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一帶一路” 數萬阿拉伯商人欲長期定居義烏
- 發佈時間:2015-02-16 08:21:00 來源: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對活躍在義烏的數萬阿拉伯商人來説,這真是一個暖冬。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陰影尚未完全散去,“阿拉伯之春”4年來給一些阿拉伯國家帶來的動蕩也仍在持續,但在義烏,阿拉伯商人的生意卻依舊紅火。十幾年來,中國經濟的發展駛入快車道,為搭上這趟便車,來自葉門、沙特、伊拉克、巴勒斯坦等國的商人紛紛擁進義烏,很多人還在這裡安居樂業。這兩年,中國領導人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又讓這個特殊的群體有了更多期盼,對義烏有了更多“依戀”。1月底2月初,《環球時報》記者到義烏採訪,聽阿拉伯商人講自己的酸甜苦辣,講他們在中國正在追逐或已經實現的夢想。
中東商人“多條腿走路”
“你們外地人都以為義烏只是個小商品批發市場,我告訴你,義烏早就成了一個國際化大城市。”在從機場到市區的計程車上,一名自稱是義烏本地人的司機自豪地對《環球時報》記者説。他還特意強調:“我們這裡老外多著呢,尤其是阿拉伯國家來的。”曾有報道説常駐義烏的外商有1.3萬人,當地清真寺阿訇伊勒亞斯·劉廣乾搖搖頭,告訴記者:“現在肯定不止,保守估計只阿拉伯商人就得三四萬。”
34歲的葉門人諾曼身穿亮灰色西裝,趕來見《環球時報》記者時,連聲用流利的漢語説“不好意思,讓你久等了”。原來,採訪那天恰逢義烏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諾曼被邀請去旁聽。會議結束後,市政府還專門舉辦外籍人士座談會,各部門負責人悉數參加,與10位外籍代表討論大家平時關心或遇到的問題,各自發表看法和意見。諾曼説:“今天會上討論得太激烈了,所以我來得有些晚了。我很榮幸,通過參加這種會議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發展政策和政府工作重點。這種座談會一年至少兩次,一般氣氛都比較活躍,有什麼都能開誠佈公地説出來,我覺得非常好。”
16年前,諾曼還是葉門一名普通高中生,當時正好有一個中也兩國政府合辦的交流項目,選拔20名本科生和20名碩士博士研究生免費來中國讀書。諾曼很幸運,通過考試並進入上海交通大學電腦係學習。“可能是和中國有緣的”諾曼非常珍惜這次改變命運的機會,從1999年來中國一直到2005年,6年都沒有回過葉門一次。諾曼説,“我抓緊一切時間拼命讀書,我要留在中國。”求學之餘,為一個從義烏進貨的巴基斯坦商人做翻譯的經歷,讓諾曼很快發現義烏這座看似不起眼的城市隱藏著巨大商機,低價買進的商品轉手賣出就能賺錢。大學畢業3年後,諾曼于2007年註冊成立了一家外貿公司,從只有3個人的小公司,經過辛苦打拼,現在在義烏商務中心租了2層共400平方米的辦公室。他還給公司員工提供宿舍,為的是“讓員工有家的感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陰影、中東地區動蕩不安的局勢,甚至在中國風風火火的電子商務都讓在義烏打拼的外貿公司面臨挑戰,有的做了賠本買賣。但讓諾曼有點得意的是,不算他在廣州的分公司,僅義烏這家公司的出貨量每年就達到數千萬元人民幣。諾曼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的客戶主要集中在沙特等中東地區,他們對商品的要求嚴格,每次都親自來看。我們公司多年來一直秉著誠信的原則踏踏實實做生意,建立起來的合作關係讓他們對我很放心,所以我們的老客戶非但沒有流失,還會給我介紹新客戶,我們的營業額一直在漲。”據諾曼講,這些客戶的特點是訂單數量龐大且種類豐富,飾品、鞋類、玩具、日用品、裝飾品等等,“要什麼就賣什麼,多條腿走路”。諾曼説:“我已經把妻子接到義烏來了,我們打算在中國定居,不回去了。”
葉門商人諾曼只是眾多阿拉伯商人的一個成功的縮影。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金融危機加大了阿拉伯國家對中國商品的依賴程度。首先,阿拉伯國家原本就不強的製造業可以説雪上加霜,但‘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依然還在,中國貨物在當地市場依舊受青睞;其次,人民幣在金融方面的可信度得到提高,2009年貿易自由化之後尤其明顯。中國製造的銷量逐年增長。當地對中國的信賴度也在上升。”
39歲的伊拉克商人扎納用“恐懼、爆炸和危險”3個詞形容過去十幾年的伊拉克,因此,他格外珍惜在中國的生活。扎納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義烏,他的公司在高峰期每年能出口數百個“櫃子”。“櫃子”指集裝箱,每個集裝箱可裝68立方米的貨物。扎納説:“我只能算是80%的中國人,但我的3個孩子都在中國出生,在中國長大,他們就是中國人。”
扎納説,中國也不是什麼都好,最讓他困擾的是某些商人偷姦耍滑。有一次,扎納接了一個地毯的訂單,他找到生産工廠一遍一遍溝通各種細節,包括用料、設計、顏色等,可最後出來的成品卻和事先約定的大相徑庭。“我們要求的重量是4公斤,結果只有2.5公斤,中間很多材料被省去了。還有,我們的訂單一般數量很大,好幾個‘櫃子’,不可能一條一條驗貨。所以我們驗了十幾條就發貨了,結果我的客戶拒付尾款,原因是地毯品質很差。”扎納談到自己的夢想時説:“我最大的願望是在中國開一家工廠,這樣我就可以自己生産,産品品質就能得到保障。”
阿拉伯商人在義烏口碑不錯
實際上,在義烏的外商中,阿拉伯商人、非洲商人和印度商人是三個主要群體,當地人對阿拉伯商人的評價最高。義烏日用品生意人周祥龍對《環球時報》記者説:“和阿拉伯商人做生意問題不大,和有的非洲商人做生意要小心,有的印度商人信譽也不好,能不做就不做。他們有的拖欠貨款不付,有的乾脆跑了。我們都是小本買賣,經不起這種折騰。”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2014年發往阿拉伯國家的貨物出口額佔義烏出口總額的51%,這一數據在2013年是49.6%。不難看出,佔了半壁江山的阿拉伯商人為義烏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談起阿拉伯商人是怎麼發現義烏這塊寶地的,伊勒亞斯·劉廣乾阿訇説,最早來義烏的是喀什和烏魯木齊的新疆商人,他們從這裡低價進貨,再高價賣到印巴邊境去,後來逐漸有人向他們打聽從哪能進到這麼物美價廉的貨,於是新疆商人就把印巴和阿富汗的商人帶到了義烏。由於印巴和中亞、中東國家近,互動頻繁,後來阿拉伯商人也陸續來到義烏。劉阿訇説:“義烏人民的包容性很強,對阿拉伯商人的到來他們不排斥,而且很熱情。可能因為他們秉承了義烏‘雞毛換糖’的傳統,只要能一起做生意一起發財,其他都不是問題。現在的義烏堪稱古代絲綢之路的現代版,貿易非常繁榮。”
這一點也得到義烏本地生意人的證實。從事燈具生意的鄧文昌對《環球時報》記者説,阿拉伯商人確實給義烏帶來了商機,他們大多都是往國外出口成品,自己開工廠生産的畢竟還很少,所以需要從我們這裡大量採購。做日用品生意的劉翠玲説:“我們以前都是直接出口到國外的,現在也賣給義烏的阿拉伯商人,兩種都做,有錢大家一起賺,沒什麼競爭。事實上,義烏人民還是很歡迎他們的。”
據劉阿訇介紹,十幾年前來義烏的阿拉伯人很少,當時紅樓賓館有個房間是禮拜處,專供他們做禮拜用。2002年以後,義烏的外貿生意越來越好做,阿拉伯商人為了擴大規模不斷把家鄉的親朋好友接過來,禮拜處便搬到了南門街的四間小平房裏。到了2007年,常駐義烏的阿拉伯人更多了,很多穆斯林不得不在馬路上做禮拜。2008年,義烏市政府把一家倒閉的絲綢廠的廠房拿出來供穆斯林做禮拜,穆斯林後來又建成現在氣勢宏大的清真寺。這座清真寺建築面積3200平方米,可容納五六千人做禮拜。但建好沒兩年,做禮拜的人多得又來到寺外草坪上,趕上古爾邦節,周邊的街道上也都擠滿了人。
看病沒問題,子女教育有點頭痛
在義烏稠州醫院,維吾爾族姑娘古蘭丹是阿拉伯商人的貼心人。古蘭丹從部隊退伍後到稠州醫院工作。當時有阿拉伯人來看病,可又不會説漢語。看到很多來自中東地區的商人和他們的家屬很著急,古蘭丹就自學阿拉伯語和其他一些小語種。很快,慕名而來的阿拉伯患者到醫院就先找她。古蘭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的辦公室本來在三樓,後來找我的人太多了就乾脆搬到一樓來。因為位置顯眼,患者一下能找到我,他們先跟我説説病情,我再陪他們一起去找醫生。”古蘭丹説,時間長了他們有的會説漢語了,路過她辦公室時也喜歡進來聊聊天,彼此越來越熟。
據古蘭丹介紹,十年前只是偶爾有阿拉伯婦女在這裡生孩子,現在平均每週都會有六七個阿拉伯嬰兒在稠州醫院出生。為了讓阿拉伯産婦更放心,稠州醫院特別為她們準備了“特間”,這種房間類似于單間,配有廚房、衛生間、小客廳和臥室。醫院現在不僅有古蘭丹這樣的“翻譯”,有些地方也有阿拉伯語的指引,再加上會説漢語的阿拉伯人越來越多,曾困擾阿拉伯商人和他們家屬的看病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眼下讓諾曼等阿拉伯商人撓頭的問題主要是子女教育問題。義烏現在只有7所針對阿拉伯孩子的私塾,孩子們暫時可以在沒有營業執照的老師那裏學習《古蘭經》和阿拉伯語。諾曼説:“我們阿拉伯商人考慮過一起出資建一所阿拉伯學校,但具體怎麼操作還在摸索當中。聽説現在義烏政府正考慮在國際學校裏開設阿拉伯語班,這很讓人期待。雖然我們決定紮根在中國,但也不希望阿拉伯文化失傳,兩者都能得到繼承是再好不過的了。”
對“一帶一路”有很多期盼
在“一帶一路”戰略合作過程中,中國和周邊國家的往來和互動會更頻繁。伊拉克商人扎納希望中國政府能借此放寬對外國人的簽證限制。扎納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現在在中國做生意的商人,不管來中國多少年最長只能得到一年的工作簽證,這樣一來總是要在簽證到期幾個月前就開始準備各種材料,太麻煩了,“我希望中國政府能對那些年檢信譽好、按要求納稅的公司適當延長簽證時間”。
在義烏,商人們也在議論2015年會是推進“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重要年份,並有很多新的期盼。對此,王文説,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對包括阿拉伯商人在內的外國商人都很有吸引力。他認為,隨著人員往來的頻繁、人民幣受歡迎程度提高、鐵路和陸路交通的便捷,雙方在外交和金融領域的溝通渠道會更暢通,而且阿拉伯商人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比較長,對彼此的文化習俗相對比較了解,做生意會更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