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遊客瘋搶日本馬桶蓋 中日製造業到底哪家強?

  • 發佈時間:2015-02-16 00:13:00  來源:中國廣播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央廣網財經北京2月15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這幾天,很多人都在網上討論一款馬桶蓋,這種馬桶蓋具有除臭、沖洗、烘乾、抗菌,甚至臀部按摩功能。因為它産自日本,所以成為很多赴日旅遊的中國人搶購的目標。

  據報道,這種馬桶蓋的價格相當於兩千多元人民幣,不算便宜,但很多中國消費者基本不問牌子、不問價格,直接就到日本的商店裏把它一掃而空。有日本商店的店員説,只要有中國遊客團來,這種馬桶蓋就會賣斷貨。

  而很快有人發現,這種馬桶蓋中國其實也有。多年之前,就已經有日本廠商將這一産品引入中國市場,並在杭州、合肥等地設立了生産基地。但是,他們的産品在國內賣得只能算是不溫不火。對此,有到日本搶購的中國遊客説,她也知道國內有相同的産品在賣,但還是覺得在日本本土的東西品質會更好。

  財經作家吳曉波最近寫了一篇文章,裏面不但提到中國遊客很喜歡買日本的那種馬桶蓋,還説起了其他很受中國人喜愛的日本産品——比如日本産的陶瓷菜刀,又輕便又鋒利,還不會生銹;日本生産的保溫杯,不容易附著污垢,杯蓋有安全鎖扣,密封效果更佳;還有吹頭髮更蓬鬆順滑的吹風機,煮米飯粒粒晶瑩不黏鍋的電飯煲等等。總之,把日本製造誇了一個遍。

  吳曉波的這篇文章讓一個人很不服氣,他就是飛象網CEO項立剛。他認為,中國生産的類似産品一點不比日本的差:

  項立剛:日本是110伏的電壓,中國是220伏的電壓,電源介面也是不一樣,它應該在中國買,有人到你家去安裝是最好的,這個東西只有日本有,中國沒有,必須要去日本買,沒有這樣的現象。比如説瞬間加熱、烘乾,抑制細菌生長。這些技術基本上大家都是一樣的。

  還有人認為,吳曉波的這篇文章,把日本製造吹捧得過頭了。好像我們中國人的製造業就比日本製造低一等似的。這個觀點,如果單純的從專業精神來看或許有些道理,但是如果從商業精神和創新精神來綜合考量,則未必如此。因為我們的企業不僅能生産那種馬桶蓋,價錢還會便宜得多;反之,讓日本人來生産普通的馬桶蓋,他們的成本就會高得賣不出去。項立剛也説,這些年中國製造其實已經把日本製造給擠垮了:

  項立剛:其實中國這些年一些領域都在進步,而且一些大的領域進步是非常驚人的。通訊設備中國早把日本所有的企業都擠垮了,像中國的中興、華為越來越多地掌握了核心技術。我最反感地是,日本就代表了一個方向,中國就不行了,其他的具體問題都可以討論。

  中國商務部國別貿易研究院的報告顯示,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出口日本的主要商品一直是服裝、鞋帽等勞動密集型産品,其次是食品和石油、煤炭等礦物性燃料,而且價格都相對低廉。

  但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中國世界工廠的發展,中國出口日本商品的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機械機器、化工製品等重化工産品的進口比重迅速增大,而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産品和食品的進口比重則明顯縮小了。而日本對華輸出的商品結構一直沒有發生明顯變化,機械、機電設備,電子元器件、優質原材料和化工原料一直佔居重要的地位。

  另有數據顯示,在中國製造崛起之前,日本是美國第一大順差國、歐洲第一大順差國,但是中國製造崛起以後,就統統被擠到第二位去了。中國製造的産品,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毫無懸念的擊敗了日本製造。

  宏觀上看,中國製造對日本製造似乎已經佔據了明顯優勢,但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中國人感覺日本産的東西更好呢?家電業觀察家劉步塵認為,這並不是由於産品本身的問題:

  劉步塵:在中國這些著名品牌的電飯煲價格一般不會超過1000塊錢,但是到日本帶回來的同樣的容量、功能的産品可能到五千、六千,甚至更貴。為什麼大家願意花更多的價錢去買,這不是産品本身的問題,是中國的公眾對中國的産品的信心沒有建立起來,我們要重建在中國品牌的信心上下功夫。

  當然,劉步塵也承認,中國製造仍然有很多需要繼續改進之處,主要來講有三個方面:

  劉步塵:第一個方面是品牌的差別,雖然中國的家電産品在中國的市場目前是非常強勢的,但在全球方面看,品牌形象仍然處於弱勢;第二個叫製造工藝的差別,以中國製造的汽車和國外日本製造的車為例,因為車上有縫隙,日本製造縫隙很窄,一般1毫米左右,我們中國這邊大部分在3毫米左右;第三個叫核心技術的差別,現在,我們中國的産品和國際産品看起來差別變小了,但那是中國的應用技術趕上來了,差別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是內在的東西,這叫核心技術,核心技術,中國目前仍然不掌握 ,仍然不掌握我們是怎麼生産這個産品的呢?第一,我們買別人的元器件,第二個,我們使用別人的專利,這是要交專利費的。

  財經作家吳曉波認為,中國遊客從日本千里背回馬桶蓋,需要中國企業從自身找問題,這種現象給我們上了很好的一課:

  吳曉波:我們中國製造在完成了一個由短缺向過盛的過程中,我們在量上面已經變全球第一位,但是我們現在沒有在科技上有大的升級,因為品質的類似就開始打價格戰,很多科技概念變成了廣告概念,所以我覺得這一次,讓我們清醒的認識到我們確實有差距,第二也給了我們希望,也就是説只要你的電飯煲、馬桶蓋、保溫杯做到像日本這麼好的水準的話,第一是有人買的,第二是賣的出價格來的,其實是蠻好的一堂課。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