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01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魯甸:冬日裏的“暖陽”

  • 發佈時間:2015-02-24 05:59:1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半年過去了,魯甸地震災區災後重建進展如何?災區群眾生活得如何?鄉親們還有哪些心願?2月17日至21日,《經濟日報》記者來到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蹲點採訪,與災區幹部群眾一道迎接羊年春節。

  安置點裏的精神家園

  每年的農曆臘月三十,魯甸縣龍頭山鎮的鄉親們家家戶戶都會貼對聯,做“長白菜”,吃團圓年夜飯,來慶祝農曆新年的到來。然而,2014年8月3日,一次突如其來的6.5級地震改變了這裡平靜而又祥和的生活。

  “知恩、感恩、報恩;愛黨、愛國、愛家。”灰街子安置點內的板材集體廚房上鮮紅的標語格外醒目,近20位村民正在集體廚房裏忙著準備年夜飯菜肴,陣陣香氣撲鼻。

  今年45歲的謝常林正忙著洗白菜和菠菜。地震中,他的弟弟不幸遇難。2月18日傍晚6時8分,在這個被當地人稱為“6順利”、“8發財”的特殊時刻,謝常林和龍頭山鎮的近300位鄉親們一樣,團聚在灰街子安置點廣場前,一邊吃著集體團圓年夜飯,一邊和親戚鄰里聊著家常。

  龍頭山鎮的冬日暖陽已經持續幾日。農曆正月初一的午後,一場以“感恩奮進建家園、和諧安然築未來”為主題、災區群眾自發組織的“春晚”綵排正緊鑼密鼓進行中。今年44歲的彝族婦女陳紹翠,正與她的12位隊友排練舞蹈《金色的旋子》。她告訴記者,一個月前,安置點附近受災群眾自發編排了80多個以感恩、互助、自強為主要類型的歌舞、小品等節目,在農曆正月初一、初二進行兩次全體綵排,初三正式演出。她的小女兒和丈夫也參加了今年“春晚”,分別表演彝族舞蹈和演唱歌曲,把精心準備的表演奉獻給災區群眾是她們一家三口的小小心願。

  在沙壩村回龍灣安置點,一排排鋼架結構的聯排住宅主體工程建設已接近尾聲,這是260多戶村民安置住宅,預計今年上半年即可入住。據統計,截至2月18日,有超過1.5萬戶的受災村民搬進了新房。

  “我來給鄉親們拜年啦!”面前這位個子不高、身材有些消瘦的中年人,是龍頭山鎮龍泉社區黨總支書記唐正雲。他去年帶領幹部群眾徒手救出15位被掩埋的父老鄉親,安全轉移3000多名受災群眾。“無情的地震雖然讓我們失去很多至親好友,但魯甸人民始終熱愛這片美麗的土地,只要我們永不放棄、自強不息、團結奮進,就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兒……”唐正雲動情地説。

  救災帳篷門前,婦女們做十字繡、洗曬衣服,忙裏忙外始終露出笑容;年夜飯桌上,長白菜、繡球丸子、燉酥肉等“八大碗”應有盡有,一家人舉杯慶祝好不熱鬧;“春晚”舞臺上,石蝶等小朋友表演的手語歌曲《國家》贏得了陣陣掌聲……地震無情人有情,安置點內正不斷凝聚起重建家園的精神力量。

  紮根災區的堅守

  在魯甸地震黃金救援期,一支支社會力量,全天24小時輪流義務上崗,跑機場、火車站、長途汽車站搬運物資,奔震中龍頭山鎮做後勤服務,他們的汗水灑滿救援一線,他們的真心感動整個魯甸。半年過後,他們中的一些人仍然在災區鄉親們周圍,成為震後災區一道亮麗和諧的風景線。

  在灰街子安置點的帳篷內,記者見到了今年63歲的龍泉村謝家營盤社村民謝維禮。在地震中,他的2個女兒、3個外孫都不幸遇難,今年春節,家裏只剩下他一個人。

  劉昌偉來了,永波來了,志願者們都來了。“謝老,這是您愛吃的蘋果、橘子和香蕉,我們給您送來了,給您拜年了!”昭通市安然公益事業聯合會的志願者劉昌偉是滇東北律師事務所的律師,去年地震發生後,劉昌偉和其他9位安然公益事業聯合會的志願者紮根災區半年有餘。

  地震前,謝維禮的兩個女兒原本都在外地打工,地震發生時,她們正趕回龍泉村幫父親收拾花椒。可萬萬沒想到,這短暫的幾日相聚卻成為訣別。

  災區恢復重建階段,“劉昌偉們”不僅幫助謝維禮置辦過冬物資、做飯送菜,還不時和老人聊聊天。在龍頭山鎮,安然公益事業聯合會又派固定人手聯合全國多支社工組織忙碌在受災群眾周圍,成為鄉親們思想交流、心理安撫的主心骨。

  來自河北保定的志願者吳和春已經做了近40年志願工作,自1976年唐山地震開始,他的救災足跡遍及汶川、玉樹等多個災區。今年春節,他自願留下來給魯甸災區群眾修電視,讓大家都能看上央視春晚。

  吳和春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年前鎮裏的領導主動給他500元補助,他“收下”後,自己又添了500元,給受災較為嚴重的10戶家庭每戶補助了100元;村子裏早早給他預備好的免費屋子他不住,偏偏要花費每月300元的房租。“災區的老百姓不容易,我不能花他們一分錢。”吳和春説。

  為了保障翠屏小學師生3月9日可以正常開學,建工集團的建築工人們堅守到農曆臘月二十九,農曆正月初四就又開始快馬加鞭工作;為了確保過年期間山區路通人順,昭通市交警支隊魯甸大隊龍頭山中隊的近10名交警一直堅守在一線崗位……

  冬日裏的暖陽,照亮了龍頭山鎮的一排排帳篷,更照進了災區群眾的心裏。

  早點住上新房的期盼

  羊年最大的心願是什麼?在魯甸,當記者向受災的村民提出這個問題時,聽到最多的回答是,“早點住上新房,明年在新家裏過年。”

  在龍頭山鎮沙壩村回龍灣恢復重建集中安置點,200多棟小樓房已經初具規模,二層高和三層高的新居錯落有致地“站”在路旁。

  沙壩村新寨社村民葉大哥就住在離重建安置點一河之隔的地方,這200多棟小樓房中有3棟將會成為他的新居。“眼看這新樓房一天一天地蓋起來,既高興又發愁啊。”葉大哥一邊吸著水煙,一邊向記者訴説著自己的心情。

  馬上就能住進新房了,為什麼要發愁呢?

  “想著要住進政府統一規劃建設的新房,心裏當然高興。可是,我還差20多萬元才能交齊這建設款。”葉大哥説。原來,村民們需要繳納每平方米1100元的建設款才能住進安置房,葉大哥一家6口人,總共要了300多平方米的樓房,需要交納30多萬元的建設款。

  葉大哥坦言,地震後,政府給每戶補助了4萬元幫助恢復重建。村裏蓋安置房徵用了他家800平方米的土地,給了4萬多元的補助款。這麼一算,他還差20多萬元的“窟窿”沒有補上。讓葉大哥發愁的另一個問題是,自己種花椒樹的土地被村裏徵用後,主要的經濟來源沒了,將來的生活該怎麼辦?

  其實,唐正雲比村民們還要著急。“現在還沒有開始規劃建設的主要原因,一是龍泉社區受災嚴重,地震後很多村民的土地界限模糊、難以區分,我們只好一家一戶地重新梳理,目前這一工作已進行了90%;二是重建安置點建設在哪,需要專家詳細論證。預計4月份,我們就可以動工了。”

  對於村民們發愁的問題,唐正雲表示,重建安置房不可避免地要徵用村民們的土地,徵用100平方米土地,將返還村民15平方米的安置房內面積,徵用1平方米土地將補助村民52.4元,以及2元的青苗費。同時,還會為村民們提供貸款。

  “為了保證村民們今後的生活,我們建設的新居,除了具備居住功能,將更看重其經濟價值。”唐正雲告訴記者,龍頭山鎮未來將重點發展旅遊産業,利用當地産銀的特點,以首飾文化為抓手,打造旅遊集鎮,“到時,村民們將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過上富裕的生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