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瘦”兩個村一條“同城”路
- 發佈時間:2015-02-27 04:32:44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付偉鄭可歡
簡政放權,除了手續精簡、許可權下沉,政務服務的“最後一公里”如何才能真正連通?村改居,除了換換牌子、變變身份,公共服務的二元結構能否同步走入歷史?近年來,廣東省佛山市通過推動以“農村同城化”為核心的城鄉統籌發展,對基礎薄弱的村莊,在政務服務窗口前移為村幹部減負方面下功夫,而對基礎較好的村莊,則將著力點放在通過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在公共服務供給方面為村集體卸擔子上。
近日,記者來到佛山市三水區大塘鎮永平村和南海區獅山鎮聯星社區,實地感受“農村同城化”協奏曲在這一“瘦”一“肥”兩個村莊中的不同旋律。
村民辦事不出村
永平村地處佛山、肇慶、清遠三市交界地帶,距離佛山城區將近80公里。用當地人的話説,這裡已經在佛山的“北極圈”以內。然而,在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黃立強眼中,在永平村,“位置偏遠”與“閉塞落後”並不是一對孿生詞語。“現在,村民要就業,旁邊就是工業園;要辦事,村公共服務站可一站搞定;要出行,區、鎮公交幾條線路穿插村中。”黃立強説。
永平村公共服務站服務窗口前,“民政業務、人民調解、勞動就業、綜治維穩、人口戶籍”等10來個業務牌匾整齊地擺放在一起。臨近年關,服務站裏顯得有點“冷清”。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平時每個月這裡要辦理各類事務近200宗,其中僅民政救濟一類就有70宗左右,“這還不包括回答村民的各種諮詢。”
“自從村裏有了公共服務站,村幹部們省了不少心。”黃立強説,之前,村民辦事,一般都要跑到鎮裏去,不但飽受排隊之苦,還會時常因為程式不明、材料不全等來來回回好幾趟,“現在,村民只要把材料遞進窗口,服務站進行審核後統一轉交鎮裏辦理即可。”
公共服務站讓審批更接地氣,“鎮領導駐村接待日”則讓村民有更多機會可以跟“能解決問題的人”面對面交流。每週二下午3點至6點半,由鎮委書記帶隊、鎮政府各部門6名幹部組成的“直接聯繫群眾組團”便會在村辦公樓內“擺攤設點”。黃立強説,幾年前他做調解主任時,每年到鎮裏陳情的有5~6宗,“現在基本歸零了。”
陳情的人少了,想致富的人多了。在黃立強看來,這是“農村同城化”帶給永平村最為顯著的變化。他拿著一沓農民培訓宣傳單告訴記者,年後村裏準備和當地一所職業學校開辦幾期農村富餘勞動力技能培訓班,第一期主要安排汽車美容和月嫂,“已經有幾百人報名。”
政府補貼成常態
與農業至今仍然挑起永平村集體經濟“大梁”的情況不同,在位於佛山經濟“心臟”內的聯星社區,已經很難能再覓到農村的影子。“目前,整個社區耕地面積不超過30畝,5000多人中只有15個人還在從事農業,而且大多只是種種菜鍛鍊身體。”一位聯星社區幹部告訴記者。
去年,聯星社區集體經濟規模總量達到9000余萬元,年均總分紅超過6000萬元。在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江兆啟看來,集體經濟財富高地的隆起,除了有發達的電子、燈飾製造業支撐,更為重要的是當地政府近年來不斷加大的財政反哺力度,減輕了村集體在公共服務方面的負擔。
江兆啟説,“村改居”之前,村級公共服務功能往往要集體獨自承擔,對於外來人口占常住人口一半的聯星村來説,負擔相當沉重,而現在,“財政補貼已經成為各項公共事務資金來源的‘新常態’。”環衛保潔方面,每年340多萬費用中,60%由政府埋單;污水治理方面,當地財政投入1個億,為聯星社區和周邊4個社區鋪設了截污管道;安全小區建設方面,視頻監控系統400萬建設資金全部來自財政支出,運作維護費用社區也僅需負擔一半;文體活動方面,無論是文藝演出,還是籃球比賽,每項活動都能拿到3000~5000元的政府補貼。
“這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還利於民。”江兆啟告訴記者,集體經濟負擔輕了,便有能力讓社區居民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以醫療保障為例,聯星社區通過集體出資與居民互助相結合的方式,在醫保基礎之上,為居民再報銷20%醫藥費。“村集體每年要補貼100萬元左右。”江兆啟説,聯星社區還成立了佛山市第一家村級慈善會,為突發重大疾病等困難居民提供幫助,“居民看病已經基本不用自己掏錢。”
作為市人大代表,江兆啟從人大會上帶給社區居民最新的好消息是,今年鎮政府46%的財政支出將用於推進“農村同城化”,而南海區“村改居”財政投入將達到5.2億。“有車有樓,不如有個農村戶口”,正在成為佛山人耳熟能詳的流行語。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