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洪觀平:“中國外貿跌落困境”的論斷站不住腳

  • 發佈時間:2015-02-16 09:1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外貿形勢真有那麼差嗎?”這是今年首月進出口數據公佈以後,很多人的疑問。

  確實,單從數據本身看,進出口罕見雙雙下降,“衰退性貿易順差”創單月新高,讓市場人士大呼意外也在情理之中。但就此得出“中國外貿跌落困境”的論斷,顯然站不住腳。

  業內普遍認為,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2009年歐債危機爆發以來,月度出口能保持在1800億美元以上的,都不能稱之為“差”。今年1月份,我國出口2002.58億美元,雖同比下降3.3%,但仍在2000億美元之上。應該説,仍處於正常範圍之內。

  與出口相比,進口降幅之大遠超市場預期。一般情況下,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會促使進口量增加,形成“量增價跌”的格局。但去年以來,國內需求持續疲弱,導致進口量下滑,最終形成1月份“量價齊跌”的局面。據統計,去年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直接拉低我國進口值增速3.3個百分點,未來仍不排除其價格波動對我國外貿産生較大影響的可能。

  此外,製造業分流、匯率變動及春節因素等,均會對1月外貿産生或多或少的影響。以製造業為例,一方面因國內成本優勢減弱,部分製造業轉向更為廉價的東南亞國家,形成了“再轉移”;另一方面,日本、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將高端製造業搬回國內,形成了“逆轉移”。雙面夾擊之下,中國製造業的壓力不斷加大,“中國製造業已勢如累卵”的説法一度盛行坊間。事實上,30多年的高速發展已經讓中國擁有了成熟而完備的産業體系,短時期內是無法替代的,這也為外貿新優勢的培育贏得了寶貴時間。

  由此看來,今年外貿雖弱勢開局,但後市大可不必悲觀,單月份數據的變動,並不能真實反映經濟運作的實際狀況。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隨著外部環境的回暖,今年外貿形勢有望好于去年。

  當然,對於外貿形勢的判斷是個複雜的命題,不同維度下的解讀往往會有不一樣的結論。我們之所以仍不厭其煩地對其進行分析,其目的就是為了強化這樣一個認識:在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面前,我們要學會準確把握外貿發展的“大邏輯”,順勢而為、乘勢而上,推動我國外貿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

  何謂“大邏輯”?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就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只有沿著這個大邏輯,才能準確把握經濟走勢、政策脈絡和發展方向,才能沉著應對新挑戰、搶抓發展新機遇。

  當前,我國外貿也進入了提質增效的新常態,進出口增速已連續3年低於國民經濟增速。速度降下來了,但發展的品質和效益不能降下來。準確把握大邏輯,就是要處理好適應中高速增長和防止外貿“失速”的關係,力求換擋不失速、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

  從國際市場看,中國出口占國際市場份額已達12.2%,中國出口商品中有170多種居全球市場份額第一,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之間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關係。未來,中國既要穩住外貿“量”的份額,更要提高“質”的分量,不僅要強化傳統貨物貿易的國際話語權,更要在越來越緊密的全球價值鏈中贏得尊重。

  準確把握大邏輯,還須更加積極地促進三個“平衡”,即內需與外需平衡、進口與出口平衡、引進外資與對外投資平衡。道理很簡單,只有做到不失衡,才能為外貿調結構、轉方式創造條件,才能讓外貿可持續發展贏得主動。

  不為一城一池得失而擾,更不能一葉障目而不見泰山。中國外貿發展須保持戰略定力,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氣,開拓出未來發展的新天地。(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洪觀平)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