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1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扭“筋”抓“綱”提速産業融合

  • 發佈時間:2015-02-14 02:29:4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朱先春阮蓓

  種地,對於現今的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柿子田村劉志宏一家人來説,再容易不過:“20多畝荔枝樹,不用出去賣,客商到府收。”

  “任性”的底氣源自實力。在瀘州,經工商註冊登記的農民合作社有2635個,像老劉這樣既懂技術又懂經營的社員只需專心幹好三件事:産前提供種苗、産中指導生産、産後組織行銷。2014年,全市各類合作組織建立種植、養殖基地百萬餘畝,帶動80多萬戶農戶戶均純收入突破2萬元大關,完美收官。

  緊緊抓住放活經營權這個“綱”,扭住農民增收這根“筋”。一個極具瀘州本地特色的農村改革“1+7”模式正在實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等産權確權登記頒證全流域推行,7個單項工作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農村土地規範流轉、農村集體資産股份制改造、農村産權抵押融資、農村土地流轉收益保證貸款試點、增加農民財産性收入改革試點、扶貧體制機制創新分別在7個區縣落地,點面結合,重點突破,此舉也成為四川省深入推進農村改革的生動樣本。

  以特色農業為引領,構建新型經營體系

  地處長江經濟帶的瀘州市,坐擁黃金水道,交通、區位優勢得天獨厚。

  劉志宏所在的合江縣,憑藉臨港工業園區農産品加工示範園和新農村建設兩大平臺,以農村産權制度改革為基礎,通過對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種植大戶)三大帶動主體的培育扶持,推進家庭經營、合作經營、集體經營、企業經營共同發展,探索出“返租承包”、“一地二主”、“種收分離”、“股份分紅”等各具特色的利益聯結機制,“一村一品”專業村鎮正在加速形成。

  在盛産真龍柚的密溪鄉瓦房村,種植大戶穆照全通過一個“黃谷保底、四六分成”的利益聯結方式,400棵柚樹實現了“花果滿山收入翻番”。

  “前3年未挂果時,由公司免費提供種苗、肥料,並提供每畝350元管護費,3年後挂果,按600斤黃谷保底收購,投産收成按照農戶60%、公司40%的比例分成,合同期滿後,公司無償將土地和附著物(真龍柚)交還給我。”穆照全的賬本算得精細:每棵樹結50個果子,總共2萬多個,去年賣了3000個,今年1萬個不成問題,“1個按10元算都有10來萬元,比打工強。”

  收入有了保障,大橋鎮沙淤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馮永華坦言,現在合作社更致力於發展社會化服務,推行合作式、訂單式、託管式等服務模式,覆蓋科技、資訊、農資等各個範疇,以聯合購買、聯合銷售的方式,實現産前和産後的規模經濟。2014年,合作社輻射帶動周邊蔬菜種植面積5000余畝,年銷售純收入達到2800萬元。

  2010年以來,合江縣按照“一心兩翼”的規劃佈局,發展“一村一品”專業鄉鎮12個,除去林地,去年全縣流轉承包土地8.8萬畝,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或種植大戶等三大主體直接經營佔1/3以上。

  “縣財政每年將繼續投入6000萬元以上,並繼續在土地出讓金凈收益中提取10%作為荔枝真龍柚産業發展基金。”合江縣委農工辦主任王治明介紹説,優質晚熟荔枝、真龍柚、中藥材等特色農産品基地建設在三江新農村示範片、瀘渝高速公路沿線、堯壩古鎮和千畝濕地公園周邊等重點區域均做到了“成帶成廊、集中集約”發展,基本實現“其他産業整體退出”。

  錯位發展、特色突破——這是瀘州在發展現代農業、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過程中的戰略考量。2014年,全市抓住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的機遇,爭取中央、省級投資4.5億元,包括基本農田、重大水利工程、農産品品質安全、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退耕還林等121個重點農業項目強勢“開工”,一大批行業“排頭兵”贏得了市場。

  在納溪區千畝甜橙標準化示範園,記者看到,兩條採後商品化生産線已投入運作,可年加工行銷2萬噸甜橙,一個“甜橙種植—加工—冷鏈存儲—行銷配送”農業種植迴圈鏈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呼之欲出。

  “這兩條生産線是通過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路工程,爭取到上級補助500余萬元,加上公司投入1000余萬元建成的。”民強生態農業科技開發公司負責人何生濤告訴記者,在金融部門支援下,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方式簽訂土地流轉合同,開展土地流轉收益評估抵押,帶動周邊地區3萬餘畝甜橙基地抱團發展。

  在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國家農業産業化示範基地——江陽區,在完成確權登記後,堅持科技引領、高標準建設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形成了“一帶兩片三圈四基地”的産業格局,圍繞高粱(優質稻)+蔬菜、特色龍眼和現代休閒觀光農業三大優勢主導産業,實現總産值140億元,帶動全區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11750元,全區組織化生産覆蓋率達70%。

  以産權改革為突破口,喚醒農村沉睡的資産

  新年剛過,瀘縣福集鎮大坪村7組村民鄭樹群又添一件高興事:“剛領了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有效期到2029年,以後外出打工也不用擔心了。”

  長久不變的土地權屬讓農民吃下“定心丸”,在率先完成承包地、宅基地、房屋、林權等確權頒證的基礎上,瀘縣抓住全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試點縣、全省增加農民財産性收入改革試點縣的機遇,在福集鎮龍橋文化生態園探索拓展的4種股權機制更凸顯了當地政府將“本本”換本錢的決心——

  “一是合作組織經營股權,二是集體資産量化股權,三是國有資産變通股權,四是社會投入置換股權。”談起産權改革,瀘縣農業局農經站副站長聶成宇如數家珍:農民將承包地經營權折資入股成立合作社,將流轉土地按農田、坡地、林地等進行分類登記、集中整理、打捆經營,農民享有每畝1股的土地流轉保底收益和按股分紅收益;塘庫堰、提灌站、公路、停車場等集體資産按園區現有人口,股份量化到農戶,由合作社統一管理,收益按股分攤;將國家項目、政府投入建成的遊客服務中心、幼兒園、衛生室、養殖小區等國有資産進行全面清理,農民擁有70%的生産經營性資産股份,並按股分紅;通過引進社會資本形成的農場、果園、農家樂、鄉村酒店等固定資産,業主經營權到期後交回園區,其資産按股份量化給農民。

  新的4種權屬確定,在解決了農村零星土地“虧本經營”,集體資産權屬“有名無實”,國家投入“效益不足”、業主投入“與民爭利”等頑癥的同時,也大幅增加了農民資産權益和股份收益。目前,園區已實現量化股權2.37萬股,總股本金7.26億元。

  産權固化了,資産增加了,不想辦法增值也只能是“抱著金娃娃哭窮”——在龍橋文化生態園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社長劉本建看來,“三權分置”主要體現在“三權行使”,“為此,我們走了提升環境、引入市場、實體經營的增值三步棋。”

  劉本建説,第一步,連續三年投入財政資金3.2億元,建設“一道一區五園一中心”的鄉村旅遊區域功能佈局;第二步,將已確權的土地、林權等錄入交易系統,實行評估底價掛牌、競拍流轉交易,農民以林權、農房、土地經營權作抵押,確保産權價值最大化;第三步,合作社通過組建旅遊公司開展實體經營,“一幫一”對口扶持園區農民利用自家農房發展“房東經濟”。

  以精品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發展為導向,以綜合體股份經濟合作組織為帶動,充分引進社會資金,形成“大園區+小業主”的産業集群發展模式,目前瀘州市共流轉土地55萬畝,流轉土地收入2億元——全市7個區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工作深入推進;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産權確權試點全面啟動,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林權確權登記已基本完成。

  産改激發農村發展活力的同時,融資難、貸款難等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問題也隨之逐步破解。

  依託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村鎮銀行等投融資平臺,瀘縣改變金融資本由農村向城市單向流動趨勢,擴大貸款抵(質)押品範圍,同時規範流轉程式,完善縣、鎮、村三級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仲裁體系;納溪區成立了以區委副書記為組長的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將農村土地流轉收益保證貸款試點列入區委督查督辦事項,在區政府新設立區農村産權交易服務中心,金融部門借助支小再貸款、支農再貸款、票據再貼現等政策引導,確保享受最優利率。目前,全區已發放土地流轉收益保證貸款6160萬元,佔四川省9個試點縣區該類貸款的50%。

  以新村建設為助力,加速“第六産業”一體化發展

  早在2012年,納溪區新樂鎮三江村就以一場長江蔬菜技能擂臺賽揚名全省,如今,按照“一點一線一片一龍頭”幸福美麗新村建設要求,三江已被打造成集農業觀光、休閒體驗、鄉村旅遊于一體的新農村精品示範點,促使當地從原來傳統單一零散的種植業,逐步轉向一二三産業聯動發展。

  通過土地流轉、田型調整,打破了第二輪土地承包分散經營方式,建成了連片的葡萄、草莓、有機蔬菜等農業産業,實現規模化經營——去年入駐的4家生態農業企業,均建成從生産—物流—超市的完整産業鏈,實現了産銷對接。並將城郊休閒旅遊融入納溪百億旅遊産業,拓寬了當地農民收入渠道。

  企業帶動效應放大的背後是資金集中使用的力量:納溪作為四川省4個涉農資金打捆下達農業項目資金試點縣區之一,將三江村列為打捆項目重點實施區域,向上爭取到涉農打捆項目資金3900萬元,用於連片推進現代農業産業基地建設、整體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配套推進公共服務建設。

  “政府協調幫助辦理土地流轉手續並免除2年的流轉費用,向市裏爭取特色農業項目資金100萬元建鋼架大棚,利用小農水項目資金110萬元修建排灌設施,從鳳凰湖引優質水源到基地,實現現代節水噴灌,利用土地整理項目修建産業路。”有了政策扶持,綠之源生態農業公司總經理余正恒對發展前景很樂觀,“今年計劃用地700畝,建一個生態蔬菜博覽園、高科技加工園區和一座2500噸級農産品恒溫氣調庫,提高蔬菜産品附加值。”

  改革促進了産業發展規模化,也催生了農業生産組織化。越來越多的社會組織投入農業生産管理,形成了以規劃為指導、以政策為保障、以投入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

  由江陽區政府出資400萬元、瀘州老窖集團出資600萬元註冊的瀘州紅高粱現代農業開發公司,在項目區建立5000畝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公司引進統一標準、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收購的現代經營理念,成為全市組織化生産的樣板。率先開展確權登記試點的黃艤鎮永興村520戶農戶以土地入股,1800名農民進入項目區集中就業,12戶農民興辦農家樂,實現了“農民變股民、農民變工人、農民變老闆、農民變居民”的身份轉變。2012年,全村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13200元,超出全區4025元。

  “金屋和暖家有道,玉書雅順人敬孝”,這是江陽區華陽街道西岸村村民馬基平家院墻上的家訓。西岸村在進行集體資産股份改造後,按照生態、科技、園藝、遊樂的理念,將“家文化”與鄉村旅遊結合,規劃了“一村兩帶五莊八園”的發展路徑,建有黨群服務中心等多功能活動廳,從道路、村莊設計、資源配置上都展現出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的風範,把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産品變禮品,打造出新村院落文化新亮點。

  2014年,瀘州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産值263億元,鄉村旅遊收入70億元,農産品加工産值佔比逐年提升——去年12月,瀘州市委書記蔣輔義在全市建設幸福美麗新村暨深化農村改革現場推進會上公佈的一組數據更令人振奮:預計2015年全市各級涉農投入可達38億元、可整合的涉農資金超過12億元、可投入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的資金超過11億元。從2014年起到2018年,用5年時間實現幸福美麗新村全覆蓋,項目資金將向古藺、敘永等貧困山區適當傾斜,加速推進城鄉一體化——瀘州市將通過深化農村改革,逐步突破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瓶頸,為現代農業發展、城鄉統籌、農民增收、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扶貧開發提供更完善的機制體制保障。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