索火星的愛好者,也承受著巨大的質疑。前不久,“火星一號”公佈了第三階段入選的全球百名“種子選手”,其中有兩名來自中國大陸,另有兩名為華裔。但很快,“火星一號”的負面消息接踵而來,資金、技術都被批“不靠譜”,甚至被揭連辦公地點唱的都是“空城計”。2月底,《環球時報》記者按照“火星一號”負責人提供的辦公地址,到荷蘭的阿默斯福特暗訪,結果失望而歸。不過,對於一心想要移民火星的參與者來説,他們現在仍在耐心等待。

  辦公地點竟是房産公司

  荷蘭人搞的“火星一號”被吵得沸沸颺颺,但《環球時報》記者2月27日專門趕到“火星一號”項目註冊地——荷蘭阿默斯福特市車站廣場路28號,卻被澆了盆冷水。阿默斯福特位於荷蘭中部,從阿姆斯特丹坐火車不到1小時就可以抵達。經記者尋找,車站廣場路28號坐落在火車站對面一棟普通居民樓內,然而,卻找不到任何“火星一號”掛牌辦公的痕跡。據觀察,28號是一家荷蘭房地産開發公司的辦公場所。難道這就是“火星一號”項目總部的辦公地點?這令記者實在難以相信。按照首席執行官巴斯·蘭斯多普的説法,記者週五去正趕上“不對外”的時間,但他很願意和記者再“面對面”交流。

  記者隨後走訪了車站廣場路28號鄰居。一名在當地生活了幾十年的老婦人風趣地説:“你們不知道嗎?荷蘭人充滿豐富的想像力,能把辦不到的事講得很科幻。我在這裡生活了幾十年,從不知道這個能讓人上火星的辦公地點就挨著我們家。”另一個年輕姑娘也表示,沒聽説“火星一號”的辦公地點在這裡,並認為這個項目實現起來太難了。

  “在地球生活得不錯,我可不想去火星餓死。”火車站的一名鐵路警察笑著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曾在荷蘭電視台中看到過3個荷蘭人報名要上火星的節目,當時就覺得不太現實,因為荷蘭的科技水準雖然比較發達,但還沒有能力登上火星。至於“火星一號”的辦公地點就在附近,他也是頭一次聽説。針對“火星一號”辦公地點在阿默斯福特,記者又詢問了幾個人,得到的答覆是同樣的“不知道”。

  這兩年,荷蘭各大媒體也時常提到“火星一號”。《人民報》評論員布魯默夫認為,“火星一號”項目完全帶有“殖民火星”的想法,並預測即使移民火星也無法生存。該報還援引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報告稱,火星上還缺乏人類生存的很多條件,只能靠地球運送物資。《電訊報》文章認為,火星移民計劃的參與者必須清楚,自己要擁有所有技能來完成這個漫長的旅程,還要能忍受極端的心理負擔測試。《新鹿特丹商報》和《共同時報》的觀點是志願者去火星就是“送死”,因為這個移民火星的計劃還不成熟。

  “現在的懷疑10年後可能都是錯的”

  儘管連荷蘭媒體都不看好這個火星移民計劃,但荷蘭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火星一號”項目大使傑拉德·胡夫特教授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火星一號”工程繁複,科技必須滿足極其嚴苛的可靠性與安全性要求。他認為團隊所有估計都是樂觀的,樂觀主義是這樣的計劃所需要的,“畢竟有了一個計劃,並試圖在期限內完成它是一件好事”。胡夫特同時也承認:“如果未來幾年計劃被大量修正,如延期、花費超支等,我並不會感到意外,也不會因此對團隊不滿,因為這些都是難以預測的。”

  “火星一號”項目新聞官蘇珊娜《環球時報》向記者肯定了計劃的可行性。她表示:“‘火星一號’此前曾與世界多家經驗豐富的航太公司討論過,我們的計劃是基於自身研究和這些世界領先航太技術團隊的反饋。我們對預算、時間表和任務要求都非常有信心。”在新聞官接受採訪後,巴斯·蘭斯多普也通過郵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不會對每個選手進行評論。”

  美國國家宇航局前首席技術官梅森·派克2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火星一號”計劃的成功取決於資金是否充足以及包括太空飛船在星球表面安全著陸所需要的技術。派克認為,創業精神和個人投資在未來一個世紀裏很可能決定航太經濟。“火星一號”就是首批個人努力的體現,歷史已證明,投資航太技術長遠來看會有所回報。他表示:“我相信這個計劃的價值會變得顯而易見,即使‘火星殖民地’需要更久的時間才能建立起來。”美國“Vice新聞”防務編輯、太空問題評論家瑞恩·費斯1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沒有必要説‘火星一號’是個騙人的項目,它可能只是一個沒有關注到細節的夢,不切實際很容易導致這個項目失敗。報名參與者都已成年,如何花費時間和金錢是他們個人的選擇。如果能得到足夠資金,他們也可像其他項目一樣購買火箭。誰能知道呢?10年後,興許現在所有的懷疑都被證明是錯的。”

  “我認為這個項目炒作的嫌疑更大一點,因為登陸火星計劃目前還沒到選人去的程度,換句話説,如果真的實施火星計劃,選人不是主要問題。”清華大學航太航空學院王兆魁博士與《環球時報》記者談起“火星一號”時開門見山。王兆魁説,當下很多技術層面的問題都還沒能解決,比如動力系統安全性、通信安全、生存保障措施等等。對於人類大概要多少年後才能真正登陸火星,王兆魁並沒有給出一個預測,他表示至少目前的技術水準,還很難有突破,“比如推進技術,需要一個顛覆性的進步,去火星才有意義”。

  入選中國“火星迷”很坦然

  如果“火星一號”計劃成真,1982年出生的李大鵬,在2025年成行時將43歲。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自己最想在火星做的事情就是拍一部紀錄片做科普,“作為火星人,肯定要向地球人介紹一下火星啊!”中國農業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畢業、現就職于邯鄲市林業局的李大鵬還表示自己的專業背景或許能對火星上的作物種植研究有幫助。2月13日,李大鵬得知自己入圍火星移民候選名單,在他看來,這100人只能説是種子選手,最後只有4人將成為第一批被送往火星的人。

  1月19日上午9時半,李大鵬按照約定坐在電腦前,接受“火星一號”項目面試官諾伯特·克萊弗特的視頻面試。在此之前,李大鵬按照項目發的兩個連結,已做好“如何做好網路面試”的充分準備。李大鵬説,他與“火星一號”首席執行官巴斯·蘭斯多普沒有直接的聯繫。李大鵬按照面試要求,穿著白色襯衣和西褲出現在視頻中。面試全程是英文,包括一些技術性問題,如:第一個火星基地鋪設太陽能電池板,需要鋪多少平米?火星的大氣壓強相當於地球上多高海拔的大氣壓?李大鵬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回答這些技術問題並不困難,沒有超出項目團隊之前提出的問題範圍,他把答案列印出來後一直在背。

  李大鵬認為正是自己精心的準備才得以入選,在此之前,他僅買有關火星的書就花了1000元左右。外界有聲音質疑“火星一號”是騙局,對此,李大鵬表示,“火星一號”項目團隊並沒有與他這樣被選拔出來的志願者進行過內部溝通和交流,但他並不認為這個項目存在欺詐。他説:“指責是騙局的文章2013年5月就有,當時‘火星一號’就曾公開回應過質疑。如果説項目創始人拿到錢後去買好車買別墅,這種情況才是騙局。而另一種情況,是這個組織募集了資金去做這個事情,但最終沒成功,這種情況不能説是騙局,一個創業公司去創業也有很大失敗的可能,投資者的錢打水漂了能説是被騙了嗎?”

  李大鵬説:“即使最終證實‘火星一號’項目是騙局,也不會起訴對方,因為我在報名之後才開始買書,去研究學習,整個過程收穫了很多。而且打國際官司代價太高,給他們交的也只是11美元的報名費。接受採訪時,李大鵬始終對這個項目很有信心,但他也表示,這個項目要成功最大的挑戰還是資金,“如果它起始資金有10億美元,再去募集60億美元就比較容易,但它起始資金只有幾十萬美元,一個小公司要做這個幾十億美元的大項目,很難有號召力”。不過,李大鵬也説,他們的團隊裏好幾個都是擅長商業運作的,甚至還説要和荷蘭搞真人秀的機構合作,把選拔宇航員的過程都錄下來,拍成紀錄片,或者實時轉播來吸引眼球和資金。

  另一名入圍火星移民候選名單的中國志願者林曉霞是汕頭人,現年31歲。目前在廣州一家服裝外資企業做業務跟單工作。同李大鵬一樣,“想在火星尋找生命”的林曉霞也沒有同巴斯·蘭斯多普直接聯繫過。對於項目的真實性,林曉霞對《環球時報》記者説:“偉大的歷史事件剛開始時都會遭遇一些質疑的聲音,這是正常的。應該不會是騙局,但肯定有失敗的可能。”

  “火星一號”,冒險的商業創新

  暢銷書《鋼鐵俠是怎樣煉成的——伊隆·馬斯克的跨界創新人生》的作者羅慶朗2014年在書中提到過“火星一號”項目,他當時的感受是“火星一號”更像一次冒險的單程太空旅行,項目難度很大。羅慶朗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與其説“火星一號”項目是“騙局”,不如説它是一種“借船出海”式的商業模式創新。

  在羅慶朗看來,“鋼鐵俠”美國億萬富翁馬斯克打造過的四個産業——貝寶(Paypal)、特斯拉電動車(Tesla)、太陽能城市公司(Solar City)、私人太空發射(Space X)形成一個完整的邏輯體系,都是他想移民火星的前提。

  羅慶朗説,2013年他就在密切關注“火星一號”項目會與哪些宇航公司合作,因為該組織不具備製造火箭和飛行器的能力,目前來看,“火星一號”與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英國薩裏衛星技術有限公司有合作。他認為,馬斯克的火星計劃與“火星一號”不同之處在於:馬斯克的Space X 公司自己研製火箭、衛星、載人飛船,並且還在嘗試研製出可完全、快速重復使用的火箭,這對於移民星際十分重要。他計劃10到20年內讓人類到達火星,並最終在火星建立人類基地。馬斯克設想用液氧和甲烷燃料的巨型可重復使用火箭發射乘員,每個座位的票價約為50萬美元。

  羅慶朗認為,“火星一號”報名門檻低或是人們熱情高漲的原因。只需年滿18周歲、身高介於1.57米至1.9米之間、裸眼視力、矯正視力或戴隱形眼鏡後達到1.0,與傳統宇航員要求不同,“火星一號”計劃設定的報名者門檻低得讓人有些意外。進入“火星一號”官方網站,主辦方羅列了“宇航員應具備的關鍵特徵”——承受力、適應性、好奇心、信任度、創造力,而這5個關鍵詞同樣並未涉及專業知識和技能,而是更傾向“高情商”。羅慶朗説,如果説“火星一號”計劃是虛幻的話,它之所以能夠獲得追捧,在於迎合了人們一種理想的渴望和追求。(環球時報記者 張亮 范淩志 姜潔)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