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僑批喚醒東南亞“海絲”記憶
- 發佈時間:2015-02-11 21:29:37 來源:國際商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泉州人稠山谷瘠,雖欲就耕無處辟。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北宋文人謝履一篇《泉南歌》,寫下了閩南人千百年漂洋過海、謀生南洋的歷史。
自唐宋以來,濱海而居的福建人就開始沿著海路貿易。歷經宋元時期“東方第一大港”的輝煌、明清時期的海禁、清末以降的戰亂和開放,一批又一批閩南人隨著“海上絲綢之路”到東南亞謀生打拼。“自元月初九動身,在永隔一宵,初十在洪宿一夜,十一到廈,寓永隆棧,為無字新客限制船票,擱至廿六始搭安順輪啟行,迨至二月初四登岸。”1937年2月,泉州人李煥月託人從海外寄書返鄉,詳細寫下了從福建泉州一路輾轉廈門、新加坡到達馬來西亞的經歷。
如同無數出海貿遷的閩南人一樣,李煥月在青年時期離開家鄉。數十年間,他通過一封封書信和親人保持著聯繫,寄錢回家贍養老小。
書寫思念,寄託財物,這些漂洋過海回家的信被稱為僑批。
“僑信和僑批不一樣,僑批有信的內容,又隨信寄了錢款或實物。”泉州華僑歷史學會常務理事黃清海説,在通信相對閉塞的年代,華僑唯有靠僑批傳遞資訊。僑批因此成為一種融合海內外書信交流與金融匯兌功能的載體。
“海外寄來的僑批,既是一部南洋華僑移民史,也是一部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交流史。”泉州市檔案局局長夏麗清介紹,僑批真實記錄著近代東南亞各國間的交通航運狀況、開發建設路線、金融來往情況、文化民俗習慣。借助這些僑批,現代人能重現發現先輩們渡海打拼的歷程。
2013年6月,福建僑批檔案入選世界記憶遺産名錄,閩南僑批文化也開始喚醒著世人的“海上絲綢之路”記憶。
在新加坡,泉州檔案館僑批巡展8個月,獲海外僑胞及遊客共15萬人次參觀。在馬尼拉,菲律賓華僑歷史博物館特設了展廳保存泉州僑批圖片,部分華僑後人在此發現了先輩的書信。“清末以來,一代又一代福建人跨海出去打拼,又時時刻刻關心著鄉土。”夏麗清説,“僑批牽動著老一輩華人華僑的回憶和情感。保護、傳承僑批文化,也是對國人和新一代華僑的教育。”
目前,泉州市檔案館已經收藏有僑批實物封3125個,僑批掃描件30991件,僑批文件資料1607份,時間跨越清末、民國、抗戰、文革、改革開放等時期。另有大量珍貴僑批保存于各地檔案館和民間收藏家之手,這些僑批成為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民間文獻。
2015年,泉州將就晉江許書璉家族跨越35年的410封僑批整編成《僑批演義》出版,更多僑批將整理于媒體連載。2016年,僑批歷史“微電影”拍攝計劃將啟動。同時,更多僑批文物展覽將於國內外舉辦,閩南僑批將隨著新時代的“海上絲綢之路”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康淼黃鵬飛)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