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醫療變革未來醫療服務模式
- 發佈時間:2015-02-26 01:31:31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創新啟示錄
2014年被視為中國移動醫療元年,創業項目層出不窮,可穿戴設備、遠端醫療、醫療大數據平臺等新載體紛紛建立,以移動醫療為基礎的雲端醫院、未來醫院、空中醫院等新概念層出不窮。但是商業模式如何?可以持續發展、真正落地的模式正在演繹過程中,各方的博弈也在進行。
1月31日,由輝瑞中國聯合經緯中國等多方共同舉辦的“創新e療”創業大賽正式召開。在200多個參賽項目中,經過項目初篩和激烈的路演角逐後,杏樹林、掌上藥店、掌上糖醫3支創業團隊斬獲前三甲。
作為一個工業藥企,輝瑞中國區域總裁吳曉濱博士表示,移動醫療將成為我國醫療衛生改革的積極推動力,在未來幾年將持續升溫並迎來井噴式發展。
行業面臨井噴式發展
據《2014中國醫藥物資協會發展狀況藍皮書》顯示,我國移動醫療APP發展迅速,現階段已達2000多款。
藍皮書指出,目前移動醫療APP主要分5種,包括醫藥産品電商應用,滿足專業人士查詢專業資訊的應用,滿足尋醫問診需求的應用,預約掛號及導醫、諮詢和點評服務平臺,細分功能産品。
事實上,目前醫療APP火爆的原因也正是現行醫改的難點。“移動醫療火爆的驅動力主要是醫療資源的不平衡,高新技術的突飛猛進,民間資本的追逐。”弘暉資本管理合夥人王暉表示,作為投資機構,希望能與制藥企業、醫療機構、保險公司一起構建醫療生態圈。
據普華永道的評估報告顯示,到2017年,全球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將達到230億美元,中國則有望達到25億美元。軟銀中國資本管理合夥人華平表示,當下是移動醫療融資的最好時代,只要項目能滿足公眾的就醫需求,就可以向資本市場要錢。
“在更廣泛的領域和社會經濟層面為老百姓提供高品質、可獲得和可負擔的醫療衛生服務是中國醫療衛生改革的重要目標。”吳曉濱博士表示,輝瑞公司希望攜手優秀的創業團隊、投資機構、醫學界專家等一起來探討創新的“改善就醫理念 提升治療效果”移動醫療模式,將線下資源對接到移動醫療平臺,為中國廣大患者帶來更高效更優質的醫療健康服務和體驗。
與會各方一致認為:移動醫療有利於擴大醫療服務獲取渠道、優化健康資訊數據、提高醫務人員工作效率、提升患者就醫體驗、緩解患者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成為我國醫療衛生改革的積極推動裏,在未來幾年內將持續升溫並迎來井噴式發展。
患者管理模式“生病了”
雖然移動網際網路已經滲透到生活、社會每個環節,但是,當移動碰到專業性強、技術壁壘高的醫療行業又會是怎樣的景象呢?
當下一個中國人的典型就醫經歷往往是:門診時和醫生溝通的時間平均三分鐘,有問題不敢多問,因為後面的病人已經擠到醫生辦公桌邊了;拿到治療方案,“百度”驗證是否靠譜,眾説紛紜,越看越糊塗;出現藥物不良反應或病情有進展時,不能及時回到醫院請教醫生,因為掛號實在是太難。
從醫生的角度來説,從診前教育、就診、診斷、診後整個環節來看,最容易移動起來的是患者的診前和診後的隨訪,範圍包括了健康管理、疾病管理、診斷醫療這三個最主要的方面。另外,在醫生眼中,每天出門診忙到喝水的時間都沒有,回到家累得話都不願説,更別提犧牲休息時間接聽患者和家屬的電話。醫患矛盾突出,很多患者對醫生不信任,讓本來有限的醫患溝通變得更加艱難。
缺位的患者管理,導致疾病管理效果不如人意。
北京醫師協會副會長、農工黨中央醫委會副主任、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教授提到了一個痛點:疾病管理。“現在所有新技術新藥物都在臨床研究階段,都有相關的管理措施,而在人群健康管理方面卻幾乎為零。”支修益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
“我們國家和國外最大的差距,就在初級保健基礎醫療。”吳曉濱博士則認為,移動醫療創業最應突破之處在於基礎醫療,“如果移動醫療能夠讓大夫通過多點職業,培養線下醫生、社區醫生,這個問題有可能我們國家是基礎醫療的突破口,通過網際網路打破基礎醫療的瓶頸。”
患者管理品質及效率亟須提高
中國的醫療市場是巨大扭曲的能量場。
目前,中國醫療資源過度集中在大型三甲醫院,基層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社區和基層醫療機構還無法充分承擔首診的功能,導致患者看病難的狀況依然嚴峻。“中國80%以上的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在三甲醫院,導致了三甲醫院重點學科的醫生非常繁忙。另一方面,基層醫院和社區服務中心可使用的醫療資源和技術支援有限,潛力不能有效發揮。”支修益教授介紹説。
然而在臨床實踐中,醫生總是希望能在治療的關鍵環節中,與自己的病人進行高效、有針對性的持續管理。“尤其是腦卒中患者的急性期治療可以在大型三甲醫院完成,大多數患者出院之後就可以由社區醫生通過移動技術進行規範的二級預防和康復管理,不必再由三甲醫院的醫生長期跟蹤。”全國腦血管病防治研究辦公室主任王文志教授表示。
很顯然,慢病管理已成了醫療APP最重要的發展方向。國家心血管病中心辦公室主任陳偉偉教授表示,中國的慢性病人超過三億,移動醫療的産品可以讓用戶自己管理疾病,一旦用戶數量達到一定規模之後,社會和商業價值就將會出現。
陳偉偉教授繼續解釋説,在傳統的治療過程中,醫生與患者的關係基本上是“一對一”的診斷與治療關係,而應用移動管理平臺後,醫生以團隊的方式對大量患者進行管理,而患者也可實現了網路式的管理,“我可以對我的患者可進行線上標簽化管理,同時也能第一時間就患者的血糖狀況進行諮詢解答。”
不過,支修益教授也提醒公眾,目前移動醫療的發展尚屬探索階段,廣大消費者一定要選擇具有專業醫生資質的醫療APP進行使用,否則可能將貽誤病情。
移動醫療離不開醫生
在輝瑞中國區總裁吳曉濱博士看來,移動醫療離不開醫生,離不開醫院,怎麼把這兩方面的優勢結合起來是關鍵。
在平安創投總經理張江先生看來,“保險公司至少從現在來看,越來越大的潛力願意為這個買單。”從商保的利益和驅動來看,在醫院前做健康管理,在醫院中做控費,在醫院後做疾病管理,這個模式和美國模式就會比較接近,像美國商業模式在中國也可以做一些嘗試。
北京新陽光慈善基金會劉正琛會長認為,大家談很多商業模式,但往往忽略了一個特別重要的群體——患者,這個群體有可能是你的用戶,甚至有可能是你直接付費的客戶。“如果移動醫療項目希望既從患者收費,又從企業這邊收費,對患者來説公信力、客觀性就會是一個挑戰。”
然而,支修益教授卻表示,政府才是最大的買方。如果移動醫療公司和政府合作是最理想的;同時他認為,醫藥公司也很重要,在臨床推廣過程在疾病管理和藥品管理方面有很好的可信度和誠信度,跟醫藥公司合作可以推動潮流的發展。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