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國”為何剿而難滅:美國中東政策遺禍
- 發佈時間:2015-02-12 19:2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美國總統奧巴馬11日向國會提交一項新議案,尋求獲得全新的正式軍事授權、使用武力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2014年初起,“伊斯蘭國”在伊拉克“攻城略地”,一度近逼巴格達。伊拉克政府軍難阻其兇猛之勢,美國及其盟友6個多月來的空襲行動也難以將其擊垮。“伊斯蘭國”究竟為何剿而難滅?
埃及基納奈政治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哈尼·賈邁勒認為,“伊斯蘭國”能夠坐大,重要原因之一是美國中東政策的遺禍:美國出於自身利益插手他國內政導致地區陷入動亂,使得極端分子乘虛而入。
“伊斯蘭國”的前身是一個遜尼派反政府武裝,興起于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之後,一度效忠“基地”組織,而就在其沒落之時,敘利亞內戰給它提供了“東山再起”的機會。
該組織最初打著別的旗號在敘境內招兵買馬,掩人耳目混入了敘反對派陣營。伊拉克政治評論家朱布裏認為,這些激進分子利用了敘反對派接納任何願與巴沙爾政權為敵的力量的心態。在內戰初期,敘反對派甚至十分倚重這些在薩達姆時期積累了豐富作戰經驗的武裝分子,當時的大多數戰果都是由這些人獲得的。而美國對敘反對派的支援也使其中的激進分子“受益匪淺”。
當“伊斯蘭國”露出極端主義傾向、引起世人警覺之時,它已然形成氣候。
為剷除“伊斯蘭國”,美國組建了“國際聯盟”對其進行空襲。空襲行動雖然摧毀了“伊斯蘭國”的一些武器和目標,但並未對其構成致命殺傷力。“伊斯蘭國”憑藉地理優勢,迅速調整戰術與美週旋,呈現出越壓越“強”的態勢。“伊斯蘭國”極端武裝是一支不穿軍裝的隊伍,他們隱匿在城市和人口密集地,使用民用車輛移動,熟知如何規避空襲危險。
分析人士認為,“伊斯蘭國”戰鬥力超過伊拉克政府軍、庫爾德武裝和敘利亞溫和反對派武裝,在沒有外部強大力量介入的前提下,僅憑空襲無法重創其有生力量。但美國總統奧巴馬已多次強調美國不會派出地面部隊,其眾多盟友中更不會有國家願挑這個頭。
“伊斯蘭國”難以剿滅,不僅有軍事層面原因,也有組織架構、財力雄厚等非軍事因素。俄羅斯《國防》雜誌總編輯伊戈爾·科羅琴科認為,“伊斯蘭國”擁有嚴密的組織體系和充足的資金保障,並善於借助網際網路宣傳鼓動,在極端宗教勢力中有著較強的吸引力。
法國《費加羅報》披露説,“伊斯蘭國”通過強奪油田、搶劫銀行、壟斷商業、借名投資、文物走私、販賣人口和劫持人質收取贖金等各種手段,實現了經濟來源“多樣化”。
2010年開始的西亞北非政局動蕩以地區國家經濟衰退、社會矛盾加劇而告終。“伊斯蘭國”利用民生問題,大肆鼓吹“拯救和改造”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在貧困人口和弱勢群體中發展支援者。另一方面,西方不公平的中東政策助推了極端思想在中東的蔓延,尤其年輕人更容易受到蠱惑而選擇加入“伊斯蘭國”。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國防研究係高級講師比爾·帕剋日前在《每日電訊報》撰文指出,出於政治考量,西方和中東地區國家在打擊“伊斯蘭國”問題上矛盾重重,缺乏統一意志和凝聚力,這使得這一極端組織獲得充分迴旋空間。
在打擊“伊斯蘭國”過程中,各方的小算盤顯而易見:西方視巴格達為盟友,卻拒絕同敘利亞巴沙爾政府和伊朗合作;土耳其因排斥巴沙爾政府和不信任庫爾德人,不願助庫爾德人打擊“伊斯蘭國”一臂之力;海灣一些國家則對“伊斯蘭國”的命運心態複雜,因為“伊斯蘭國”的失敗意味著伊朗和敘利亞的勝出。
帕克説,西方曾用多種方式縱容、忽視、協助甚至激化過伊斯蘭極端思潮。而現在,西方到底是更反對“伊斯蘭國”,還是更反對巴沙爾政權或者伊朗?是更想打敗“伊斯蘭國”,還是更想避免惹惱土耳其這樣的“盟友”?這些問題全然不明朗。
也有人批評,美國出於在中東地區的特殊利益,對打擊“伊斯蘭國”並未盡全力。巴格達大學政治係教授阿馬利認為,當前混亂局面的真正受益者無疑是美國。因此,美國一方面不急於徹底消滅“伊斯蘭國”,另一方面限制其擴張以免危及沙烏地阿拉伯、以色列等盟友甚至美國本土的安全。他説,在伊拉克,認為美國是“伊斯蘭國”幕後推手的觀點就很有市場。(執筆記者:陳怡;參與記者:參與記者:陳序、穆東、岳連國、鄭一晗、張建華、鄭斌、楊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