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那些年中資行的海外戰投:7家從未減持
- 發佈時間:2015-02-18 10:24:06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步入2015年,隨著西班牙對外銀行(BBVA)和香港恒生銀行大手筆減持股份制銀行,外資行股東退出的話題再次發酵。
出於自身原因,外資銀行陸續減持甚至清倉中資銀行,屢次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頭條新聞。
2004年至今,一批外資銀行作為戰略投資者入股當時羽翼未豐的中資銀行,見證了後者從引資上市到發展壯大的蛻變過程。
證券時報記者梳理數據發現,2008年底至今,共有5家外資銀行清倉上市中資銀行股,但同時仍有9家外資行股東持有中資行股份,其中,入股至今從未減持的外資行有7家。
外資行股東緊急套現
2008年末至2013年9月,共有5家外資行清倉中資銀行的持股,究其原因,均與金融危機後的資本告急有關。
2008年最後一天,中國銀行的外資戰略投資者——瑞銀的持股限售期滿,後者即宣佈將其全部中行H股出售,套現約8億美元。
2008年的國際金融海嘯對歐美大行的資産負債表造成重創,瑞銀的清倉行動被外界解讀為“套現救急”。很快,接受英國政府救助的蘇格蘭皇家銀行也賣掉所有中行H股,套現24億美元救急。2009年1月7日,美國銀行開始減持建行H股,同年6月高盛開始減持工行。接著,花旗集團在2012年3月將浦發銀行的持股全部出售。
不同於上述幾家外資行,美國銀行和高盛持有的中資銀行的股數較多,金額較大,這兩家美資大行在2009年之後的數年裏,分6次減持中資行直至清倉。同時,多次減持加上鉅額的回報,也引發了中國投資者對它們“看空中國銀行業”的質疑。
外資行均否認上述觀點。從官方回應來看,美國銀行的減持與美國銀行業監管部門對資本的要求日趨嚴格有關。高盛首席執行官CEO貝蘭克梵曾對媒體回應稱,高盛仍然看好中國的未來。
從五大國有銀行來看,直至目前,除了匯豐銀行在交行的18.7%的持股,渣打銀行在農行的0.37%的持股,以及三菱東京日聯銀行在中行0.19%的少數持股外,其他外資銀行戰略投資者已基本退出投資。
減持股份行補充資本
2015年開始,外資行減持的對象變成了股份制銀行。
2015年1月28日,中信銀行公告稱接到西班牙BBVA的減持通知,累計減持逾5%,套現131億港元(約105.5億人民幣),且BBVA在未來一年內還有可能繼續減持剩餘4.7%的持股。市場人士表示,西班牙房地産市場受到重創使得BBVA財務狀況惡化,同時作為歐洲系統性重要銀行,BBVA急需提高資本水準。接著,2月10日,香港恒生銀行宣佈,將出售興業銀行5%股權,最高籌資127億元人民幣;剩餘5.87%的持股在90天內不會再出售,但也會定期檢視處置方式。
從這兩起減持情況看,不難看出外資行股東均有提高資本水準以應對監管的訴求。根據恒生測算,該交易可以提高恒生普通股一級資本充足率以及資本充足率約2.3個百分點。興業銀行相關人士也曾表示,恒生對興業的持股超過了10%,較大地影響了前者的資本充足率。
一位港資銀行高管分析稱,恒生減持興業背後有兩方面動機:一是恒生持股興業10年已累積了一定回報,目前來看,提高資本水準以增強資本實力似乎更為迫切;二是恒生近年來加大“陸港聯動”戰略的資源投入,在內地陸續增開網點,未來還需要大量資本投入。
華泰證券銀行業分析師張帥帥表示,從過去興業和恒生的高層互動來看,恒生更像是財務投資者。另一方面,興業銀行在10年間已成為具有競爭力的股份制銀行,恒生的減持乃至退出都不會對興業有顯著影響。但一位興業銀行人士卻稱,與恒生合作10年間,興業從恒生的零售業務上學習到不少,恒生並非純財務投資者。
堅決不減持的外資行
對比清倉和減持中資銀行的外資行,堅守中資行的外資銀行也值得投資者關注。截至目前,仍有9家上市銀行的外資銀行戰略投資者持有中資行股權,除了恒生銀行和BBVA之外,其餘7家外資行股東從未減持,多次增持的更不少。
最為典型的包括新加坡華僑銀行、德意志銀行、匯豐銀行和法國巴黎銀行。其中,華僑銀行從2006年入股寧波銀行以來,對寧波銀行的數次增發均積極參與,最近一次增持更達到監管規定的外資持股上限——即20%。華僑銀行去年還斥資384億港元(約309.3億人民幣)收購了香港永亨銀行,但對寧波銀行仍不離不棄。
另外,2005年入股以來,德意志銀行也數次增持華夏銀行,即使限售期滿也沒有減持——截至2014年三季末,仍然維持近20%的持股。至於匯豐銀行,從2004年入股交行至今也沒有出售交行的持股。另外,法國巴黎銀行在2013年初還悄悄地在二級市場增持南京銀行。
從上述外資行與中資行的業務互動交流來看,無一不體現戰略投資者對參股銀行的重視。例如,匯豐和交行多年來一直堅持互派高管學習的慣例;2013年6月,德意志銀行與華夏銀行在德國續簽全面長期戰略合作協議。
華東一家上市城商行高管稱,有些外資行清倉持股,而有些從未減持,只能從股東自身的財務狀況和戰略考慮來找原因;另一方面,入股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所需的金額和入股國有銀行也不是一個量級。
上述高管表示,相比其他歐美大行,德意志銀行的經營較為穩健,因此金融危機期間受到的衝擊較小,隨後也迅速地恢復了元氣;而新加坡的銀行也是以穩健經營著稱,且受益於東盟區域的壟斷地位,盈利增長較快,有足夠的資本增持中資銀行。記者 蔡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